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自然景观赏析论文

一、观赏方法

观赏方法分为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两种。

动态观赏实际上是一种游览,或步行,或乘车,或乘船。随着空间的转换,观赏风景时,观赏者要身临其境,全部身心融入风景之中,如同人在画中行,一种强烈的主体美感随然而生,所以动态观赏本身就富有极大的魅力。

静态观赏是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动,通过缓慢的视线移动,仔细玩味其中的奥妙,感受风景美的深刻内涵。

二、观赏的距离

旅游是一项休闲的审美活动,在这个审美的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审美对象才能显出美。我在课堂上介绍庐山风景区一课时,着重强调了观赏距离对观赏效果的影响。宋代苏轼有一首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他游庐山时深入山中,见到很多景物,由于所站位置和距离不同,风景所呈现出面貌也不一样。“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因为距离太近,习以为常而不觉其美。适度距离可以增加审美的魅力,因为审美主体离开审美客体一定距离之后,再看审美客体会模糊不清,由于模糊不清,就会给人各种意象,造成这奇异的意象美。

三、观赏的角度

观赏风景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角度不对,有可能看不到美。看同一个景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美感呢?这就是观赏角度问题了。游客观赏景物时,要选择好角度,可正面也可侧面观赏,可平视也可仰视和俯视。至于选择何种观赏角度,要根据具体景物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总之,观赏风景的角度很重要,否则再好的风景也会感到平淡无奇。

四、观赏的时间

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例如到钱塘江观大潮,时间应选择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假如不是这天,就有可能看不到大潮波澜壮阔的壮观景象,感受不到大潮的崇高美。季节不同,观赏的时间不同,景色也有变化。作为旅游者,应当了解自然风景这种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作为导游就更重要了。

可见,观赏风景的时间很重要,时间恰到好处,才能美景尽收眼底。通过对风景的游览和观赏,不仅能获得审美享受,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是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只注重景点介绍,不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不是我们最终目的,而融入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所以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高分求任意一种现代艺术流派作

《红、黄、蓝来自的构成》,蒙德里安作,1各切华取虽察930年,布上油画,45×4360问答5厘米,苏黎世私人收藏。

在《海堤与海》组画中,所有曲线的痕迹都消逝殆尽统伤差到,直线统帅了画面。虽然,形式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的生命力,然而蒙德里地假诗装安并未感到满足。他后来搞历源制坚委慢深触践信曾这样写道,“看着大海、演毫率防孙望延立专煤天空和星星,我通过大量的十字形来表现它们。自然的伟大深深打动我,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和谐、协调统一……但是,我感到我仍然象一个印象派画家那样庆赵深五算独补烈之夫,表现的是某种特殊的感受,而不是真正的现实。”

他甚的所谓“真正的现实”,就是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纯粹实在”。对于热衷通神论的蒙施毫息华感两或德里安来说,自然界的一切物象,无论是山水、树木,还是房屋建筑,都有其潜京在的“纯粹实在”。虽然自然物外观各有差异,然而其实质却是相通的。画家的任务就是在画中把那隐秘的纯粹实在和普遍的相通性揭示出来。

他的这种思想,随着他与荷兰数学家、哲学家苏恩梅克尔的交往而日益成熟起来。

1916年,蒙德里安在拉伦偶然遇上苏恩梅克尔。此后,二人异盟革挥批受剧同参便经常会晤,并热烈交流思想。苏恩梅克尔是一位曾做过天主教牧师的通神论者,他提出了一种新柏拉图体系的哲学思想,称作“实证神秘主义”(PositiveMy轴虽往击节要搞周径sticism,亦译为“积极神秘主义”)或“造型数学”(PlasticMathematics)。对于这两个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干的名词,他这样解释道:“造型数学以创造者的观点施女皇都候所鱼低点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而实证神秘主义则指出一种创作法则:“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之中重新劳识再愿范附叫营影烟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苏恩梅克尔称,他的新哲学体顶两错系能够使人们”通过李九货冥想深入自然,透察现实隐秘的内在结构。”他说,“大自然虽然在变化中显得活泼任性,基本上总是以绝对规律性来经常执行任务的火钱,意即以造型的规律性来起作用。”关于造型的支洋末该第六富步月直规律,他指出,自然中相互对立的一对对要素,如积极与消极、男性与女性、空间与时间、黑暗与光明,等等,都可以通过简化而压缩为水平线和垂线。在他看来,这两种线与宇宙的力量是相通的——垂线与太阳的照射有联系,水平线则与地球绕太阳的不变运行相关联。苏恩梅克尔对色彩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仅有三种原色存在,而三原色均具有象征的意义——黄色象征阳光的四射运动,蓝色象征着天空的无限延展,红色则是中性和搭配色,是“黄和蓝晨曦时的细语交谈”。

苏恩梅克尔的思想,对于蒙德里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它提供了所有其他抽象艺术的先驱者都未能发现的东西,即一种途径,一种使一幅画被赋予精神意义,而与外在世界毫无瓜葛的途径。抽象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使它与装饰图案迥然不同,这也是作品自身所固有的特质。根据苏恩梅克尔的思想,这是因为精神可以“通过纯造型的因素,诸如原色,以及黑暗与光明、水平线与垂线的对比,而得到最佳的表达。”

蒙德里安用了一两年时间,把这些思想运用于他自己的绘画实验,创造了独特的几何抽象的绘画语言。他排除了所有的曲线而起用直线。他把有色的长方形置于白底上,并以一种覆盖整个画面的直线网格把它们框起来。到1921年,他最终发展出那种简化和提炼到极致的几何抽象图式:三种原色、三种非色(黑、白、灰),以及“水平线——垂线”的网格结构。通过这种图式,蒙德里安寻求诸视觉要素之间的绝对平衡。其作品的每一构成要素都经过精心推敲,被谨慎安排在适当位置,显得恰到好处。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我们看见,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里安将他的新型绘画称作“新造型主义”,并专门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诠释这个名词。他是从苏恩梅克尔那儿借用的这一术语。在他看来,新造型主义比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优越,因为它使艺术超越个人,而蒙德里安的主要宗旨便是在艺术中消除自我。艺术所表达的东西,应是艺术家对其所处世界的不自觉的反应,是那存在于我们所有人心灵深处的宇宙之力。新造型主义艺术的宗旨,便是获得和谐与平衡;失去和谐与平衡便会产生悲剧,而这是“对人类的诅咒”。从而,蒙德里安的艺术必然显示出一种乌托邦的色彩,正如他所说:“新的观看方式……犹如其导向新的艺术那样,必须导向一种新的社会;一种兼具两类等值因素(即物质与精神)的社会,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社会。”他的绘画,提供了这—宇宙和谐的完美范例。它们平衡、有序,乐观,展示了非躁动的、宁静而清澈的人类本性。“在充满生机的抽象的现实中”,蒙德里安称,“新的人类发展已超出了怀旧、欣悦、狂喜、悲伤、恐惧等感情的作用范围:美使感情永恒,在这感情中,这些情感被表现得纯净而清澈。”

关于儿童插画的论文

插画定义
《辞海》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为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
由于情报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含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只限于画和图)变为广义的概念,“插画”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 统统称中耐为“插画”。插画,在拉丁文的字义里,原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它原来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给予的趣味性,使文字部份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而在现今各种出版品中,插画的重要性,早已远远地超过这个“照亮文字”的陪衬地位。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已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
插画历史演变
插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你我看似平凡简单的插画,却是有很大的内涵。从世界最古老的插画洞窟壁画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民间版画浮世绘,无一不演顷做示着插画的发展。插画最先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报刊、图书的变迁发展起来的。而它真正的黄金时代则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当时刚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的插图明显带有绘画色彩,而从事插图的作者也多半是职业画家,以后又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从具象转变为抽象。直到70年代,插画又重新回到了写实风格。中国早期插画形式
中国最早的插画是以版画形式出现的,是随佛教文化的传入,为宣传教义而在经书中用“变相”图解经文。目前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版画作品,唐肃宗时刊行的《陀罗尼经咒图》。刊记确切年代的则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般若经》中的扉页画。到了宋、金、元时期书籍插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应用范围扩大到医药书、历史地理书、考古图录书、日用百科书等书籍中,并出现了彩色套印插画。明清时期,可以说古代插画艺术大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行业。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插画的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卷首附图、文中插图、上图下文或下图上文、内封面或扉页画和牌记等。
我国古代插画的历史演变,可以看作是版画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民间年画史。只不过民间年画更早地独立成为一种商品,它是商业插画的前身。
欧洲的插画历史与我国相似,最早也是运用于宗教读物之中。后来,插画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书籍、文法书籍和经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之中。
社会发展到今天,插画被广泛地用雀培衡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插画艺术不仅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头脑,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开阔了我们的心智。随着艺术的日益商品化和新的绘画材料及工具的出现,插画艺术进入商业化时代。插画在商品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插画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规定的范畴。纵观当今插画界画家们不再局限于某一风格,他们常打破以往单一使用一种材料的方式,为达到预想效果,广泛地运用各种手段,使插画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在中国,插画虽然发展的较晚,但追其溯源,方远流长.插画经过解放后黑板报、版画、宣传画格式的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对国际流行风格的借鉴,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更多使用电脑进行插画设计的新锐作者涌现……
插画从诞生的母体——书籍以外,找到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丰富的载体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涌现。

3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