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浪漫主义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来自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360问答。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官白验动环夫无源他补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
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
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径器期浪漫主义音乐。
世界著名的交响曲有哪些?
西班牙斗牛曲 乔治比才
罗米欧与朱丽叶 普罗笠菲耶夫
刀马舞曲 哈恰图良
结婚进行曲 瓦格纳 门德尔松
匈牙利舞曲5号 勃拉姆斯
小星星变奏曲 莫扎特
即兴幻想曲 萧邦
加沃特进行曲 戈赛克
幽默曲 德沃夏克
致新大陆 德沃夏克
凯旋进行曲 威尔第
皇帝进行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巴丁小夜曲 加布里埃尔·玛利
波契里尼小步舞曲 波契里尼
波莱罗舞曲 拉威尔
勃兰登堡协奏曲 巴赫
康康舞 奥芬巴赫
威风堂进行曲 埃尔加
教皇进行曲 巴赫.古诺
星条旗进行曲 索萨
维也纳之夜进行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波斯进行曲 史特劳斯
轻骑兵进行曲 苏佩
豪华列车波尔卡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
拨弦波尔卡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
吉格进行曲 约翰·帕赫贝尔
绿袖子 佛汉威廉士
维也纳森林进行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叶塞尼亚主题曲 塞尔肖
印度客商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我的太阳 卡普阿
少女的祈祷 芭达捷芙斯卡
仲夏之夜 门德尔松
乘着歌声的翅膀 门德尔松
梦幻曲 舒曼
平安夜
爱的浪漫曲 耶佩斯
大黄蜂飞行 林姆斯基/高沙科夫
克劳丝丁幻想曲
小猫舞
玩具兵进行曲 舒伯特
卡伐蒂娜 斯坦尼.麦尔斯
单簧管小协奏曲 韦伯
杜鹃圆舞曲 圣桑
大象进行曲 圣桑
意大利情歌
嘉禾舞曲 巴赫
桑塔露琪亚 意大利民歌
幽默曲 德沃夏克
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
爱的欢乐 克莱斯勒
秋日的私语 李斯特
曼陀林协奏曲 维瓦尔第
夜和梦
安魂曲 莫扎特
爱的呼唤
春之歌 门德尔松
小号即兴曲 克拉克
四季 威尔第
魔王 舒伯特
皇家烟火 韩德尔
卡门 比才
夜莺 迪里拜尔
花仙子
圣母颂 巴赫.古诺
水上音乐 韩德尔
三套车 俄罗斯民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洛维约夫·谢多伊他
生日快乐 罗伯特·H·科尔曼
神秘花园
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
少女的祈祷 芭达捷芙斯卡
斗牛士之歌 比才
流浪者之歌 萨拉沙泰
风流寡妇圆舞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溜冰进行曲 瓦德菲尔
火光 安德松
吉他奏鸣曲 威尔第
浪漫曲 贝多芬
邮递马车 日本经典民歌
啤酒波尔卡 小约翰.斯特劳斯
舞乐组曲 巴赫
行星组曲 霍尔斯特
苏格兰之歌 苏格兰民歌
水上音乐 韩德尔
西班牙女郎 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 柴可夫斯基
F调旋律 鲁宾斯坦
睡美人圆舞曲 柴可夫斯基
横笛协奏曲1号 莫扎特
军队进行曲 舒伯特
金婚式 德沃夏克
春之声圆舞曲 小约翰.斯特劳斯
英雄波兰舞曲 萧邦
重归苏莲托 尔内斯托·第·库尔蒂斯
夏天里最后一朵玫瑰门德尔松
美丽的星期天
摇篮曲 勃拉姆斯
卡农 帕赫贝尔
回忆 德拉
1812序曲 鲁宾斯坦
魂断蓝桥
回家 肯尼基
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
北国之春 远山实藤
荒城之月 泷泽太郎
樱花 清水修
爱的罗曼史 耶佩斯
爱的悲伤 克赖斯勒
沉思 马斯奈
惊愕 海顿
时间 海顿
钟表 李斯特
壮丽万宝路 戴蒙徳
雷电波尔卡 小约翰.斯特劳斯
小狗圆舞曲 萧邦
夜曲2号 萧邦
华丽大圆舞曲 萧邦
雨滴 萧邦
睡美人 柴可夫斯基
蓝色多瑙河 小约翰.斯特劳斯
月光狂想曲 德彪西
皮尔金特之晨景 格里格
梦中的婚礼 理查德·克莱德曼
触技曲 巴赫
爱之梦 李斯特
无言曲 巴赫
小步舞曲 巴赫 比才 贝多芬
小夜曲 莫扎特 舒伯特 巴赫.古诺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
悲怆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船歌 柴可夫斯基
铃儿响叮当
云雀 格林卡
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四小天鹅 柴可夫斯基
化装舞 罗德里兹
跃动的心 李斯特
升c小调夜曲 萧邦
G大调夜曲作品37号 萧邦
F大调创意曲 巴赫
降B大调序曲 鲍凯利尼
谐谑曲 巴赫
c小调赋格 巴赫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李斯特
梦幻圆舞曲 埃尔曼拉
升g小调练习曲作品 肖邦
降A大调圆舞曲作品42肖邦
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
英雄波兰舞曲 肖邦
水妖 德彪西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谁?
代表人物有贝多芬、罗伯特·舒曼、弗里德里克·肖邦、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
一、贝多芬
1、人物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2、代表作介绍
①、《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伟壮阔。
②、《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此腔仔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
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二、罗伯特·舒曼
1、人物简介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
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
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森汪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2、代表作介绍
①、《蝴蝶》
《蝴蝶》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
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
《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②、《维也纳狂欢节》
《维也纳狂欢节》是舒曼所做的钢琴套曲作品号为Op.26,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后将Op.26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
三、弗里德里克·肖邦
1、人物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圆尺、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2、代表作介绍
①、《c小调革命练习曲》
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
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②、《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
降E大调大圆舞曲(Valse Brilliante, op.18)是肖邦献给罗拉·波斯沃德小姐(Laura Horsford)的一首圆舞曲,是肖邦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此曲旋律轻快欢乐,颇受大众喜爱。
四、约翰·施特劳斯
1、人物简介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与其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同名,故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约翰施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区别。
他的祖父名叫约翰·迈克尔·施特劳斯(1727 – 1800),是一名皈依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原来住在利俄波德斯塔特(Leopoldstadt),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
他的父亲叫弗郎茨·博尔加斯·施特劳斯(Franz Borgias Strauss, 1764年10月10日——1816年4月5日),会拉小提琴。
母亲叫芭芭拉·多曼(Barbara Dollmann, 1770年12月3日——1811年8月28日),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
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
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
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2、代表作介绍
①、《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五、柴可夫斯基
1、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2、代表作介绍
①、《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另有一说为柴科夫斯基因同性恋被判死刑,服毒自杀),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漫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