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的石墓画像是有什么作用?

在山东省中南部沂南县,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密布,低低的荒秃秃的小山与别处没什么两样。但是,当一座大型画像石墓在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北寨村被发现后,沂南小县便再也不能平静,人们被那精美的画像石吸引来了。面对这一块块带画的石头,现代人仿佛感受到了遥远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汉代生活:威武壮观的车马出行,其乐融融的家居宴饮,端庄冷峻的忠烈先贤,变幻迷离的仙界幻景……先人们大胆夸张,合理想象,创作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石雕艺术,引得无数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北寨村尺敬。

掘开石墓,人们可以看到规模庞大的墓室,全部用石头建成,这些石头都出于村东界湖山。石料的充足,为墓葬建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总共280块的石材中,其中画像石42块,有的一面有画像,有的两面、有的周身都有,这样加起来画像共73幅,分别刻于墓门上及前、中、后三室内。从表面来看,它们是零散的,每幅是各有主题的。但仔细看来,它们又是有内在联系而成为整体的。所有的画像组合在一起,表现出墓的主人生前“伟大的功绩”,安富尊容的生活,死后丧祭之仪的隆重,并希望他长眠于这座宏伟的墓室中,有山神海灵的护持,千年永固。全部画像石可分为四组:第一组为墓门上画像,第二组为前室画像,第三组为中室画像,第四组为后室画像。每组各有主题和明确思想。在每组的画像中,有些是表改伍现主题思想的,有些是衬托主题思想的,而在前、中、后三室中,还有些是专作装饰用的。

从整个石画内容可以看出,第一组画的主题思想是墓主人生前最重要、最值得景仰纪念的人的事迹——曾率领军队打败异族的人,是用攻战图来表现的。而衬托这种主题思想的,则是墓门两侧的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异兽等图。用它们表现人类的起源,神仙的灵异,可能还含有辟除不祥、保护墓中人的意思。

墓主身后的衰荣主要表现在第二组画中。说明他死后有多少人来献祭,致祭者如何虔诚,接连用了三幅图来表现。南壁的伐鼓图和拥彗图是从属画像,描绘祭祀的礼节;武器图和捧盾图表现死者的身份,和祭祀图还是有间接联系的。室中的神话人物、奇禽异兽图则对主题思想起到衬托作用,也同墓门一样,含有百灵呵护的意思。此外有专作装饰的图案画,如拱上、藻井上的画,在整组画中起附庸的补充的作用。

墓主生前的身份和他的富足逸乐的生活集中表现在第三组画像中。在这一组的主体画中,四幅相连接的出行图最重要,画出墓主的大官僚的身份。其次为乐舞百戏图,画出墓主生前的享受。南壁马厩图是墓主生前生活的一部分,为主体画的从属画。衬托这组主题思想的,是室中各幅历史图画。这些故事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乐道的故事,故事中的圣贤豪杰,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景仰的人物。

石墓的后室中有第四组画。后室是安置棺木的地方,如同活人生前的寝室,因此这组画的主题思想是刻画墓主人夫妇生前闺房内的生活,用仆人涤器图、侍女捧奁图、衣履图和送馔备马图来表现。同前室和中室一样,也有衬托主题思想的奇禽异兽的画和作补充的图案画。

四组核困或画虽各有其主题思想,但各个主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墓主人的一部“荣哀录”。因此,所有这些事都是有目的、有意图地创作的,而不是兴之所至随便乱刻的。精雕细刻的画像,结构复杂的墓室,修造这样的一座墓可谓费时费工。据一位有经验的石工估计,这座墓所用的工,包括采石、搬运、琢磨、绘画、雕刻、掘土、砌石、封土等,按现在的工作进度计算,共需4700个工以上。由于古代条件的不同,例如工具不及现在的犀利合用,运输比现在更加困难等等,当时实际所用的工,一定还多些。如此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建造墓室,墓主人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呢?

通过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沂南画像石墓的产生,是和两汉社会丧葬观念密切有关的。汉代厚葬风气盛行,弥漫整个社会,并且汉代社会流行“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仍像在世间一样生活,因此,建墓时竭力摹仿地面住宅。汉画像石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沂南画像石墓,有前堂、有后室、有天井、有厕所,俨然是搬入地下的阳间住宅。

通过这些画像,我们可以考证出汉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矛盾以及风俗人情、典章制度、衣冠文物、宗教哲学思想等许多方面,有些可以和古代的记载相印证,有些又可以补典籍记载之阙失。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在七里河汉

A

3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