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克利

是保罗.克利

保罗·克利( Paul Klee 1879-1940 ),出生于德国艺术家庭,对后来他的艺术生涯奠定基础。年轻时受到象征主义与年轻派风格的影响,产生一些蚀刻版画,藉以反映出对社会的不满。后来又受到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和未来派的影响,这时的画风为分解平面几何、色块面分割的画风走向。后来在1920-1930年任教于鲍豪斯学院,认识了康丁斯基、费宁格等,被人称为"四青骑士"。1935年得到皮肤硬化症态笑弊,1940年因心脏病而去世。
保罗·克利的画作多以油画、版画、水彩画为主,代表作品:《亚热带风景》、《老人像》等人物画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古根汉美术馆等美术馆都有收藏他的作品。

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利由于心脏病发作,在洛迦诺逝世,时年61岁。
克利早年致力于音乐和视觉艺术。1900年他考入慕尼黑美术学院,从师弗兰兹·冯斯塔克学习绘画。1912年克利认识了俄国印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之后,克利参加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先锋派“蓝色骑士”画展。1920年到1931年期间,克利在包豪斯设计学校教授绘画,后来在杜塞尔多夫学院任教。
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元首之后,克利受到纳粹的无端攻击。他们把克利当作堕落的外国人来对待,他离开了德国,前往意大利升乎,后来到了法国,最后在瑞士定居。
克利在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位伟大的幻想家创造了一门抽象艺术,他的北非和欧洲之行,以及他对梵高、保罗·塞尚和亨利·马蒂斯的崇拜,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
由于这位艺术家从成熟的时候起,就连续不断地反复研究离本质更近的主题和形式,所以很难探索他在风格上的发展。
克利是一个既浪漫又神秘的人。他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

保罗·克利(1879~1940年)生于伯尔尼附近的穆尚布希,逝于特辛的穆拉尔多·劳卡尔诺.保罗·克利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个奇迹.从光荣的十五世纪以来,日耳曼各国似乎不曾出过第二位象他如此杰出的画家.在这后半个世纪中,也没有第二个远离纳比派、野兽派和立体派运动,并且与帆族巴黎画派无干,然而却具有如此纯正影响的人.此外,毕加索的丰富变化是天才地使我们回顾形式的历史,而克利的画则使我们朝向未来.它不是可以被轻易了解的.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任何绘画的版本,即使不说它的一切都是人们未曾见过的,起码它们都是没有被充分表现过的.乍看起来,它们象是费解的结构和稚拙的图画.但如果我们细看一下的话,就会逐阶段发现一个隐藏着的世界.从这种艺术的奥妙之中,出现了充满幻想的王国,它们正在一个一个地显现和清楚起来.
尽管他出生在瑞士,父亲是祖籍巴伐利亚的音乐教员,母亲是伯尔尼人,但他的整个生涯却是在德国渡过的.他在音乐和绘画之间犹豫了一阵之后,还是决心投身绘画.他曾在慕尼黑美术学院随弗朗兹·梵斯托克习画.在短期逗留于意大利和巴黎之后,他定居慕尼黑,娶了一位钢琴家为妻.1908~1910年间,他发现了塞尚、高更和马蒂斯的作品.作为青骑士创始者康定斯基和弗朗兹·马克的朋友,他也和该派一起展出作品.1913年,他在巴黎呆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然后前往突尼斯的凯鲁万.这次旅行对他的艺术演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克利已经三十五岁了,主要是位素描画家,在色彩方面,只画过一些水彩.在其《日记》中,他写下了这些特点有意义,证明他的生活和艺术出现了新纪元的话:"我已经和颜色成为一体了,我已经是位画家了!"从1920年起,他作为包豪斯的教员,先在魏玛,后在德绍教书.1928年到埃及旅行之后,他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员.由于坚决反对希特勒主义,他于1933年离开德国,定居瑞士,直到去世.
克利画了大量素描.这是他作品之所以深刻的秘密之一.他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写生中所作的记号本身就有着极为尖锐的个性,斧劈状和结霜状的笔触和非具像素描都独具一格.他在那些素描中,通过蜂窝状的线条,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世界.我们看到,他在画中尝试一种象征文字般的东西,某种具有综合力的解释,一些从不确定的符号,从中产生出先是迷宫一般,很快又使我们隐约看到其崭新含义的笔法.这些素描有着由组合、对立、摇摆和决裂组成的韵律—-一种抛物线,从中可以找到被称为箭的方向的东西.城市中房屋的嵌合,鱼在水中的游弋,植物的涌现,火的蔓延,波浪的滑动,晶体的形成,道路的分合,离去和归来,这些不断向人提出询问的东西,克利都通过形象,把它们的永恒生活成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在他的画中,还有一种与这种素描相适应,并赋予它激情的颜色.通过兰色的推进,灰色的后退,画家使颜色面产生空间和振响.克利从塞尚那里得到一个信念:自然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深处.表面的颜色要表现内在的力量.对于他来说,颜色已无任何补充含义,这是画面组织不可分割的部分.看到这些被偏向橙紫的红色所中断的天兰色调,这些金赭色,镉色,以及带有茶色迹象的淡百合色,人们怎能不被它们俘虏呢?克利有时也运用野兽派画家的色彩,不过,绝无那种刺人的生涩.他那发出柔和暗淡光彩的红色和绿色会使人想起美妙的月光.它"本身就象是太阳的梦,主宰着梦幻的世界".除了擅长素描和色彩之外,他还具有善于组织体面,以产生节奏的天赋.他在白色和棋盘格般的最黑颜色之间,调整着色彩的变化,犹如迭印一般地重合着他的光棱镜,创造着距离,表达着动荡.
克利存在于他新创造的一切之中,他不是通过形体模样的某种反映存在于表面,而是要深刻得多.可以说,在自然中抓住了它最初的颤音之后,他就已经把自己整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些在水底颤动的纤毛虫网,风化成粉末的峰峦、生长着的植物.他能把形象赋予本无轮廓的东西,逃走的东西,过去了的东西:花朵、波浪、烟雾.在今天,他可能是唯一不作印象派的画,却又能把天空画得充满生活的画家.他笔下的天就象在晴和日丽之时,躺在草地上所看到的那样.
1924年左右,克利在一些心得中记下了他对于艺术的想法,并于翌年在包豪斯出版社以笔记形式出版,书名为《教学速记》.该书体现了其美学的某些片断,显然他用以授课的这一理论不能予其绘画以艺术价值.不过,它在预防运用现成的观察方法和有程序的手法方面,能够指引画家去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克利一拿起画笔,便以极端的自由奔放冲入奇思遐想的即兴创作之中,这样的作品无法被吸收仿造,而永远都是创世纪.他一直都认为人们努力去画一幅画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他说:人们在学习,在通过寻找本源去认识某种事物,去研究可见物的史前形象.然而这还不是高水平的艺术,因为神秘是在高水平之上才开始的".克利进而认为:"直觉是决不可能被替代的".在进行极其深入的简化同时,克利有幸把他进行创作的一切方法忘得一干二净.无疑在某些油画作品中,这位作过二十多年教育家的人必然表现出其规范来.但是很快,就主要由灵感来展开他的诗情画意."通过回忆而变成抽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最近二十年中,没有任何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如此神秘的相适,销魂和带有如此稀有的激情.他的主要传记撰写人威尔奈·哈弗特芒先生告诉我们:"他是个有新感受的原始人".
为什么我们似乎觉得他的艺术的美首先在于有音乐感和诗意呢?在克利的画中是否有过某种向它们转变的尝试呢?应该说丝毫没有.而假使是那样的话,那就是一种欠缺的标记,一种对素描和颜色源泉的低估.可以说,在这位受人热爱的画家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每一种独特的艺术在我们身上激起的直接感觉之外的间接感觉能力.这些间接感受是通过感官传递给我们的,而且它们也是首先给予感官的.简言之,在一位象克利这样重要的画家作品中,一切都在进行着视觉表达,一切都从那里经过,并由这种表达展示给我们,那些帮助我们去进行发现的东西首先被他分解为线、面和颜色,然后,这些成份本身就会使得一种发现产生出来.保罗·克利的秘密就在于此.任何人比他更能接受和更适合于表现生命的独特运动.
克利在创作的核心处捕捉住了这一迸发.他说:"就象孩子们在游戏时摹仿我们一样,画家在摹仿着出生地和创造着世界的那种力量".他把这一力量的根源变为相当模糊不清,甚至有点神奇,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想法,他所喜爱的首先是寓意,感受到了如此遥远,以至他最多只能想象得出其使者的上帝.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画在画布、纸板和小张画纸上的.可以说他在深度上获得了他拒绝在广度上展开的东西.他的作品具有绝对的个性,任何自我中心都不能把它再孤立一步,任何超人之物都不能使它变得高傲.恰恰相反,作者以廉逊使我们看到宇宙力量的结晶.保罗·克利的画展现了空间的情景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波动节奏.它直抵我们最深的秘密区域,敞开一些神秘的出口,但同时又从不丧失其真正的存在意义,他的语言永远是可视的。

如何培养美感

美感是需来自要长期的培养的,但我们大部分人将即续便充宜措断扬其实在小的时候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现在美盲越来越成为问题,审美变成了硬伤,从穿衣,装饰,甚至到工作的PPT能不能做好,那么如何来逐步培养自己的美感呢。 (汉宝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年《如何培养美感》)

一、寻找培养美感的动力

信自己的眼睛和直觉,人类是有识别美的本能的,比如我们都喜欢看美女,喜欢好看的风景,鲜艳的花朵等等。所以平时要多留意生活中美的缩连去苦沙送法识东西,比如鲜花,树叶,试着找到美的基准点,比如鲜花的几何秩序,都是从花蕊由内向外,树叶的脉络对称等。

、秩序与美感

1、形式的近似

近似不等于完全相同,相同容易显的单调,近似是指使用360问答相似的要素,但又有不同的变化。例如皖南徽州村落,虽然房屋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但又师菜书都是白墙青瓦,而不给人杂乱之感,这是形式近似之美。

2、韵律

这是秩序的更高层次,韵律更像是一个听觉名词,音乐的韵律和组合是多样的,其实在视觉上也可以有韵律的表达。用相同的单元完成不同的组合,而体验出的韵律之美,在古典欧洲建筑较为常见,比如廊柱的排列。

三报合到委女序苦仍岁、比例

首先是古典美学发现评罪死汉使剂盟矿端的黄金比例,8:5或者13:8,这个大概是基于人的视觉感官,大多人类视觉资置历语上觉得美的事物基本都符合黄金比例。而且黄金比例更有意义其实是横向的矩阵比例,因为人的眼镜是左右对称的,在静态的认观看状态下,生理上最舒服的范围略等于黄金比例。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大多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的黄金比无常味却拿也命义露例,如罗马的君士坦丁纪念门。而进阶阶段,就是符合黄金比例的抽象画,著名的有触按句右冲置保罗克利的红气球。

四、理性良现仅最士似既何画洋均的美感

包括材质和用途,一样东西只有发挥其真实的药青创华星孩纪素认硫用途才是真的美的,如果加了太多繁杂而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反倒会显得累赘。简单来说就是顺眼、危放三号蛋顺心,比如一些大型器物在考虑材料的同时,还要注重结构和构造,结构的安全感也是美感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色彩

色彩之素千水州本社劳感英车武美讲究调和,调和是色彩世界的基单今地百石大职本原则。就像大自然里面的很多色彩,其实是没有完全的原色的,都是集中色粒门治日证波银令维彩的调和,所以看识轮族上去舒服而不刺眼,而调和色又以灰色为基础,各种原色加入灰色后,会有更加柔和,协调的感觉。对于喜欢鲜艳颜色的人,可以研究基本的冷暖色调搭配。

六、构成之美

当一个物件由多个元素植计呼干兰初规组成时,就出现了机构关系,组织适当与否是美感中最基本的问题。

1、对称与主从关

对称是自然界最根本和最简单的构成关系,除了极个别之外,大多数生物都遵循对称行凯吃春阳的原则。推广到建筑上,中国的古代建筑是最讲究对称的,故宫、孔庙到晋商的各种大院。当初在慕课学中国古代建筑史,老师花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来讲中国建筑的对称关系,可见其重要程度。

但对称的前提是一致,构成物件的元素是一致的才可能对称,但我们不能保证遇到的都是一致的,比如一个果盘里放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二者从颜色上,形状上都不一样,这个时候想要对称就比较困难了,但是又怎么样才能使二者的摆放关系看上面有美感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主从关系。在一幅画面中,最好只有一个主要关系,其他作为装饰而存在,例如把苹果摆在盘子的中央,梨放倒在侧面的部分,突出苹果的位置。

2、“称”式关系

称式关系主要利用中国古代称的原理来实现画面的平衡,虽然支点不一定居中,但由于左右两面重量的不同而可以实现平衡。这一点在绘画上体现的比较多一些。

综上,培养美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了解了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美感最重要在于顺心,顺眼,切勿为了追求美感而牺牲物品本来的功能。中国的古代瓷器,书法,家具等都是培养美感的良好来源,可以多去留意并且试着欣赏其中的线条,组合之美。

3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