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著名建chu风格除了洛可可风格还有什么风格?

歌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据说是有感于森林里参天的大树而模仿之,他们认为那些高高的尖塔与上帝更接近。意大利人把他们认为是野蛮人的高卢人建筑贬称为哥特式建筑,但大诗人歌德把哥特式建筑当作日耳曼精神的体现来歌颂。现在大家公认的完美典型,就是哥特式建筑的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厅内部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内部,可以看到从柱墩上散射出来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纤凳合于高高的拱券尖顶。 高耸入云的塔尖,色彩缤纷的彩色玻璃嵌画,玲珑矫健的飞券是轻快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高32.5米,尖塔高90米; 夏特尔教堂高36.5米,它的南塔高107米; 韩斯主教堂高38.1米,不计尖顶高101米; 亚眠主教堂高42米; 科隆大教堂高48米;双塔高150余米; 乌尔姆主教堂的尖塔尖高161米; 米兰大教堂有135个尖塔, 像一片尖塔的森林。最高的尖塔离地有100多米,上立着一座4.2米高的圣母像。 最世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之一——英国国会大厦。 巴黎圣母院是早期哥特建筑最后也是最完整的著名作品。由于高度,高室内较暗,一道巨大的、采光明亮的通廊通过三心拱朝向中厅。 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右图)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虚竖芹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差毕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哪一种艺术风格取代了洛可可风格

4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