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
摘要:解构:分解、重构之意。
是对Simon Sinek在TED演讲上关于《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2009年)这一演说的解码。学习往往需要透过事物表象 往深入去挖掘 ,去追求知识的根源,甚至 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 。对伟大领袖和产品以及大众之间是如何创造出一个个故事的好奇,促使我不断剖析,深挖问题。
关键字:
街头智慧、科学理论、黄金思维圈、四两拨千斤、生物学基础、信念、操纵、跨越鸿沟、口碑。
正文:
这一生中,我们会发现身边存在着很多对事物具有准确洞察力的人,见解也很独特。我们常说这个人说话“孙者漏很准”,“到位”。甚至于把自身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剖析的比当事人还清楚。这种类似的现象我们常常称之为“智慧”,而或“街头智慧”。而当我们深究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时,他们也难以说明,只能说出一二心法;可能也从来没有进行过经验的总结和梳理,更多来自于潜意识中的直觉反应。许多传统行业的老板在有机会上到了商学院等深入学习的课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所依据的直觉都有科学规律。
那么,揭开则烂迷象的那层纱是什么呢?
一、黄金思维圈的原理
1.伟大领袖的认知方式
其理论指出:世界上所有领袖级的人物或组织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他们遵循的思考、行动以及交流的方式是完全一样嫌颂的(Why—How—What),一种由内而外的方式。
2.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原理
在整个人类构建抽取出来的知识中,一些知识对另一些知识有着决定和推动作用。诸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爱因斯坦质能互变公式:E=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 光速 )、以及王东岳“递弱代偿”的思考、复利定律、二八原则和奥卡姆剃刀原则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应该关注信息或组织中的核心价值,或深挖一手知识,将稀缺资源“注意力”集中于应该关注的重点上,已达“借力用力,四两拨千斤”。
用“推论”一词,是我们慎用每一个词语,能在词语的表达上给读者更多我们当前所感知、认知到的世界的维度和方法。在一个知识狂躁和焦虑的时代,溯回追根,找到知识的源头,重新思考万物之间的基本关系。
在Simon编著的《从“为什么”开始——乔布斯让Apple红遍世界的黄金圈法则》一书中,也会让你重新思考你的事业和人生。
图6 Simon写着的《从“为什么”开始》
我们从来不忌讳自己所学所知的来源,就像论文的参考文献,有效的知识背景来源更可以为他人或读者提供一个辨识框架,即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框架是依据什么进行构建的。从而也在知识背景上达成一致,做更深入的探讨。
3.黄金思维圈的来源
Simon在观察中发现,俯视人的大脑横截面时,大脑实际上分成三个部分,而这三个主要部分和黄金思维圈对应的很一致。作为一个生物学的基础来推论黄金思维圈,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行为主要由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指出,我们有很多根植在大脑的进化中筛选出来的天性,在做判断与决策时这些天性的优先级总是最高的。然而,由于这些天性适应于远古社会,但并不适应于我们短短几百年才迈入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的行为由不同的大脑区域来决定。
理性大脑由进化年代较新近的大脑皮层构成,具备自我意识、分析、计划、抽象、语言等复杂功能,适应于现代化的协作方式。而原始大脑由年段较为久远的大脑区域构成,适应于远古社会,主管情绪及一些原始的需求和条件反射,如情感、生存、繁衍、道德直觉等。
4. 由内而外的原始生存策略
“我感觉哪里不对,但就是不知道是哪里不对。”
Simon在演讲中说道:当我们 由外向内交流时 可以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比如特征,优点,事实和图表,但不足以激发行动。当我们由 内向外交流时 ,我们 是在直接同控制行为的那一部分原始大脑对话,进行决策。这就是那些****发自内心(天性)决定的来源。
在我们前面提到的街头智慧中,我们常说他们是属于判断力“很准”的那部分人,他们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没有自我总结的原理,但是他们“直觉很准”,“感觉很准”。因为他们依据自身原始大脑需要在生存竞争中所形成的天性/习惯直接进行判断,所以会说:“我感觉哪里不对,但就是不知道是哪里不对。”
** 5.理性与生存直觉**
行文至此,我们会发现,直觉的准确性属于少数伟大的领袖,而做准确的直觉判断更多的依赖于非理性判断。而一般人则依据理性、分析、计划等,但为何他们不成功呢?这其中存在着混沌,即我们究竟做了理性分析了吗?理性的定义为何、依据是什么??
这就是Simon在演讲中谈到的部分 ,他的核心是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属于少数派。而作为个体,我们需要的是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意识的去构建理性和直觉情感之间的平衡。直觉与理性并非单独分开,他们需要互相依存,互相平衡,理性的“做什么”为感性的“为什么”提供了具体证据。当这个决定符合外部事实和数据,那么这些事实和数据就加强了决定的正确性,这就是均衡。
** **** 二、传播信念**
1.人们购买你的信念
2.创新的传播规律及鸿沟
人们购买的“为什么”,即信念,我们反复提及。
当产品处于初期,也即创新阶段,产品早期的接受对象,同样也喜欢新想法所带来的好处。他们能率先认识到新想法的价值,愿意忍受一些不完美,因为他们能看到潜力。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天使用户”,他们对产品的接受度和传播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硅谷教父杰弗里▪摩尔在《 跨越鸿沟 》一书中延续埃弗雷特▪M▪罗杰斯关于创新如何在社会传播一说。在传播中,人群呈现正态分布曲线 ,可分为五类角色: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落后者 ;其中有2.5%的人是革新者,13.5%的人是早期的少部分采纳者。接下来的34%是早期接受的大多数,然后是比较晚接受的后期大众和最后行动的。
3.跨越鸿沟
问题是: 你怎么在他们还没有成为你的顾客之前就发现那些能意会的人,和那些不能意会的人?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你得把这个间隙给填上。 正如杰弗里▪摩尔提出 “跨越鸿沟” 一说,很多企业都跨不过这个 “死亡之井” ,因而只能看到很多创新产品在小范围内传播。
** 4.失败的企业总是相似的**
任何个人或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有许多混沌不清的概念。如何规避大多数发展规律中的坑,走出莫比乌斯环,是一个需要策略和快速学习的生存法则。
图16 走不出的莫比乌斯环
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失败的企业则大致相同。我们如何通过黄金思维圈的均衡处理,以及这种探讨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经营,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的。通过概率推理、决策科学、科学推理、逻辑推理、经济学思维等对世界规律的运行方式进行理性认知,仍是我们最坚实、影响最大的基础。
** 5.总结:思维谬误**
写下这些的时候,刚刚经历公司创业失败,而收场算是没有给大伙留下太多埋怨。因为在创业公司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所以在公司战略问题不断之时,我更多的在寻求一种以终为始,回望原点的策略。
在看到《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时,是我对创业方向和企业未来的一个重新深入思考的开始,而后,直至公司宣布解散,我也依然还在补着相关的课程。社会是人的群体,而每个人也都渴望处在适合自己的文化氛围中,一个能反映我们价值感和信念的地方,我们就会更有归属感,也更能发挥得出色。同理,企业就是文化,是一群人因为某个共同的价值感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这算是对创业失败的一个复盘,大凡在最近补课的内容中都能看到其他创业公司所同样踩过的坑。为什么聪明人也会犯低级错误,我们如何了解并优化思维的诸多陷阱和弱点,避免进化过程中的先天的“思维定势”。
除了潜在生存基础的演化,基于思考诸多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我一直在深挖人类本身的认知方式与世界运行的规律。在避免思维谬误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思考。
图16 宇宙大爆炸中演化而来的万物皆归于最初那个原点
在学习《物演通论》的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所站位置的重要性。站在138亿年大宇宙演化的历史进程中,万物一体,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人类自身除了无法避免总趋势外,能否借力用力??借由这种无法避免的趋势去为企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取得更好的认知收获。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知识的碎片化世界中,力求去看到一个更完整也更本质的世界运行规律。诸如所习得的工业时代的机械论对整个社会所残存的影响,到量子时代的不确定性,都对个人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更新。
结语
采铜说过:“我写书坚持社会科学研究中奉行的 “三角校正” 原则,就是对于某个观点,尽量从 学术研究、实践资料和亲身体验 等 不同的独立渠道 获得一致的支撑后方才写进书里,又比如坚持信息和知识的高密度,把原本可以扩写成七本书的内容凝缩在一本书里,让读者感到物有所值,并且保证背景殊异的人都能开卷有益。”
我想,据于自身不断深挖知识根源和追求思维和实践的统一性,对于本篇文章,我也经历了不断的修改和调整。在一边梳理,一边书写的过程中,也碰上了很多信息和思想的疑惑。因此,我常临时下单买书,或抱着好几本书在不断翻查知识的根源或追求其正确性。案头早已堆积如山,心中确已能逐渐做到了了分明。
也正如这篇文章主旨所奉行的,我写文章的“为什么”,也用“做什么”来证明着思考和实践的一致性,对我们为什么创业,对创业的举措/战略的思考和总结,对整个公司的生命周期的思考,都贯穿其中。更多内容的延伸和修剪,来自于真实的思考,在不断给自己提问的过程中,不断修正Bug。让其因为实践而或经历,也因为思考内化到自己生命中。
参考书籍
1.彼得 ▪ 蒂尔《从0到1》 中信出版社 2015年1月第1版
2.杰弗里 ▪ 摩尔《公司进化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6月第1版
3.杰弗里 ▪ 摩尔《跨越鸿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4.西蒙 ▪ 斯涅克《从为什么开始》海天出版社 2011年7月第1版
5.刘未鹏 《暗时间》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年8月第1版
6. 奚恺元 《别做正常的傻瓜》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3月第2版
7.克莱顿 ▪ 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第2版
8.罗振宇《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7年2月第1版
9.王东岳《物演通论》中信出版社 2015年12月第1版
10.成甲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2月第1版
网络文章
1.Simon Sinek 《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译文 2009年
黄埔
还不错。黄埔少年领袖夏令营是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一项暑期活动,旨在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参营的少年儿童感受到红色文化和军旅生活的魅力,提高他们来自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爱国情怀,该夏令营历时7天,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例如科技创新、运动健身、野外求生等等,并邀请了来自军校、高校以及各行业优秀人才担当教练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