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詩歌的開山鼻祖是誰?
象征主義 法國象征詩派先驅波德萊爾、魏爾倫 象征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來自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征主義流行于19世紀後半頁的法國,80年代形成高潮,90年代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聚食紅解勞礎後,後期象征主義應運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規模,越出法國,形成世界性文學潮流。在中國,戴望舒,李金發,艾青的詩歌創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法國象征詩派先驅波德萊粒能唱亮黃磁厚爾、魏爾倫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征主義達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聲。作爲子屋客一個流派,它雖然不複存在,但影響及極大。與傳統文學相比較,象征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征:創造病态的美;表現内心的最高360問答真實;運用象征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後期象征主義豐富和發展了前期象征主義的創作和理論。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瓦萊裏、裏爾克、龐德、葉芝和艾略特等人做出了突出貢獻。 象征主義詩歌理論的奠基者,以波德萊爾和艾略特最爲傑出。波德萊爾詩歌理論可以概括爲三點:(1)非功利論。在波德萊爾的理論文字中,随處可見他對功利主義藝術觀的反擊——“詩除了自身之外,并無其他目的,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藝術愈是想在哲學上清晰,就愈是倒退,退到幼稚的象形階段;相反,藝術愈是遠離教誨,就愈是朝着純粹的、無私的美上升”。“真正的藝術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邏輯是以表達道德的要求,得出結論是讀者的事。”“如果詩人追求一種道德目的,他就減弱了詩的力距不處态宣晶限左量。”波德萊爾反對在創步地如揚見到聯作中進行政治、宗教、道德等功利主義的說教,力主“爲藝術而藝術”。(2)審醜論。波德萊爾指出:醜惡經過藝術的表現而化爲美,帶有韻律和節團請雖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滿了一種平靜的快樂,這是藝術的奇妙特權之一。他直面人的生命本體,直面人的靈魂,于是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人所謂“萬物之靈”的驕傲和自信。他不回避人性中的惡,認爲18世紀啓蒙主義者否定原始罪惡的存在是十分錯誤的,沿日試辦措排名比給因而認定,對人性惡視而不見的啓蒙學派是瞎眼盲目的,所謂理性的時代不過是瞎眼蘇要兩盲目的時代。在這樣的認識之下,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美的定義:“美是這樣一種東西:既含有愁思,也帶有熱忱……神秘、悔恨是美的特點……憂郁是美的最光輝的伴侶,我很難想象什麽美的典型沒有不幸相伴滿離随……男性美最完制銀才口念河命沉每鬥備的典型,類似彌爾頓所描高管普雙範滑杆奏幹富繪的撒旦。”(3)感應論。這是波德萊爾詩歌理論的核心,在他看來,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子存派府計終典,其中的萬事萬物存在着一種神秘的感應關系,它們一直通過一種相互間的類似向川求彼此表達着;不僅是人的各種格級英感覺互相感應、互相滲透、互爲象征,并且,精神界或自然界,形式、運動雨易講種你升岩應面、數、色、香,一切皆有深長的意味,都是相互的、轉換的、感應的。詩人就是世界這部象形文字字典的翻譯者,詩人不是去創造象征,而是去體驗和發現象征;隻要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與萬物融爲一體,就可以從聲音中看到顔色,從顔色中嗅到清香,從清香中聽到聲音,從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領悟出世界的真義。 艾略特勝希息月象件密友候的詩歌理論,以“非個人化”握證宣存夜複沖處裂銷影響最爲深遠。所謂非個人化,又稱“非人格化”、“非個性化”,即反對詩歌的主觀自我表現,主張現代詩人要對詩人的情感作最少的要求,對詩人的藝術作最大的要求。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詩人應促使其個人的私自的痛苦轉化爲豐富的、奇異的、泯滅個性的東西。這一理論的要點如下:(1)作品與詩人的個人生活、個人情緒沒有什麽關系,生活與藝術之間存在絕對不可逾越的界線。詩人不要以爲創案機守聯室日越其是作是表白自己,不要太依賴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如果詩人旨在抒發感情以表現自我,他很可能抒發一些并無詩意的瑣碎的東西,而陷入濫情主義。因此,詩人要不斷放棄自己,以求取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藝術家的進展,即是自我的不斷犧牲,即人格的不斷消失。(2)思想感性化,即“把思想還原爲知覺”,用“知覺來表現思想”,“象你聞到玫瑰花響味地感知思想”。反對直接地、無節制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受,或公開地進行道德說教,主張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不要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形象的思想。(3)詩人的工作是純技術性的,與非個人化理論相配套的基本技巧是“客觀對應物”;詩人 要用冷靜的頭腦把“客觀對應物”,如各種意象、情景、事件、典故、引語等搭配成一幅幅圖案來表達某種情緒,做到文情一緻。(4)讀者不要企圖從詩人的生平中尋找詩人人格的線索,真切的批評與敏銳的品位是指向詩,而不是指向詩人的,某些情緒隻有在詩中才具有生命力。艾略特“非個人化”理論,是對前期象征主義強調暗示和聯想的發展,對糾正前期象征主義詩歌艱澀朦胧具有重要作用,大大加強了詩歌藝術技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