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旅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弗朗茨·彼得(1797—1828)生于维也纳。8岁时,他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向哥哥伊格纳茨学习钢琴。1岁(1808年)被吸收为维也纳帝国圣殿合唱团歌手,帝国学校学生。后来成为庙堂乐队的领队,经常担任指挥。14岁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哈嘎的哀歌》。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舒伯特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一方面,他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传统;一方面,他通过对传统的创新和发展,为后来的作曲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被称为第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家。舒伯特一生虽短,但创作领域广泛,涉及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歌剧和宗教音乐,尤其是他的艺术歌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舒伯特音乐的独特风格。

浪漫乐派的创始人舒伯特虽然只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但可以说他和贝多芬属于两个时代。他复活的时候,震动欧洲、影响贝多芬世界观和创作的法国大革命已经烟消云散,整个大陆都在复辟封建王朝。当年激励德奥人民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在革命和拿破仑入侵中的流血和暴力面前已经黯然失色,再也无法吸引舒伯特那一代年轻人。他提倡的不是“理性”,而是“幻想”。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起来,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艺术领域。它不仅是浪漫主义在创作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反映。贝多芬作品中的重大社会伦理主题和英雄主义精神在舒伯特的创作中悄然逝去。

他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圈子,刻意表达自己的“自我”感受和幻想。他为大量当代著名诗歌创作了音乐,这些诗歌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同时,舒伯特在歌曲中有时用牧羊人、流浪的磨工、被死亡所迫的少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又将花鸟鱼虫拟人化,这些都反映了他个人内心世界中千变万化的思想。他用大量的歌曲,或真诚地赞美自然和春天,如《在高高的山顶上》、《听啊,听啊,百灵鸟》;或热情地歌颂艺术和爱情,如:献给音乐,爱情的使者和小夜曲;或者恳切地祈求上帝和天国,比如《苦难的人》、《圣母颂》,用这些美好的东西去构筑他的理想王国,从而获得现实无法给予的幸福和安慰。他和其他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讴歌“幻想”,宣称“你是人类的瑰宝,取之不尽的源泉”;他常常庆幸自己是在“尽可能用我的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姑娘》是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堪称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据朋友回忆,长诗《冬之旅》强烈地震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潜心创作了一笑毕部由24首歌曲串联而成的声乐套曲。可以说,这是一组叙事抒情的音乐诗篇,一部音乐剧。舒伯特刻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刻画了穆勒诗歌中孤独、寂寞、对现碰羡芹实不满、无望、苦闷的灵魂。他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和嫁给了富翁的出轨情人,走在一望无际的冬日旷野,看着北风中的风旗和冰封的河面,听着风雪和邮车叮叮当当的铃声,躲避着森林中邪恶的狗和不祥的乌鸦,深感感动。他深深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漠与苍凉,在这里得不到同情与怜悯。他将永远是一个陌生人和流浪者。他想避开尘世的浮华,在漂泊的旅途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当所有试图摆脱痛苦命运的努力最终失败后,他强打精神诅咒世界,跟随一个孤独的老乞丐艺人。可以说,这是舒伯特的内心流露,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阶层和同时代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舒伯特努力挖掘缪勒优美诗歌的节奏和音调,使套曲中蕴含着无穷的诗意。他沿袭了浪漫派“打破各种文学门类界限”的思想,在音乐中成就戏剧,在歌唱中成就诗歌;他还打派哗破了古典学派的一些严格规范,根据诗的内容和节奏,对旋律、和声、调性布局、曲式进行了创作,特别是提高了钢琴伴奏的表现力,使其不再只是外在地模拟形象和声音,而是生动地刻画了自然环境衬托下的人物内心感受,从而使歌词、旋律、伴奏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这些对作曲家传统的突破和发展不仅体现在《冬之旅》这样的声乐套曲中,也广泛运用在他的其他歌曲中。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不寻常和新颖的声音受到了当时社会上保守派的批评。

冬之旅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晚安》是套曲《冬之旅》的第一首歌。以钢琴的悲怆、带有沉重叹息的降调、稳健的行进节奏为开头,立即预示了整个套曲的基本基调,描绘了刚刚出发的旅人的阴郁心情。

在第二首《风信旗》中,钢琴伴奏一方面营造了风信旗飘扬的变幻无常的场景,另一方面用快板的声音衬托出失恋旅人极度兴奋和愤懑的心情。

《菩提树》(第五首)是套曲中最受欢迎的歌曲。舒适温柔的旋律,同一个主音中E的明暗色调,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黯淡的现在。

舒伯特的旋律与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编了大量德奥(包括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等民族)各民族民歌。他的早期作品《野玫瑰》和《鳟鱼》像民歌一样简洁、清晰、动人。当时,德奥浪漫主义艺术家收集整理本民族的童话、传说和歌曲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方面是拿破仑战争中激起的民族自豪感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他们觉得现实太丑陋了,不如沉迷于天真美妙的童话和远离现实的传说。

菩提树的旋律有一种亲切淳朴的奥地利民歌风格。舒伯特去世后,这首歌在德奥民间广为传唱,后人甚至认为它真的是一首民歌。

到了第九首《鬼火》,旅人激动的情绪渐渐平息。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快乐的,但这个世界的痛苦像鬼火一样难以捉摸”,他想像河流最终会流入大海一样埋葬自己的痛苦。这种沉重的思考伴随着缓慢、深沉但仍起伏不定的音调。

第十一首《春梦》包含三种意境:梦——有花有鸟,欢乐幸福;醒来——一切美好都幻灭了,只有黑暗和寒冷,乌鸦在聒噪;继续“做梦”——幻想冬天绿叶开,爱情再来。作曲家用三种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了这种不同的画面:第一段是活泼欢快的曲调,前奏中钢琴模仿鸟鸣,在梦中转为稳定的伴奏;第二段突然出现和弦,在e-d-g-a的四个小调中先后变化,配合冰冷的朗诵调,宣告幻灭;第三段的节拍由6/ 8变为2/ 4,旋律轻柔却带有固有的忧郁色彩。看似孤立的三段,巧妙地利用调性的变化和统一(A-a-A),保持了三段结构的完整性。

在第十四部《白发》中,这位旅行家最后得出了一个悲观的、宿命论的结论;生活在煎熬中,他期待着“解脱”的那一刻。声调哀号是一种夸张的朗诵声调。

第20个“路标”和第21个“旅馆”表明旅行者的最终目的地是坟墓。舒伯特本人,从踏上人生旅程开始,就一直在寻找出路和结论。然而,正如他在1820年写的一首诗中哀叹的那样,“人们在黑暗中相遇,一路寻找自己的目标,但都是徒劳,无法找到真相。”因此,歌曲中旅行者悲伤痛苦的结局反映了作曲家的失望和绝望,这也是缪勒的诗歌引起舒伯特强烈共鸣的原因。无奈,唯一缓解痛苦的尝试无法实现。坟墓的“旅馆”不接受旅行者,他不得不再次鼓起“勇气”,继续漫长而无止境的人生旅程。

第22个勇气是相当快的,但是音调随着每一个乐句而变化。(g – G- g – G??),歌曲以G大调结尾,而钢琴的结尾以G小调结尾。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老艺术家》是套曲的结尾。旅行者在“遭受人间苦难却无动于衷”的乞讨老艺术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和“未来”。8音琴箱自始至终单调的声音,它的伴奏旋律像是老艺术家的歌唱,也像是诗人和作曲家内心的呻吟,从而结束了整部套曲。以上选曲中提到的艺术特色,也贯穿在这一组曲的其他歌曲中。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鲜明特征和旋律之美,如歌曲和音乐的严密逻辑,在他的交响乐、钢琴曲和其他形式的作品中都有明显的渗透。

《冬之旅》是舒伯特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声乐套曲,它清晰地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气质,也清晰地说明了舒伯特“浪漫主义”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他早期的歌曲《魔鬼》、《鳟鱼》、《死神与少女》到他最后的歌曲《土地神》、《幻想》,虽然他主观上极力回避现实,但这些作品还是反映了现实。舒伯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仅因为他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还因为他独创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表达了当时普通人的社会和生活理想。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代表性地创造了体现在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流派。而且钢琴伴奏的歌曲,这种传统的音乐体裁,已经被舒伯特提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高度。他的许多著名艺术歌曲,如《鳟鱼》、《魔鬼》、《流浪者》、《菩提树》、《春梦》、《土地神》等。,至今仍受欢迎,都是因为他塑造的音乐形象生动、形象、深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歌曲来树立诗歌的形象,运用了简单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巧妙的音色对比,以及富有诗意的、恰当的钢琴配合,这些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优秀艺术作品。他的歌曲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新的艺术境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结晶。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