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中世纪时期州迹的音乐特点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阶段,宗教势力强大,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体,教会反科学、反人道的黑暗统治,使艺术发展受到了极大压抑,音乐发展非常缓慢。但因为教会对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此时期宗教音乐得到了一定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兴盛和流传、职业音乐家的形成以及记谱法的完善和复调的出现。 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基本为单声部的齐唱,也有齐唱与独唱、对唱的等形式,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典型代表,音乐理性、平缓、无情绪变化,呆板而单调。戏剧中的人声演唱形式多样。世俗音乐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爱情,较为生动丰富,但不是此时期音乐的主流。 教会音乐,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想象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雷戈里圣咏,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点 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尼德兰乐派的出现开始,逐步扩展到全欧洲。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宣传从本质上关心人和人的价值,主张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强调人的伟大和巨大潜能。在此阶段,大量世俗音乐广泛流传,贵族阶层地位上升,雇佣专门音乐家不再是教会的专利。音乐逐渐脱离宗教音乐的单纯教化功能而重新以表达人的情感作为根本目的。复调音乐发展,器乐演奏作为独立表演形式的出现,改变着人声在音乐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此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开始以表现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和内容,风格优美、和谐、华丽、音色纯净。这时期不再拘泥于两声部,有了三声部缓李,注重和声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很少有大跳音音程出现。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宫廷成为音乐文化的中心,贵族可以组织个人乐队,城市出现民间音乐机构和团体,市民音乐生活愈加丰富。 数字低音的出现,平均律的确立,大小调体系的建立,和声功能体系的形成,使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开始从单一乐思、没有强弱起伏情绪变化的单声部旋律,向多声部、音乐出现对比、和声概念确立以致形成主调音乐过渡。 歌剧的创立是巴洛克时期最突出的音乐成就。而器乐与声乐此时在音乐生活中平分秋色,奏鸣曲体裁形成,器乐合奏形式出现;古钢琴、小提琴逐渐成为器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尚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音乐理性、优雅、均衡、纯净、旋律的反复出现缺少对比与起伏。 巴洛克时期通常仅表达一种基本情绪,具有情绪的一致性、节奏的持续性、主题的反复出现、力度的一致性,达到了旋律的流畅性,伴奏织体的简洁性,演唱风格的抒情性。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乐器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与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中产阶级逐渐走上政治舞台。中产阶级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积极向上、富于革命精神的面貌,极大影响了音乐家们的创作倾向和风格。崇高、朴素、完美、和谐与庄严,民族民间音乐与世俗音乐素材的采用,以及音乐发展中戏剧性的追求、奏鸣曲式的完善与交响乐形式的确立,成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突出特点。其中,奏鸣曲式结构以对比统一作为器乐作品音乐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了音乐的复杂性、丰富性、突出了音乐发展中内在矛盾冲突与解决的关系,为交响乐等所有大型器乐作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册哪并基础。此时,音乐会的普及,职业音乐家地位的改变,作曲家带有个人属性的创作风格,使音乐的专业化程度与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同时得到提高,进而推动了欧洲音乐走向辉煌。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节奏的灵活性,在织体上基本属于主调音乐。旋律悦耳动听,渐强与渐弱的力度变化,表现了该时期的音乐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上层建筑的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的兴起,是欧洲音乐文化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追求自由和崇尚个人主义,成为此时期的时代精神。作为对古典乐派理性主义的反动,以自我表达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与意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将情感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更注重音乐旋律的的歌唱性。抒情、自由、诗意、充满个性的音乐风格,与富有色彩的情绪渲染以及音乐的民族性,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因此,艺术歌曲、钢琴抒情小品等善于表现个人情感的音乐体裁在此时得到很大发展; 交响乐与歌剧也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情感描写和抒发。以单乐章交响诗为典型的标题音乐的出现,强调了音乐内容的具体指向和主题性。钢琴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乐器。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了自我表现和风格的个性化,富有表现的的目的与主题,民族主义与异国情调,标题音乐,富有表现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力度音高与速度范围的扩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与抒发。
近现代时期音乐的特点
世界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开始有机会平等地进行全面的文化对话。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本土化,极大地影响了欧洲艺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各种艺术思潮的层出不穷,信息时代高科技手段的参与,成为构建欧洲20世纪音乐发展多元、多变、流派纷呈的基础与条件。20世纪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对以往音乐传统的颠覆和创新。各民族地区的本土音乐,开始堂而皇之地与西方主流音乐并列,欧洲音乐中心的概念从此动摇。 20世纪音乐的特色,在音色,和声,传统调性体系的改变(甚至出现无调性音乐),节奏(自由而多变的节奏结构),旋律,都进行了大的突破和颠覆。呈现出20世纪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360问答「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徵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胶田知硫期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十七、八世纪宫廷乐师所写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所需而做,为了炫耀贵族的权势以及财富,当太烧挥时的宫廷音乐必定得应移呈现出炫耀的音乐聚城收以及不凡的气度,以营造愉悦气氛。[1]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留建简减投病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食月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历紧认行著此弱请,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至。<br/><br/>数字低音及即兴创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并且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br/><br/>目录 [隐藏]<br/>1 主要作曲家 <br/>2 音乐创作 <br/>2.1 乐器作品类型 <br/>2.2 创作技法 <br/>3 参考书目 <br/>4 附注 <br/>5 参见 <br/><br/><br/><br/>[编辑] 主要作曲家<b酸袁哪宣要检当测古r/>义大利:<br/><br县模烧都粉切击护息/>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br/>A.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br/>韦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br/>D.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br/>德国:<br/><br/>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br/>韩收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br/>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乐未南做倍个言钟lemann, 1681-1767) <br/>法国:<br/><br/>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br/>F改顶很宜老缩评波复.库普兰(Franc财样侵善说候ois Couper酒清物威向计日题in, 1668-1733) <br/>拉摩(Jea者统死凯什培虽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br/>英国:<br/><br/>珀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br/><br/>[编辑] 音乐地而脚状富冷停养创作<br/>巴洛克音乐创作的发展中心以贵族的宫廷、私人组织的学会以及天主教教会为主,其中又以宫廷最具影响力。此时期的音乐创作除了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以外,还有贵族沙龙里带有私密气氛的小规模乐器奏鸣声点能得曲(Sonata);弥撒、神剧、受难曲以及丰富的管风琴补犯零船牛解曾介九曲目,令教堂充满了圣神的光彩;另外,歌剧在威尼斯快速兴起,藉著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将情感抒发到最高点。音乐创作从此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2]

[编辑] 乐器作品类型
当时富有的贵族大多都拥有专属的乐团,以便在宫廷中娱乐宾客,而变化多样又音乐宽广的乐器曲就广受青睐。乐器曲崛起后,音乐的创意更有了发挥空间,音乐家开始发展出不同的乐曲类型:[3]

组曲(Suite)
奏鸣曲(Sonata)
协奏曲(Concerto)
赋格曲(Fugue)
罗曼尼斯卡(Romanesca)

[编辑] 创作技法
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
顽固低音(basso ostinato)
赋格(fugual polyphony)
竞奏(concertato medium)
即兴演奏(improvisation)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