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其探寻他的死,不如关注他的生

1888年,梵高离开了巴黎,来到了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普罗旺斯,是薰衣草的故乡,可真正吸引梵高的,却是令人灼目的烈阳,与一望无际的原野。彼时,梵高正处于深深的忧郁中,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弟弟提奥难以支撑的累赘。

于是,他只身一人逃离了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法国东南部的偏远小镇。

他深深凝视着面前的麦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

两年后,正是这样的一片麦田,掩住了梵高中枪的身体。 子弹洞穿小腹,留在了梵高的脊柱里 。生命一滴一滴地从伤口处涌出,一息尚存的梵高慢慢踱步,离开了身后不断回旋、嘶叫的鸦群。

没人知道他是如何中了弹,梵高闭阖的双眼沉默如迷。几天后,这位 年仅37岁 的画家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

他以为自己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但其实,即便那幅画,也是弟弟提奥做局,托人购买,特意给自己的哥哥加油鼓气罢了。

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直到死去,梵高也并不相信,自己其实是一个天才。他永远不会知道,一百年后,他的《向日葵》会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那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造出了7150万美元的天价。

他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画家,他原本遭人诟病的一生也被人拾起,化为了传奇。于是,人们开始研究起梵高真正的死因。多数人坚信,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家,一定是死于 自杀 ;也有证据迹象表明,是某位 凶手 开了枪,让梵高的灵魂从伤口里破洞而出,弥漫在了乌鸦盘旋的寂寥荒野。

21世纪,英国著名的电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开始筹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动画电影。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这部中译文为《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电影中,全片都在借一名邮差的视角,探寻梵高真正的死因。

可正如电影里,与梵高暧昧不明的玛格丽特对邮差阿尔芒所说的那句:“ 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

是啊,死亡固然是永恒,可那短暂的活着,才是我们最该知晓的绮丽。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 津德尔特 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他是这个神职之家的长子,却并不是第一个孩子。他其实有一个哥哥,只是这个素未谋面的哥哥,一出生就死去了。

梵高出世时,恰好是这个哥哥的忌日。他也随之,继承了这个原本属于哥哥的名字。

说起来,梵高的家族,像是另一部《百年孤独》,大家循环起名,每一代人中都有一个文森特一个提奥。 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奥,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倾听者,支持者 。

但在他们小时候,并不知道彼此会有如此之深的羁绊。那时的梵高,一心想成为的,是一名 牧师 。

这样的念头,或许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梵高的祖父与父亲,都是牧师。更何况,自小,梵高就被母亲封闭在家中,禁止与“底层阶级”的孩子们玩耍。性格孤僻的他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进而,丧失了与人正常社交的基本能力。人前沉闷,人后极度情绪化,非常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需要一个信仰,来安放自己躁动而惊恐失措的内心。

然而,尽管梵高通过了神职测试,顺利成了一名助理牧师,作为传教士,在蒙斯近郊的博里纳日传教,他也并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牧师。最终,他被逐出了教会(一说,是此蚂由于梵高过于狂热;另一说,是教会不屑梵高与下层阶级走的过近)。 那一年,梵高26岁 。

失去工作后的梵高,并不誉扒改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他失去了布道的权利,被那些最接近神的人们所遗弃。尽管自小的家教,都严令禁止梵高与下层阶级厮混,可他仅有的积蓄,只能让他和穷苦的人民生活在一起。

背离了神明,但他仍能从那些所谓的下层贱民身上看到某些光亮。这一次,他想起了 画庆判笔 。

早在18岁时,梵高便有了作画的冲动,只是这一念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阻止。现在,他用颜料,记录下了穷苦的煤矿工人,记录了这些工人常年在矿洞里不见天日的工作。他们的肌肤和煤炭是同一个颜色,他们挑担的脊梁被压到变形。梵高画下他们的劳累,画下他们的沉默,画下他们的无望,与他们最后的坚持。

梵高在他的书信里写道:“ 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 ”

在此之前,梵高没有受到任何正规的绘画训练,他仅有的,就是他的眼睛,他的双手,还有那颗愿意触摸痛楚的心。

梵高把画拿到正统的美术学院去请求专业人士的指点,却又遭到碰壁。那些人不理解梵高眼中的美,对矿洞的幽暗与工人脸上的深纹嗤之以鼻。

怀才不遇,无人理解,没有积蓄,没有朋友。梵高被巨大的寂寞攫住,想来想去,唯有自己的弟弟提奥可以依靠。

于是,在这种几近荒凉的心态下,梵高重返布鲁塞尔,他心中有无限苦痛想要跟弟弟倾诉,有无限的色彩想要涂抹画布。

那是1880年冬天刚开始的时候,梵高一路跌跌撞撞,背着画板在人群里穿梭。后来,他在写给提奥的信里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见到烟 ”。他不知道,正是心里的这团火,让他燃成了举世闻名的画家,燃成纵使扭曲却依然绚烂的星空。

他也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自己生命的进度条, 已经过去一大半了 。

梵高的一生,有两团最大的谜。一是他 真正的死因 ,一是他 被割掉的左耳 。

在传述最多的版本里,是梵高亲手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仅仅只为取悦一名妓女。

名人的爱情最容易引人好奇,现如今,无数画迷都在想象,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让梵高如痴如醉,意乱情迷。

1873年,梵高 20岁 ,在伦敦。那时,他爱上了自己 房东的女儿 。这或许是梵高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懵懂的感情,勇敢求婚,却遭受了拒绝。

后来,在经历失败的神职之后,重返布鲁塞尔的梵高又爱上了 自己的表姐 。这一次,梵高被表姐愤怒羞辱,伤的体无完肤。

两场爱情的挫败,让梵高一蹶不起。这个时刻,只有弟弟提奥愿意接纳他,于是,梵高去了 巴黎 ,与弟弟住在了一起。

可梵高除了画画,什么也做不了。尽管他与当时的知名画家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可他耗尽心神创作出的画作,却无人购买。他已经快 35岁 了,可他连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支付不起。

这是一种巨大的丧,无论是出于爱情、画作、金钱,还是出于自己渐渐老去的年龄 。

于是,他逃走了,逃向了那片最后淹没自己的麦田。

那是普罗旺斯-阿尔勒-拉马丁广场上2号的“黄房子”。1888年的初夏,梵高在这里住了下来,没想到,这里却迎来了一位至关重要的客人。

保罗·高更 , 法国 后印象派 画家、雕塑家。他的经历,后来被英国作家毛姆写进著名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 》里,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在我们这个故事里,他是梵高的偶像,是他最想接近的巨人,甚至——从某种角度说——是梵高心底浓烈爱着的人。

为了迎接高更,梵高特意布置起自己的房子,在为高更准备的卧房里,放满了自己画的向日葵。梵高认为,高更一定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些画。

可事实上,高更的来意可能并不纯粹。大家都知道,毫无经济来源的梵高之所以还能活下去,完全是因为,他有一个愿意无偿供养自己的,富豪画商弟弟。当时,很多画家愿意走近梵高,都是在觊觎弟弟提奥的资金,高更也不例外。

都是为了钱 。

况且,梵高与高更终究个性差异太大。高更反叛、我行我素、自负甚深,而梵高先天癫痫、亢奋、幻听、自我毁损……两人相处在一起时是很大的磨难。

于是,就发生了那桩惊骇的 割耳事件 。

在后世流传最广的说法里,彼时的梵高爱上了一名 妓女 。某天,妓女与梵高开玩笑说“ 你的耳朵真好看,我想要 ”之后,陷入狂爱的梵高真的割掉了左耳,送给了妓女。

也有某些声音说到,当时,面对那名妓女,梵高与高更引发了冲突,于是,愤怒的高更,举起了自己的佩剑。

是高更——这位梵高最敬仰最想庇护的人——割掉了梵高的耳朵 。

无论如何,真相已经无从显现了。高更断绝了与梵高的往来。梵高失去了高更,也失去了自己的耳朵。

乌鸦的叫声越来越让人心神不宁,梵高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际。一切在旋转,大地、麦田,还有星空。能让这种旋转 停止 吗,无论通过什么手段,无论是谁,能让这个世界恢复平稳吗?

两年后,这片麦田里响起了一声巨大的枪鸣。没人知道梵高倒下时,眼睛里看到的,到底是怎样的场景。

在梵高去世百年以后,他的出生地荷兰和他的自杀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 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 ”,这个愿望终究是实现了。

如果你有幸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你会看到后人特建的梵高美术馆。那里,馆藏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幅画作,还有梵高的几乎全部的书信。那散落在星夜与麦田的一生,被慢慢拾掇,和永恒站在了一起。

全世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缅着那个孤独的画家,比如中国歌手,李志的这首《梵高先生》。

单曲循环下来,已经没了昔日的那份悲伤,反而让人宁静,让人开始反思电影《至爱梵高》里的那句并没有真正得到解答的台词:

“ 你一直想弄清他的死,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

是啊,他到底是怎样活的呢,梵高,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抛开后世对他的渲染,不得不说,梵高这个人, 他自私,他无赖,他偏执,他失常,他不屑世事,他自命不凡 。

他不是流行文化中,符号般完美的偶像。他也不是值得推崇,值得效仿的楷模。

可他的回眸中总有一重难以自抑的寂寞和悲伤。洗去时光的滤镜,一切都变回冷漠与真实,忽然发现19世纪末和现今也没什么不同。

一百年前真的曾经生活过那样一个执拗的精神病,他出生,他梦想,他绘画,他失落,他死亡。他用颜料涂抹爱,他渴望被爱,他倔强地反抗生活,最终又被生活所吞噬。他只是一个不愿妥协,坚持要按自己意愿活下去的普通人。

恰如芸芸众生中,每一个渺小的我跟你。

人教版初二美术课

保罗·高更(***.gauguin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360问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乱洋山转晚显罗冲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谓感初著束余功田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全排落地神奇的体验。
高更一度因病回到告绿素按深末法国,1895年再度到大溪地,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5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富果雨农模航世右四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都边衡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州有缩种排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常夫决继抗静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介功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人物简介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座电与活脚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才响所言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人物年表
1830 年生于法国圣托马斯 先乡针艺接械做余顺菜能/ 1903 年卒于法国巴黎

毕沙罗自幼便对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直至二十五岁才有机会到巴黎接触艺术界。他在巴黎结识了画家柯罗,后来又在私人画室认识了莫奈、塞尚、巴齐耶、雷诺阿和西斯莱。他早期所绘画的巴黎风景,在 1864 至 1870 年间均入选官方画展。 1870 年,他去了伦敦逃避战火;回国后,他的作品便开始不再被官方沙龙接纳,自此,他的命运就和印象派画家紧紧扣在一起。与其他印象派画家一样,他的作品同样受日本艺术所影响。他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来表现当代的风景。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毕沙罗还不断探索新整的技法。 1885 至 1890 年间,他跟随了画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以点描法(Pointillism)绘画,但后来又重拾原来的技巧。 1892 年,画商杜朗 — 卢埃尔为他举办了大型回顾展。此后,毕沙罗潜心江娘文酸附民守描绘城市景致,尤其喜欢以俯瞰的角度捕捉巴黎的街景,把焦点集中在钱耐土伯品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终顾,而这类作品终为他赢月得国际声誉。

人物生平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托马斯岛,祖籍法国波尔多。父亲在岛上开了个百货店,生意挺期居什运必红火,算得上当地的一个富商。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毕沙罗呢,却在巴黎上学时迷上了绘画。回到岛上后,他在父亲的店里干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写生。他想专门画画,父亲不许,5年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里,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画。最后,父母不得不妥协,送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在学院派大师的画室里练习人体。日子一长,他受不了学院的那种单调沉闷。他喜欢大自然,爱到学院派大师们不屑一顾的粗野的乡村里去作画。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在沙龙的命运。
1859年,他的作品入选沙龙。而其后,则连续两次落选。就在那时,他因为和母亲的女仆相爱同居,家里面因此不再给他资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糊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画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间,拼苦拼累地挣点子小钱。贫穷没有能击倒这位坚韧的画家。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1870年,毕沙罗被普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最重要的赞助商。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由于总是被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个独立展览,跟沙龙对抗,毕沙罗等画家大力支持。于是,一个以“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组织的联展开幕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哄笑和讥讽。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评论家说:“那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拿起画布、颜料和笔,胡乱涂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这群家伙爱慕虚荣近乎疯狂。应该让毕沙罗懂得,树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的牛油色。在乡村里,我们找不到他画的那些。”
连续几次展览的失败,连当初雄心勃勃的发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当1879年准备第四次展览时,他终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龙,退出了印象派团体。德加骂他是“叛徒”。这进一步加剧了团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
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他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毕沙罗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却在其中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的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由于丢朗-吕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岁后,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艺术作品
毕沙罗来京的其余6幅作品分别为《塞纳河和卢浮宫》、《雪中的林间大道》、《蒙福科的收获季节》、《艾拉尼的疯人院》、《埃尔米塔日花园的一角》和《蓬图瓦兹附近的艾尼丽街》。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时是丹麦公民,父母希望他从商,但他自幼对艺术有浓厚兴趣,并直到25岁才接触艺术。毕沙罗喜欢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表现当代风景。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从中汲取营养,表现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其全家人前后在蓬图瓦兹住了10年。毕沙罗和他的家人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为较新的建筑,但不远处还有一个古镇,其中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在毕沙罗的笔下显得坚固和年代久远,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画面所表现的力量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体和树木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源于色彩之间隐隐约约的和谐。绿色和蓝色、灰色和米黄色,甚至是烟囱管道的红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无用的光泽。在右边的厚实房屋上面,树木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毕沙罗擅长的这种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增加对角线的实际效果。人们的目光会自然投向画的上部——马图兰城堡。

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毕沙罗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堪称印象派团体中的“中流砥柱”,尽管其他几位印象派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比他大,但总体作用仍有所不同。
塞尚、高更等都称自己是毕沙罗的学生。他是唯一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压力,也不管内部有多大的纷争,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出身商人之家的卡米耶·毕沙罗不愿随父亲经商。但到了法国学画,他生活窘困,画卖不掉,不得不做油漆匠来谋生。但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毕沙罗也曾一度追慕点彩派创始人乔治·修拉的风格,并以这种技法画了一些作品,但不久以后便认识到,点彩技术不适合自己的气质,还是要诚实地以自己的风格来创作。这幅1873年画的《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仿佛能让人嗅到乡村清新气息。那专注于农时的老农,让人觉得有点像毕沙罗本人。60岁后的他,生活有所改善,但是因腿疾而不能行走,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3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