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羅.波

波提切利真名叫亞曆山大·菲利浦。少年時代就酷愛繪畫,開始時當金銀藝

學徒,因爲有繪畫天資,15歲時被做皮革匠的父親送到畫家菲利浦·利皮的

室學畫。利皮帶着波提切利一同描繪現實生活中的人,并借鑒古希臘藝術中

理想,所以他們創作的聖母子和神話人物都具有世俗的情态:和藹可親、動

輕盈、身着絹紗、臨風飄逸。後來波提切利又轉從委羅基奧門下,與比他小

7歲的達·芬奇同窗共學。27歲的波提切利決定自立門戶,獨立開設工作室

受社會訂件。由于他曾師從利皮,因此也受美第奇喜愛和賞識,逐漸成爲美

奇宮廷畫家中的領袖。

波提切利生活的佛羅倫薩,在有才能并有開放膽識的美第奇統治下,成爲意

利科學文呼措零任甯技化藝術繁榮的中心。人們可以自由争論,探讨科學、研究哲學和創

術。人們的心扉大開着,呼吸各種新鮮的學術空氣,接受各種情感的刺激

竭力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麗的圖畫到處可見,動人的樂曲不絕

念耳,慶典與宴會充斥市井,歌360問答舞與狂歡夜以繼日。這種現實生活,爲藝術家

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畫家們用古糧台快非制希臘人的審美理念去觀察自然和人生

既損敵古最縮随告忠于現實,又追求理想。
代表作品《春》《維納斯的誕生》《诽謗》《唱歌的天使與聖母子》。

波提切利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4-1510)是15世紀下半葉佛羅倫薩畫派最後一位傑出的藝術大師。他原名叫亞曆山德羅·迪·馬裏亞諾·菲利佩皮,波提切利是他的綽号。
波提切利1444年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銀匠家庭,15歲時被送入當時著名的僧侶畫家腓力波·利比畫坊學習繪畫,後又在安·波拉約羅和委羅基奧的門下做過助手。1470年,波提切利成爲佛羅倫薩共和政權的掌權者叢圓物——羅倫佐·美第奇家族的畫師,并受到了寵,一生創作了許多傑作。
「清新的抒情氣息,裝飾意味的畫面處理,婀娜妩媚的女性形象,富於韻律感的精巧線條」,是公認的波提切利的藝術特點。其實,他的藝術特色遠非如此,高超的畫面組織能力是他的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同時又常常在人物造型中摻入一些變形的因素,比如脖子的拉長,手足比例的适度誇張等等,這些手法與現代藝術的「新」、「奇」追求和審美趣味很接近。所以,波提切利至今仍令人關注。
但是,上述這些特徵都是繪畫形式層面的要素,并不足以說明波提切利作品的勸人之處。他對希臘神話的半宗教、半幻想的描繪給予了15世紀後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社會以強烈的人性關懷,才是他作品感人至深的地方。無論是《維納斯的誕生腔絕》還是《春》,在波提切利的筆下都體現了對人性的思考。春天能常駐人間嗎?青春和幸福能被留住嗎?也許能,也許不能,這種種惆怅和迷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家對現世生活的驚惶與不安。
盡管波提切利作品的主題是隐晦的,創作意圖也有些神秘,但我們卻能深切地感受到畫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神秘憂郁的内心世界。這也正是15世紀末多事的佛羅倫薩政局在藝術作品中的折射。
作爲美第奇家族所供養的藝人,波提切利始終找不到思想的出路。一方面他生活在華麗的羅倫佐宮廷裏,作品中沾染上了上層社會貴言辭文化的氣息;另一方面他又一遍又一遍地去「關懷」他心中世俗生活人性的化身——美惠女神。例如,描繪美惠女性的動态與線條一再重複。由此畫家對現實的矛盾心态便一目了然了。
波提切利晚年十分苦悶與惶惑,薩伏納羅拉的死使他失去了精神支柱。原先那種柔和和流暢的線條,細膩典雅的抒情意味已不再出現,代之以人物造型的堅挺拙樸;人物情感的激烈誇張。如同《诽謗》中所描繪的那樣,但是對人性的關情卻一如繼往。對「真理」(裸體少女)的渴望;對「诽謗」(黑袍老妪)的譴責;以及對人性的弱點,「虛僞」、「嫉妒」、「叛變」、「欺騙」、「無知」和「輕信」的憤怒,一一被表現在了作品之中。
《诽謗》這幅畫取材於古希臘詩人呂西安對古希臘畫家亞培斯一幅畫的叙述文字,約畫於1495年,是木闆蛋膠畫,尺寸是62*91厘米。現收藏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博物館。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大師是桑德羅·波提切利(1444—1510)。他一生主要在佛羅倫薩渡過,早年曾跟随利皮學畫,注重用線造型,強調優美典雅的節奏和富麗鮮豔的色彩。他的畫多取材于文學作品和古代神話傳說,不再局限于宗教題材,這就能更自由地抒發了個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約1482)和《春》(1478)充滿柔情的詩意,盡情表達了畫家對美術好事物的愛戀,洋溢着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春》的構圖不拘常規,人物被安排在一片森林之中,中間是維納斯,右邊是撒花的花神,左邊是三美神,三美神的動态和衣褶線條充分體現出波提切利所擅長的線條的節奏感。《維納斯的誕生》也是一件有獨創性的作品,它雖然缺乏真實的空間透視,但并沒有給人以平闆的印象,其秘密也是來源于線條的使用。波提切利用有動感的線條來營造形體的體積感,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幻覺。同時,他又用一系列冷色調進行沉着精緻的排比,如海洋的淺綠色、滲液風神的天藍色服裝、維納斯的金發等等。到了晚年,由于佛羅倫薩社會動蕩,波提切利的藝術又開始向宗教情緒回歸,反映了他精神上的危機,這種情緒體現在《诽謗》和《耶稣誕生》等作品中。在《诽謗》一作中,以前的抒情色彩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戲劇性的激情,以前柔和的線條和細膩的情緒渲染也相繼爲挺硬樸拙的輪廓和表情的高度明确性所代替。
與波提切利同時的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家還有畫家安東尼奧、波拉約奧洛(約1429—1498)和基爾蘭達約(1449—1494),以及雕塑家、畫家和工藝美術家委羅基奧(1435—1488)。
佛羅倫薩畫派是15世紀意大利繪畫雕刻的藝術中心,它的發展決定了這個時期意大利藝術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影響這一時期的其他畫派,如翁布裏亞畫派和帕都亞畫派。
翁布裏亞畫派的很多畫家都訪問過佛羅倫薩,但他們還是保留了自己的風格,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弗蘭切斯卡(約1410—1492),早年在佛羅倫薩的學習使他對馬薩喬、烏切羅和布魯内斯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使他成爲馬薩喬與列奧納多·達·芬奇之間的重要環節。他還認真研究過喬托等人的作品以及理論問題,晚年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寫出了《論繪畫透視》和《論正确的形體》等論文。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靜著稱,善于運用明快的顔色來處理空間關系,明确有力的輪廓又使他的作品帶有裝飾意味。祭壇聖像《基督受禮》是其早期的作品,這件作品造型樸素、明淨、格調莊嚴、隆重,基督、天使、聖徒的形象都是民間流傳的典型形象,充滿着尊嚴與内在的張力。人物造型結實有力,比例嚴謹,具有高度的體積感和嚴密的空間感。整個畫面在色彩上爲銀色調所統一,洋溢着一種純淨、自然的神聖感。《示巴女王會見所羅門王》分爲兩個事件,弗朗切斯卡用一種内在的節奏組織起了這兩個事件和衆多人物。這幅作品的突出特點在于追求造型的概括與幾何形處理,追求叙述的明确與洗煉。在色彩上,畫家使婦女們服裝上的玫瑰色與淺綠色浮現在灰綠色的風景上,造成一種浮雕的厚重感最能反映弗朗切斯卡色彩成就的是《烏爾比諾大公及其妻肖像》。畫面人物都作側面描繪,臉部的體積感是通過圓形輪廓和柔和的明暗渲染來塑造的。烏爾比諾大公穿着紅衣服、戴着紅帽子,與淺藍色的天空和灰色的風景拉開了距離,兩塊紅色間的平面處理、灰色與紅色的奇妙對比以及較低的地平線一起造就了一種紀念碑式的磅礴氣勢。弗魯切斯卡的晚期作品明暗渲染更加柔和,也更具有透明感。佩魯吉諾(1445—1523)也是翁布裏亞畫派的重要成員,在他的門生中有後來著名的大師拉斐爾。
除了佛羅倫薩以外,帕都亞也是15世紀人文主義的策源地。在這裏,1222年創辦了大學,除了研究經院哲學以外,其探索還涉及到了新的先進的學術領域,如醫學、天文學、數學等等,同時對古代語言、古代文物與手抄本的收集也相習成風,從14世紀初葉開始這裏就成爲北意大利的文化中心。15世紀帕都亞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曼坦尼亞(1431—1506),他在早年曾受到烏切洛的透視法和多納太羅的古典風格的影響,形成了堅實有力、準确細膩的表現手法,并對古羅馬藝術和哥特藝術加以研究和改造。清晰紮實的素描、大膽的線條、輪廓鮮明的形象、形體的雕塑感、強烈的色彩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在15世紀的40、50年代裏,曼坦尼亞爲埃列米塔尼教堂作了一系列壁畫,内容大都以聖經爲題材,但他卻出色地發揮了透視的作用,描繪了一系列半古代希臘羅馬式、半文藝複興式的室内景與街道,而畫面情節就從室内與街道上展示出來。在其中名爲《聖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一幅畫中,曼坦尼亞還成功地運用了自下而上的透視縮減法,前景有大拱門,透過大拱門有街道。和其他數幅壁畫一樣,此畫也充滿了紀念碑傾向。《死去的基督》是曼坦尼亞晚期的架上作品,無論就其深刻的戲劇性構思而言,還是就其造型處理而言,它都是一幅有着非常獨創的構圖作品,而且其悲劇性的表現力在意大利同類題材的作品中也是罕見的。可以說曼坦尼亞的嚴謹風格的繪畫是對早期文藝複興的卓越貢獻與總結。他從古希臘、羅馬世界的形象遺産中捕捉到了體現藝術中的關于人的理想概念,他所塑造的形象,聖雅各也好,基督也好,都是那個時代人物概括化和英雄化的形象的投射。

16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