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的

前不久,本学期教我中国文化概论的康老师,叫我上课的时候讲讲中国绘画,一时间很心虚,这么大的题目很难把握,于是课下看了不少书,查了不少资料,准备好好的来探讨一下这个庞大的话题。后来由于要同时评述中国书法的小高悔模拿上周未来上课,此事也便一了了之了。虽如此,对于中国绘画的把握以及如何欣赏,经过一番了解和学习后,我似乎有了许多崭新的看法,在此一吐而后快。
 
             (一)中国绘画的起源和特点
 
   从中国绘画的起源上来看,最早的绘画约产生与四到八千年前的仰韶彩陶,这些绘画图案基本上是刻在陶器上的。上面的图案主要有蛇、鱼、鸟、虫、蛙等,这些图案都是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暗示的意象符号。我们会想,为什么最早的中国绘画图案是这样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意象的图案呢?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包括人类是怎样来的都是弄不清楚的,慢慢便产生了一种朴素的生殖崇拜的观念,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于是经常举行各种祭祀巫术活动来祈求上苍的保佑,这些刻有鱼、蛙、鸟虫等意象图案的彩陶是祭祀中的重要供品之一,也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潜在反映。
 
同时,中国绘画的诞生与发展,从功能目的上来讲,也是带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的,祭祀逐渐发展为统治者宣扬神灵观,实现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这些绘画图案一开始就间接的充当着统治阶级“助人伦,成教化,测幽微”的政治宣传功能。中国绘画通俗的讲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美术”,中国古代的“美”字从外在结构上上来看,其含义是一个穿着羊头的人在跳一种巫术舞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最早的绘画活动与中国的祭祀和礼教仪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政治教化的特点。这是从起源功能上来看。
 
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绘画附着的载体日益丰富,不仅仅是在陶器上,龟壳、青铜器、铁器、玉器、帛巾、麻布、碧搭木材等等材料上都附着有各种各样的绘画图案,直到汉朝造纸术诞生之后,中国绘画实现了最为丰富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一度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顶峰的造诣水平。这是从中国绘画的载体上来看。
 
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又有哪些艺术特点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一般来讲,人物画是最难画的,山水画次之,最简单的是花鸟类。
 
从构图上来看,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图象中的长宽比例经常是“失调”的,因为中国画历来重视表现图画的意境画者的主观情趣,而对构图的把握往往不够重视。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西洋画多用焦点透视法,好比照相一般,固定在一个点上,摄进取景框里的便可以显现出来,没有摄入的也便不可能表现在图画上。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码备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这种透视方法在中国绘画中是经常使用的,它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表现画者的心理感觉,缺陷在于构图缺乏精确性,常常导致画中的物象比例失调。
 
另外,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用笔方面,什么时候该重、轻、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中国绘画都是很讲究的。要达到用笔的流畅准备以及运用自如,很重要的在于平时的绘画训练和经验积累,非一时能全面掌握。
 
  另外,中国绘画非常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宜,用墨是表现绘画主旨的灵魂之所在。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浓淡非常讲究,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通常来讲,全浓全淡是没有精神的。绘画中要有效的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同时,浓还有最浓与次浓之分,淡还有稍谈与更淡之分,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墨之法。画者需根据作图的实际需要通过浓淡的有效组合来表达画者的主观情趣和精神风格。用墨到位则作品充满生气,用墨单一则很容易造成全副作品风格意境的丧失,用墨的合宜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之所在。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以期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绘画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这里不多讲了。
                     
                  (二)中国绘画的欣赏
  
   那么,了解了中国绘画的这么多特点,我们又应该怎样来欣赏中国绘画呢。如果了解西方绘画史的画,我们知道西方传统绘画异常重视绘画的技法,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就说过这么一句话,“绘画是一门科学”。
 
达.芬奇是我特别佩服的一名画家,他的英文名字在香港台湾地区翻译成达.文西,和本人同名,很是荣幸啊。在他的绘画生涯之中,他是秉承着这种“科学”的理念来作画的。达.芬奇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画画,一共活了67岁,画了50多年的画,他差不多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学习透视法,所谓透视法,就是要非常精确的把眼睛看到的事物很准确的在平面上展现出来,注意物体的明暗度、空间关系以及人眼与物体的距离关系、画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都非常注重。他还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解剖学、几何学等知识来完善他的绘画技艺。总结说来,西方绘画是非常重视客观的真实。
 
我们在平时看到的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就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许多画画的与现实异常的接近,非常逼真,与照相机照出来的照片几无区别了。
  
那么中国绘画是不是这样的呢?中国绘画恰恰相反,它是不大重视客观的真实的,它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情趣和内在修养。技术之事在短期内可以掌握,而修养之业则决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途径而完成的。
 
前面已经谈过,中国绘画特别重视意境风格,也就是注重画家的主观真实,以画抒发胸臆。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欣赏价值方面很多时候是远远超过西方绘画的。一副画画的再怎么逼真形似于实物,但是没有精神不能激发读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副画基本上就是失败的。相反,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画是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的,它有思想有灵魂能够反映出不同作者的不同心声,这是难能可贵的。
 
欣赏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绘画的文化价值很重要则在于它的时代历史价值上。欣赏绘画作品时,要特别重视它的时代性。其实,不光是中国绘画,欣赏西方的经典绘画作品,无不要联系它当时所处的时代。

                   达.芬奇       《蒙那丽莎》  
文艺复兴时期的《蒙那丽莎》是当时的经典之作,我们知道,文艺复兴之前是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黑暗愚昧残暴的时代,神权至高无上,文学、美学、艺术更不用说绘画,一切都沦为神学的婢女。直至文艺复兴,理性启蒙,人性要大力摆脱神性的束缚,于是在绘画上,一大批主张理性呼唤人性的绘画作品产生了,《蒙那丽莎》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伟大作品。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其实,在今天许多的作画者完全可以画出与《蒙那丽莎》一样形似的作品抑或超过于它,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蒙那丽莎》如果诞生于今天,绝对将是非常平常普通的作品,而放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它则成了当时最伟大的经典画作之一。

我们再来看中国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异常兴盛。联系当时的时代特点,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朽,造成了一大批失意的文人。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失意于政途,入世受阻,退而归隐,出世飘逸,放浪形骸之间,寄情于山水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山水画都带有着鲜明的道家风采,超然物外,空灵无为,这些特点一方面与中国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社会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到了唐朝,宗教壁画兴盛,这和当时佛教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

 
   宋元时期文人画开始兴盛、风俗画也开始流行。宋朝党争激烈,政治黑暗,国家积若,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政见分歧严重,两派在北宋政坛上争斗几十年,这期间又产生了一大批失意的文人,许多文人投身到绘画中来。从而导致宋朝文人画的兴盛。文人画与之前的绘画相比,更富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把诗歌、文学、绘画、书法、印章四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绘画的艺术水平一度达到历史上的颠峰时刻。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一,他不但精通书法、绘画,文章更是千古第一,他主张绘画有两点基本原则:第一,神似重于形似;第二,诗境通于画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作画理念在当时极为流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绘画心境在技法之上,绘画史上称为“前文人画”时期;第二时期,主要是宋元时期,此时的绘画心境与技法基本融合,也正是真正的文人画时期;第三时期,明清时期,心境落后于技法之下,作品中的超逸风格逐渐滑入世俗之中,画画的人多半不是为了趣味兴致来作画,而多是为了糊口谋生存,绘画的格调境界大为下降,这一时期也称“后文人画”时期。当然,这是大体上划分,历史上在明清时期还是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文人画家,譬如以唐伯虎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等等。
 
宋元时期的风俗画也是颇为盛行的,代表作有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指的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富有粉饰升平的涵义。风俗画的兴起,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风俗画由于构图复杂,人物繁多,景致丰富,操作起来非常难。一般的人很难胜任,创作风俗画的多为宫廷里的画师以及经历过长期绘画训练的技工画者,非一般的文人所能胜任。
 
这里顺便再谈一谈文人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希望“学而优则仕”,心力多在读书之中,真正擅长画画的不是很多,他们的绘画技法多是较为幼稚粗糙的,一般只能画些花、鸟、草、石之类的简单事物,以及像“梅、兰、竹、菊”四君子般能有效表达他们的旨趣同时又简单易画的事物。像一般的大型风景画或者复杂的风俗画,文人们多半是胜任不了的。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宋元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更好的区分文人画与风俗画的不同之处以及优势之所在。
 
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有画品与人品一说,有什么样的人品,画出来的画也就有什么样的画品。无疑,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是最能体现这一理论的。
 
绘画不仅是用笔去画,更重要的在于用心去感悟体会,修养深厚感悟深刻的人,画出的作品格调往往高人一筹,那些格调低下心性卑下的人,他的作品也往往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与西方传统绘画比起来,中国绘画的不足是明显的:技法上不成熟,缺少积累训练,许多画的光线色彩是呆板的,还有很多物体的比例是失调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欠缺等等。
 
总体说来,中国绘画重视主观真实,心灵感觉的真实,这也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之所在。中国绘画精神对西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比如说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和以凡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他们都打破了以达.芬奇为代表的传统画派重视客观真实而忽视主观真实的趋向,开启了西方绘画流派的新时期,为西方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印象主义流派    莫奈作品
 

                   后印象主义流派        梵.高 作品  
这些与中国绘画的精神风格都是相通的。中国绘画的最大艺术价值也即在此,重视主观真实具有自己的风格。它与西方现代绘画精神是相通的。
 
   最后总结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有精神有思想的绘画作品才是最有欣赏价值的,无疑中国传统绘画就具有着这种鲜明的特点。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相信大家对昆虫记这本名著并不陌生,昆虫记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值得去摘抄的好句。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的相关内容。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1

1、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来自径,但是如果一只素手苏法表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赏析:法布尔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我们看了,受得深切的铭感,现在见了昆虫界的这些悲喜剧,仿佛是听说远亲的消息,正是一样迫切的动心,令人想起种种事情来。

2、螳螂。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360问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航更又概汽居职业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望他改变的信条。

[赏析]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历纸力环回氧父相美的散文,读者们不仅光父宣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在略重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注冷律国是,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做用,可求证被以吓退天敌。

3、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到齐位自广五巴停蛋候,螳螂就毫不客混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志处斯早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浓而死屋请输举百率随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品析:这段话是《昆虫记》中描写虫子的一段话,通过比喻,列举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值让核杀评技装叫铁望识们“可以吓退天敌”的冷标四文而海原因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2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

吸反往更维适度1、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赏析:简单的一句话,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自然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2、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是但,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置游描绘了水甲虫的胸翼。

3、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4、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青职逐婷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赏析:把池鳐的泳姿比作裁缝的.缝针,凸显其迅速有力和熟练。

5、那池水浅浅的,温温的,水中露出的土丘就好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岛屿。

赏析:温馨的叠词,表现作者对池塘的喜爱,比喻句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昆虫记好句摘抄赏析100字3

昆虫记好句摘抄

1、人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一遇到拦路的荆棘,就把生命当成笨重碍事、一文不值的东西扔掉。

2、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端庄,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的祷告姿势。

3、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4、梨紧贴着地板的部分,已经敷上了细沙。其余的部分,也已磨光得像玻璃一样,这表明它还没有把梨子细细的滚过,不过是塑成形状罢了。

5、我已经说过,古代埃及人以为神圣甲虫的卵,是在我刚才叙述的圆球当中的。这个已经我证明不是如此。关于甲虫被放卵的真实情形,有一天碰巧被我发现了。

扩展资料:

《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