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 》

宋 ·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曾经长期在边境与西夏军作战,西夏人闻其名而胆寒。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战事很吃紧,前面一年,西夏与宋军进行了一场大战,宋军败于好水川之役。而范仲淹是临危受命,救民众于水火,于边境修筑城池,修筑了很多城池和要塞防备西夏,准备抵抗西夏的侵略。

这首词大约就是写在这个时期。这里介绍了写这首词的年代背景。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北宋朝廷要面对辽国,西夏,南边要应对大理国。可以说是军事情况不容乐观的。

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片秋声萧瑟的感觉,塞下就是边关,边关的秋天风景很是奇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代表已经是深秋了。大雁都离去了。突出了边塞城池的荒芜,连大雁都不愿意多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边塞的荒凉,萧瑟的状况。)

然后后一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在那层层山峦间,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形容边塞军情紧张,一座孤城在长烟落日之下更显萧瑟。(有种感觉好像打仗随时可能爆发一般。)这个角是什么?城里军营四边都吹起了号角,号角一吹,立刻紧张,感觉可能随时爆发战斗。这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都突出了边塞战事吃紧的氛围。有种孤寂悲凉的感觉。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一个转折,从借景抒情讲到了自己的心态,与家人分离无法团聚,只能借酒思念家人。(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寄信什么的都不便,而军营里当兵的战士自然无法与家人聚会,那么,只能借酒消愁了,这是什么,其实是离情,乡情,对于亲人,老婆孩子父母的思念,都表达在这句词里了,真的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好的诗词能够表达出情感,这就是词能抒情的意思。

后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其实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指的是在燕然山上石头上刻字记录自己的功绩,这里是代指。主要的意思是自己(或者说是战士)军功没有建立,回家的时间没有确定。归乡无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

燕然未勒是指作者还没有建功立业,没有军功感觉不能回家。

然后笔锋一转,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是一种乐器,可以吹的,悠悠是形容羌管的声音。

到了快晚上了,军营里吹起了悠悠的羌管声,再一看地上都下满了霜,一片白色。(这里又通过语句,从侧面描写了军营生活的无奈,只能喝酒和吹羌管来排遣寂寞,因为乡愁是难以排遣的,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然后又说到霜满地,就是说明已经深秋了,可能都是十月靠近十一月了,不然也不会霜满地。)

也是借景抒情,晚上听到了悠悠羌管声,霜雪满地,人都不想睡觉,此情此景,将军(作者本人)看到了,自然丝毫没有睡意。

最后一句点题将军白发征夫泪。你看那将军头上的白发,以及军营里征夫(就是战士)的泪。思乡情更怯,军营里的士兵思乡,动情处会哭。

作者又何尝不思乡呢?只不过没有办法,不敢忘忧国,匹马卫国境。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作者为了北宋王朝的安定,边境的安宁,舍却自己与家人的团聚,而在边境与西夏军队对峙战斗,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倾佩和学习。

在末联充分写出来边境军营生活的状态。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范仲淹出将入相,悠悠之心,报国之志,油然而生。范仲淹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政治家。

附一点历代人的点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

仲淹就任边帅,防御西夏元吴。羌人至乎为“龙图老子”而不名,穗哪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可见范仲淹之威名于西夏如雷贯耳,西夏人甚惧之。)

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

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相传欧阳修见猜蔽码此词,戏呼为“穷塞主”。

一代文坛大家巨匠欧阳修对于范仲淹此词的称赞可谓极其之高。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并销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这就是借景抒情之意。)

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魄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换头抒情,深叹征战无功,有家难归。“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色,霜华满地,严寒透骨,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

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足可见,此词写边塞诗歌特别的好。

所以很多词人墨客争相推荐,点评颇多,而且古代的词是可以唱的,想来范仲淹的这首词唱起来应该也是很有意境的。

当然,现代去朗诵也是极具气势的,可谓气宇轩昂,荡气回肠之佳作。

这篇千古名篇,今天就赏析这么多,谢谢大家。

国庆快乐。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回朝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发动庆历新政,不久失败。上书去地方任职。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岁。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为国为民,不为私利,在地方任上,兴办学院,大兴文风,并修筑防洪之堤坝,可谓为民所忧,范仲淹真乃宋朝之大丈夫,真良臣,国之栋梁,其所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流传。

今天就点评这么多,内容也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表示感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

范仲淹《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笑格均声础消确需跑参得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题解】

选自《全宋词》。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居邠(今陕西彬县),后徙苏州吴县。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词人。幼年孤贫,刻苦自学。大中祥符进士。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360问答官,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后授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过短暂的庆历新政。他是宋仁宗时革新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朝不及一年,贬为邓州太守,后为陕西四路宣抚使。一生为约阻况站官清正,治军严明,关心民生疾苦,又以生活简朴、品德高尚著称于世。所作散文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岳阳楼记》,熔叙事、描写、议论于一得药望冲照半论优炉,兼用骈散写法,颇有诗意,别具一格。其中“先取服鱼呢答断强西村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尤为古今所传诵。又工诗,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痛苦。词作传世仅六首,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格豪放,词具有较多的社会内容,对开拓词的题材领域有一定作用。《渔家傲》、《苏幕遮著记沿简范春西》、《御街行》等,钱以孔击均不同凡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渔家傲·秋思》,慷慨悲壮满想拿细而播传人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于1040年,出任陕西伯政光粒获到态探黄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镇守边疆四年。范仲淹深为西夏统治集团所畏惧,因而边境人们赞誉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渔家傲》,即是诗人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解读】

全词种球属信场逐上下两阕。上阕,写西北美边塞特异的秋光,即写寒冷荒凉的景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首句,概括地写“风景”,突出了一个“异”字。这个“略身集次秋章正异”字很有含义,它表现了这“风景”是“塞下”的风号厂层光。“塞下”,指西北与言活赵相边地。这边塞的风光与内地大不相同,具有异域特色,更为荒凉萧瑟。这个“异”树缺罗包拉换诗待字,表现了这“风景”是“秋来”时的风光,秋天来临,边地景物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与春夏季节的景物大不相同,更为冷落萧条。首句用一“异”字引起下文。同时为下文将士思乡埋下了伏线。词的上阕写景,全都扣紧了这一“异”字,全从这一“异”字生发开去。

词的第二句,即写“塞下秋来”的特异“风景”之一。“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的倒文,是为符合词的格律而倒置语序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写雁去衡阳,而不写雁去他地呢?衡阳,即今湖南省衡阳市,旧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峰形很像雁的回旋,相传大雁飞到这里不再南飞,所以历来有“衡阳雁”之说。这时,诗人身在塞外,仰望长空,只见北雁南飞,一行行排着队,低吟着歌,匆匆地向温暖的南国飞去,似乎对这荒凉的塞外毫无留恋之意,是要急于逃避这塞外的荒寒似的。本来,大雁的秋去春归,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无所谓留恋与不留恋的,但诗人却写作“无留意”,实际上是借北雁南飞,写诗人的一种情感。对这荒僻的边地,雁尚如此,何况是人呢?暗喻人“无留意”。同时,这“衡阳雁去”也透出了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与后文的“家万里”、“归无计”相映照。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句是从听觉角度写“塞下秋来”的特异“风景”之二。写了“边声”、号角声,而号角声尤显突出。一到傍晚,军营中的号角,低沉地、悲壮地吹了起来,连同“边声”,那边地特有的声音,戍边战马的悲鸣声,强劲的秋风吹着枯干草木的萧萧声,混杂而起,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具有一种凄凉的情调,声声在耳。使读者的感情也随着“边声”的四起而颤抖。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塞下秋来”的特异“风景”之三。主要写“孤城”,突出了一个“闭”字。这座边城,何以言“孤”?这里边城坐落在“千嶂里”,在丛山中,在犹如屏障一般耸立着的重重高山之中,四面闭塞,所以言为“孤”;这座边城,在一片茫茫烟雾的笼罩之下,在残阳余晖的映照之中,只见“长烟落日”,不见人,所以言为“孤”。诗人匠心独运地将“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起来,便自然给人一种孤寂之感了。再加上一个“闭”字,日压西山即紧闭城门,万壑千山也紧锁起来的境界便显现出来了。这样,既表现了边地的萧条,也表现出戒备森严,局势紧张,表明这座“孤城”是处于战争的前沿,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将这几句诗中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幅“边塞图”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荒寒的边塞,在那屏障似的万山丛中,回响着悲壮的号角声,和马萧萧的肃杀声,在一片暮云的笼罩之下,在一片落日余晖的映照之中,一座孤零零的边城早已紧紧地闭上了城门,广漠、荒凉、森严、恐怖,令人心惊胆寒。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景,景情交融。

下阕,虽有写景,却重在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诗人身在“塞下”,居于“千嶂里”、“孤城”中,眼望“长烟”、“落日”,耳闻“边声”、“角起”,目送雁去衡阳,“无留意”,怎不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怀。下阕开头从借酒浇愁写起。作者“浊酒一杯”在手,欲浇“家万里”之愁。“家万里”,流露了镇边将士归心之切。但一杯“浊酒”入怀,又怎能浇万里思乡之愁呢?反倒是万里乡愁更涌上心头。戍边将士们虽然怀乡,思归,然而又不能归去,也不愿归去,因为“燕然未勒”,而“归无计”。用一个典故表明了破敌之功未成,欲归不能。燕然: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载,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未勒”,是说作者镇守边疆,尚未建立破敌战功,不愿归去。所以,诗人“浊酒一杯”在手,更浇“燕然未勒”之愁。而这两种愁思,是对立的矛盾的,欲卫国保民,灭敌立功,便不能怀乡思归;而怀乡思归,便不能“刻石勒功”。因此,诗人倒是“以酒浇愁愁更愁”了。一是国忧,一是家愁,在行动上,戍边将士,首先包括诗人,是能够正确处理的,以家愁服从国忧;但在感情上,又怎能忘怀久别远离的家乡,两种矛盾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渗透在诗中,使得这首诗慷慨、苍凉,同样表现出他力拒外敌,为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羌管悠悠霜满地”,“落日”收起了余晖,夜幕降临了,但被国忧、家愁折磨着的诗人,又怎能及时入睡呢?“羌管悠悠”,是写诗人耳闻。在这军营里,在这“孤城”的上空,响起了“悠悠”的羌笛。这笛声从何处响起?从戍边将士的口中、心中吹出,是那么富有情感,那么震撼人们的心灵,勾起人们的异域之感。“霜满地”,是写诗人目见。这遍地的浓霜,更令人视而生寒,引起无限的乡思,陷入无限的乡愁之中。

“羌管悠悠”,是写诗人耳边的“边声”;“霜满地”,是写诗人眼前的“边色”。这句诗是写景,是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塞下秋来”的特异“风景”之四。但这句诗也是在抒情,是将情寓于景中抒发,是把景融满了感情描绘,用声色点染,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的“人”字,并非泛指,而是指“将军”和“征夫”。“不寐”两字,起着将前句的声色与后句的情感紧密联系的作用。“羌管悠悠”,撩人心怀,“人”怎能“寐”?“人”只有在“不寐”中才能听到这“悠悠”的羌笛。寒“霜满地”,也只有“人”在不眠时才能见得到。这样,含蓄地表达了将士思乡的情怀。写“将军”(诗人自指),点以“白发”。“白发”,是多愁的结果,是年老的表现,是年老而壮志未酬的感慨。写“征夫”,点以热“泪”,表现了戍卒的边地之苦,忧国之心,思乡之情。这三句诗,既描绘了将士镇边的艰苦,又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却也忧家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

从这几句诗中,读者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镇边将士深夜不眠的画面:在一个边塞秋夜,浓霜遍地,悲凉的羌笛声在军营中回荡,一位白发苍苍的将军,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翻来覆去,低吟叹息。这是谁?就是诗人范将军。

【综述】

这首边塞词写边城的荒寒和将士生活的艰辛,表现了诗人坚持平定战乱、保卫边疆的决心,流露出将老无功、忧国心切及其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的基调是低沉的。词中描写“塞下秋来”的特异风光,因“衡阳雁去”触动了诗人“家万里”的思乡之情,与“燕然未勒”将老无功的忧国之心,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诗人把环境气氛渲染成黯淡的色彩,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调,缺乏昂扬奋发的精神。

尽管如此,词中所表现的将士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情怀,是应充分肯定的。这首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是词人的代表作。

范仲淹以其守边的亲身经历开创了边塞词的先声,开拓了词的题材,为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作了先导。在词的发展史上,这首《渔家傲》居有重要的地位。

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