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问题来解决下
新课标的吧!我们都学完了!!!!!!
漂流记》是一部长篇小说,本课内容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
《鲁滨孙漂流记》叙述十七世纪有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使荒岛面貌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经过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精彩片断写的是鲁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片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鲁滨孙在岛上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初到岛上,鲁滨孙由于缺乏纸笔,就用刀子刻在柱子上记录时间;从船上虽得到了不少东西,但缺少的东西还不少;工具的缺乏使他建木栅栏围墙的工作非常吃力;每天要为自己寻找食物。后半部分,是鲁滨孙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随笔:寻归荒野(Return to the Wilderness )
2011年9月24日下午,15:30的时候,在车站机务段小巷内的中天书店,沿着逼仄的楼梯,登上二层的杂物存放间,翻腾出一本生活·读书·新知的三联出版社版,程虹著的《寻归荒野》(32开本、277页)
一打眼这本书的封面:左上角是华文彩云体的“寻归荒野”四字书名、右上角为英文手写体的 “Return to the Wilderness”。左下角彩色插图为阿瑟·杜拉德的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作品《山毛榉》。脑子里立刻寻找,对这本书的第一观感,只感到,这本书可能是高中生学习的英语简易读物吧?翻开书本,又见是全中文的作品帆姿衡,就想到,这会不会是留学生的《欧游杂记》呢?
再看作者程虹,当时,也只算是个“普态做普通通”的女孩子名字吧,谁能有“前生今世”的预见。而如今,这名字,却是尊贵、博学的象征!
也就是说,当时也是心闲事,多翻了翻这本书的书页,才知道,这书是研究别具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文学史的专著。也因为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了解到、并喜欢上许多外国自然文学的作品。
第二天下午,14:24,阅读程虹著的《寻归荒野》。见书中这样介绍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作品的特色(P79页):
“在科尔及其哈德逊河画派的其他作品中,除了明暗对比法外,画面上总是悬着一层神秘的薄雾——大自然的面纱……那层薄雾则反映出爱默生对自然的另一种解释:自然的神秘。而后来的自然文学作家则宁愿保留着这层薄雾,使它成为缓解人类与自然这对矛盾的媒介”。
我就想:偏好返璞归真和精于人情世故,原来古今中外,无例外的,是一对矛盾。怪不得,就是阅读遍梭罗的《河上一周》、《心灵漫步》以及《瓦尔登湖》,再加上吉卜生的《四季随笔》,也不能稍减弱了心中对人生的粲然、对人际间那种温馨烂漫等等情愫的追逐和认同感。
心里经常会有感触,会感受到工作时,总是有许多做不完的事情,且乱无头绪;假日里,歇工时,总没有歇过来劲儿、缓过来神儿的爽快。过了假期,又紧锣密鼓的,没有个消停的时候。心里边,就总是若有所思的,似有似无的,时不时会意识到,应该有什么等着自己去做、自己应该有更神圣的使命要完成似的……
总是耽于空想,什么也没有开始做,最后只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空遗憾。就好比想了一遍遍的,要静下心来、调整好节奏,要学习一下怎样去练习太极拳的,而一推再推,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就绪的到现在一直没有实施一步,现在,也就什么也不是一样。
眼下,只有狂淘书摊儿,就是淘书回来,淘的书看不过来,成了负担了,也比手里、心里除了没有、还是什么也没有,要踏实一些吧?!
2011年10月7日,上午09:04,。国庆小长假,将要结束的时间,我选修程虹教授的《美国自然文学》课程,也整理出了知识点小结来:
美国自然文学
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
1、P27页。约翰·史密斯(1580–1631)。代表作品《新英格兰记》;
2、P28页。威廉·布雷德福(1590–1657)。代表作品《普利茅斯开发史》;
“夏季已过,满目苍凉,整个乡野,处处皆是森林和丛林,展示着一种荒凉野蛮的色调。”
3、P32页。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代表作品《自传》、《圣物的影像》;
4、P33页。约翰·巴特姆(1699–1777)。“美国植物学之父”;
“在大自然的有机世界中,约翰看到了秩序、平衡和相似。在万物的联系中,他发现了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共有的智能,相信植物也有知觉和意志。他曾举例说,当你走近一朵盛开的雏菊并观赏它时,它会立即合上。”
5、P37–50页。威廉·巴特姆(1739–1823)。代表作品《旅行笔记》;
巴特姆描册拿写的在阿拉塔马哈河畔经历的那场暴风雨,则像一幅自然之壮美的画卷:“灰紫色的云聚集在清晨那皱起的眉毛上;来自东边的骚动的风开始显示它的威力。啊,原本温柔而沉静的阿拉塔马哈!你是如此地被激怒!你那摇动的表层使得一切都变得面目皆非、模糊不清,而最终消失在迷蒙之中。暴风骤雨压弯了孤傲的丛林,吹倒了战栗的小草,把惊恐的动物驱赶进它们的洞穴”。
巴特姆正是巧妙借用了“壮美”这种表达方式,来展示或确定独特的美国自然与心灵的风景。
6、P52页。亚历山大·威尔逊(1766–1813)。代表作品《美洲鸟类学》;
7、P67–81页。托马斯·科尔(1801–1848)。代表作品《散文》;
“夕阳下,银装素裹的小丛林像沐浴着钻石雨似地闪闪发光,透过黄昏的天空,无数星星闪烁着夏日所不曾见过的纯净的光芒。”
8、P82–95页。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代表作品《论自然》;
9、P103–123页。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代表作品《瓦尔登湖》、《散步》;
10、P124–136页。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代表作品《典型的日子》;
11、P145–158页。约翰·巴勒斯(1837–1921)。代表作品《延龄草》、《冬日的阳光》;
有人称:读巴斯勒的书,就像是在进行夏日度假,在田野中散步。
12、P159–175页。约翰·缪尔(1838–1914)。代表作品《优胜美地山》、《夏日走过山间》、《阿拉斯加游记》;
13、P176–191页。玛丽·奥斯汀(1868–1934)。代表作品《少雨的大地》;
14、P203–217页。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代表作品《沙乡年历》;
15、P218–235页。爱德华·艾比(1927–1989)。代表作品《大漠孤行》;
16、P236–250页。安妮·迪拉德(1945– )。代表作品《汀克溪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