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暖冬油画赏析


冯法祀的人物评价

冯法祀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深化了来自徐悲鸿所提倡的油画民族化问题,展现了他对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冯法祀提出:艺术家不能脱离祖国。离开人民谈民消称斗着渐修专普案族化,实质是形式主义调占毛困可龙点抓手货。追求民族化,首先要使中国老百姓看懂。艺术家刻划形象不但让人认识,而且要美。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360问答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身今妒值密陈受,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油画的旋律体现要有提炼,有概括,删繁就简。这和徐悲鸿提倡的“五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是一致的。冯含法祀认为:艺术创作对景写生,既要心惊造化之适读奇,又要忠实认真地抓住自然形貌都新实,更要笔墨淋漓,发挥书写之极致;画第一万张画要象画第一张画那样始终像一个新手,方产杰作。一幅好画要经轻误动决汽呀火飞社其得住远观近瞧,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主要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宏观辨象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在中国当代历次大的社会转折中,冯法祀始终如一地站在新文化的前沿,坚持现实主义画风,他的作品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载入史册。冯法祀是中国著名油画家,也是目前健在的见证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素的老一辈艺术家,其作品主要由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因收藏家惜售,市场并不多见其作品的流通行剂进刑格。冯法祀的画作目前现有市场拍卖成交价格大多在2万元/平方尺,这个价格与冯法祀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油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低估的。其优秀作品一旦面世估计其代表作能达到8-10万元/平方尺。目前已有众多收藏机构将冯法祀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早期作品作为重点收藏对象。


冯法祀的人物简介

冯法祀(1914~2009),现当代著名油画家。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19岁那年(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等大师门下。1937年中央大学毕业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改编为第八路军),并到过革命圣地延安。后又迁移至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0年参加抗敌演剧队,从事绘画创作活动,抗战期间曾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其爱国主义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1942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受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1946年随徐悲鸿先生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他的青壮年时代正是战火遍地之时,这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发展之路,即把自身的艺术根植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之中。 对于冯法祀先生的作品,徐悲鸿先生的评价是“以急行军之作法,描写前后方动人的景象,作法深刻。”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后,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恢复油画系主任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曾创作《雁荡山》、 《捉虱子》 、《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为中国美术馆珍藏,被称作为馆藏“双璧”之一。秉持“为人生而艺术”信念,长期从事油画创作与教学,获得很高艺术成就。冯法祀的艺术理念中可以看到浓重的「前苏联烙印」。他还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一生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他的去世是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的重大损失。其油画作品多次在北京、桂林、昆明以及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等地举行个人画展。出版有《冯法祀画选》、《冯法祀画集》。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