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朦胧诗的评析
——兼 谈《 痴 情 》
朦胧诗古已有之,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备冲李贺、李商隐。中国现代朦胧诗最早震惊文坛的,是二十年代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李金发。他的第一首诗《弃妇》在《语丝》杂志上发表后,就被人议论纷纷。他的诗集《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出版后,更是招致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讥讽和抨击。“晦涩难懂”,“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故弄玄虚”,几乎成了诗坛众口一致的评价。“诗人的堕落”,“诗坛败类”,“反动诗人”,“文字游戏”等等,也不绝于耳。不管三七二十一,“诗怪”这顶帽子,从此便永远地、牢牢地戴在李金发头上了。也许李金发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了,也许只停留在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照搬和移植,枯竭了“诗怪”的诗源,反正没过多久,李金发就如昙花一现,永远在诗坛销声匿迹了。然而,李金发的影响却从来没有消失,三十年代的“现代诗”,四十年代的“九叶诗人”,五十年代的台湾诗坛,都或多或少有其回声;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更是名噪一时。
得名于“朦胧”,最直接的原因是一般人读不懂,感到诗的内容、含义像在云里雾里,似可捉摸,但又把握不准;另则大外觉得它“不按常规出牌”,在遣词用语方面,在技巧方面,都怪怪的,难于一下子接受。中国人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传统的欣赏习惯和思维定势,一旦与此相悖,就焦躁起来,很难静心、耐心、专心、细心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努力去破解,而诉诸斥责与排挤,批判一通,大获全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导致了固步自封,缺乏“拿来主义”的胸怀和气魄,怎么能广泛汲取外来有益营养,不断进取和创新呢?
中国现代朦胧诗可以说是直接吮吸外来乳汁长大的,其营养元素很庞杂。把朦胧诗简单划归某一流派,不啻胶柱鼓瑟;但分不出主次轻重,也难免如瞎子摸象。
首先,朦胧诗的创作方法主要是象征主义,它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大相径庭。象征主义依赖“意象”而不是单纯的形象(具象)、喻象仿盯歼来构筑诗意。既然是意象,它比字面的含义更广泛,更深刻。举例来说,“拂晓,我们登上长城。”这是写实。“长城”是实实在在的,是此地而非彼处。“象黄河一样伟大,象长城一样坚强”,这是比喻,“长城”在这儿成了喻象。取“长城”的坚固、挺立而比喻坚不可摧。这些,在一般的诗歌中是常见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很显然,这里的“长城”就不是实指,也不是比喻,而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等等的象征了。
读朦胧诗,不能够停留在词句的表面含义上,要明晰它的象征含义。
这样看来,朦胧诗必须通过“暗示”来传递其真实信息。诗人以外在的词句“暗示”读者,读者第一要明确这是暗示,第要接受暗示,第三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悟性深刻理解。这与传统的被动阅读、被动接受大不一样,再加上其“暗示”的含义是多义的,不象字面上的意思那么单一, 那么固定,须费心琢磨,所以,耐不住性子的读者骂一声“什么烂诗,无病呻吟”就束之高阁,当然也就失去了钻研与收获的乐趣了。
其次,朦胧诗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感”(也称“感官错位”),也是对传统的叛逆和突破。视觉只管看到什么,听觉只管听到什么,嗅觉只管闻到什么……,这,好象天经地义。一旦听到了色彩,闻到了声音……,那不是奇谈怪论吗?朦胧诗打破了感官功能的界限,一切都畅通无阻。“怪”,“逻辑混乱”,“语无伦次”,“结构失控”,“语病满篇”……的指责与“通感”有很大关系。
第三,朦胧诗不大讲究“结构严谨”,常常运用“断裂式跳跃”,即上下句之间不连贯,跳跃幅度很大。一般的诗歌也运用跳跃,但往往只在同一空间,同一场景中。如“艳阳高照,河山妖娆,田野碧绿,羊儿蹦跳”这是在同一视觉、同一场景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跳跃。朦胧诗则不然,它的跳跃从一个平面直奔另一个平面,呈立体状。虽有内在联系,表面却似乎毫无关系。“逻辑混乱”,“语无伦次”也与大跳跃有关系。
掌握了这些,《痴情》就很容易解读了。
诗人一开始就用“望夫石”这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以“脚步”(进程)“绿了”(复活)暗示作者萌发了恋情,而且到了痴迷的地步。“白云苍狗”是一成语,天上云彩变换:白呀,灰呀,红呀,黄呀;形状也是一会儿马呀,一会儿山呀,一会儿狗呀……,喻经历丰富。这句是作者的自嘲,意为历尽沧桑,自感很有理智和办法,却躲不过丘比特(爱神)之箭的射击,其实自己还“嫩”得很呀。这里倒有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的意味。“痴”是“病态”,但也是珍贵的幸福体验。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不会感染这种“病”,患此“病”者必然像孩子那般天真单纯。“儿时”“笑靥”被“拽”了出来,童心未泯,自然很容易陷入情网之中。
“痴情”之人对时间都是非常敏感的,度日如年的况味势必体会颇深,“一日何止 十二时辰?!”是他们共同的由衷感叹。一“痴”当然要胡思乱想,自己折磨自己,如“泥雪濡梦”。无论如何,巴望对方有明确的表示,这是“痴”者最迫切的愿望,也是治疗“痴”的灵丹妙药。“叩响 清风朗月”,暗示默求对方别让自己受熬煎了,痛痛快快回个话吧。这倒和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这位老兄“痴”得太执着,太投入,也太难过,
“有时也 泪语纷纷”。注意,这里是“泪语”,不是“泪雨”,诗人有意将视感和听感揉在一起,一边流泪一边喃喃自语,倒也蛮逼真的。
《痴情》最后一段,不大朦胧,其实也不须一味朦胧。牛郎织女被无情地阻隔在天河两边,他们痴痴地凝望,等待七夕相会。这是痴情的一种结局。古时一个叫尾生的小伙,依约在蓝桥下等情人。情人迟迟不来,河水却暴涨起来。尾生抱住桥墩石柱不肯离开,怕失去和情人相见的机会(估计这次约会千辛万苦才争取到),最后竟被淹死。这种“痴”,也算痴到极点了。这也是一种结局。无论与意中人能否终成眷属,诗人对自己的痴情是无怨无悔的。喋喋不休的表白,逢场作戏的示爱,都不配步入“情痴”的行列。“沉默是金,真爱是金”,这是情感世界的至理。
不耻冒昧,将己见公开,不知诗坛高手是不是在暗中发笑?抛砖引玉,交流提高乃在下诚意,欢迎切磋。
附: 痴 情
“望夫石”下脚步
绿了
白云苍狗, 依然稚嫩
鸢花丛中拽出 儿时
笑靥
一日何止
十二时辰?!
泥雪濡梦 叩响
清风朗月
有时也
泪语纷纷…
天河边对视
蓝桥下断魂
我心悠悠—-
沉默是金
象征主义文学有哪些主要特征?
象征主义文学 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 学派特征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成妈半斤界出氧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百命保空粮之联么细刚清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的映紧极及排治科入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雨杨序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风格特色 朦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款激杆速次重伯微毫位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当晶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逐者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乱皮难何次湖杆欢烈。 象征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象征主义: 1、分期:波德莱尔时期/魏尔伦、兰波、马拉美时期。 2、主张: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采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 3、风格特色:蒙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 后期象征主义: 1、主要代军衣需么括义表作家: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英国的艾略特,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2、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共同点: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服校阻与据,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然这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前后期象征主义的不同点: 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车践范说析云并明晰,而后期象征主义团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排够严感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先权儿取难价装界,而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为一炉,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方手任演司笔类体,表现出空灵虚无些决面部乱顺曲么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