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樂派之比較
“古典(派)的”這一詞彙本身包含平衡、節制、簡潔和精緻的概念。這古典樂派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築,但用以表達古典風格還不夠貼切,古典風格音樂可以具有暴風雨般的氣勢和複雜的内容和形式。簡而言之,古典風格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劄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古典樂派對西方音樂曆史起到重要意義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風格上則與巴洛克時期有了本質上的不同,即便是剛剛入門的聽衆也能夠聽出這兩個不同時期作品在許多方面的不同。巴洛克音樂崇尚的是一種光彩照人的強烈,而古典主義音樂則崇尚穩重守制、邏輯均衡,雖然顯得過于循規蹈矩,但卻不乏美感。欣賞這個時期的作品,聽衆所享受到的是一種和諧、優雅卻又平衡、統一的優美。 在節奏上古典主義音樂一改以往巴洛克持續不斷的強烈感,特别注重旋律的作用,而旋律也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最精湛和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成爲其靈魂所在。在旋律上,這一時期的音樂特别強調均衡和簡潔。在結構方面,古典主義時期更與巴洛克時期有着極大的區别,其核心在于古典樂派采用單旋律主音音樂結構;而在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們崇尚的是複調法。這也就是爲什麽古典樂派的許多作品更适宜初入門的聽衆來欣賞的原因,其調性明确且主線清晰,不像之前的巴洛克音樂那般,往往一個樂章有許多支線。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對此後音樂曆史的發展是具有非凡推動意義的,因爲在這個時期誕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響曲、弦樂四重奏以及鍵盤奏鳴曲。雖然古典主義在貝多芬去世之後被全新的浪漫主義所更叠,但是這三種重要曲式非但沒有消芹伍亡,反而在浪漫主義時期被越加發揚光大。尤其是交響曲這一全新的曲式,由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巨頭在短短數十年内,将其成型、完善、壯大。除此以外,奏鳴曲、室内樂以及器樂協奏曲、歌劇等形式也在古典主義時期有了長足的發展。當然這也得益于當時樂器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樂器之王“鋼琴”正是在這一時期最終成型并被廣泛運用的。 1.浪漫主義綱領
人們習慣于把雨果的《序》稱爲浪漫主義的綱領,這是因爲雨果這篇讨伐僞古典主義的檄文,确曾獲得廣泛的響應,從而得以用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個類似文藝複興的運動,以顯示浪漫主義文學的巨大聲勢。因此文學史上常把雨果發表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随後因雨果的浪漫主義戲劇《歐那尼》上演成功而達到浪漫主義發展高潮的1830年,作爲古典主義同浪漫主義在時間上的分界。
2.浪漫主義的根源
探究浪漫主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因爲法國作家夏多布裏昂的中短篇小說《阿達拉》 (1801年)和《勒内》 (1805年),已經包含了日後浪漫主義文學将要加兆團以發展和誇張的一切優缺點的萌芽(持别是勒内這個悲觀厭世的“世紀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現),所以有些人常把整個十九世紀視作浪漫主義的紀元,有時甚至還把它的結束時間延伸到大約1910年間。
3.浪漫主義分類
高爾基在他的《俄國文學史》中第一次把浪漫主義劃分爲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因此,如今在談論浪漫主義及其作家和作品時,大多根據作者的政治立場、即對待革命的态度,區分爲積極的(又稱進步的或資産階級的)浪漫主義和消極的(又稱反動的或貴族的)浪漫主義兩個不同的階級流派。浪漫主義内部的兩種傾向的相互聯系,本來就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即使是積極的浪漫主義作家多半也還有消極的一面,這是當時西方各國階級力量的對比所決定的。因此,原則上可以區分,但又不能絕對化。舉個例說,在文學領域固然可以舉出這兩種浪漫主義流派各自最早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斯達爾夫人(Mme de stael,1766-1817),另一個是夏多布裏昂;但是在音樂領域就很難找到這樣絕然的人物一在浪漫樂派作曲家中,瓦格納是夠複雜的了,可又無法把他歸入浪漫主義右翼。這又是一個難題所在。
4.浪漫主義的思想
浪漫主義者志在無限,一心要除舊布新,他們是向前看的,嫌猜或但是由于他們主要在幻想中探讨生活,有時也會走回頭路,例如他們憑依古典主義所忽視的想象的翅膀,飛向大自然和異國,但也飛回遠古以及九霄雲外那虛無缥缈的境界,到那裏去尋覓理想和找求滿足。關于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在古典主義時期原是同作品的主人公交融一體的,但到浪漫主義時期,大自然同人之間也存在着深邃的矛盾,浪漫樂派常被用以同主人公極端孤獨的内心世界形成對照。不但如此,浪漫樂派作曲家感傷的心境,往往還給他們所描繪的風景畫頁抹上一層暗淡的色彩。因此,在浪漫樂派的作品中,我們很少能看到光輝奪目的大自然景色,個别田園畫面的描寫雖也美妙,卻是已近黃昏,而更多的則是陰森恐怖的暗夜、孤寂的海島和經常翻騰着驚濤駭浪的海洋。至于異國和遠古,尤其是浪漫主義藝術家便于遁入的虛幻境界:他們追求所謂較少受到資産階級文化侵蝕和影響、即較多保持古風的異國情調——于是法國作曲家喜歡選取西班牙的題材,而德國作曲家則寫意大利;與此同時、他們還倒退到啓蒙主義者極端仇視的那個中世紀中去——于是這個迷信的黑暗世紀所特有的種種怪物全都應運而起。
[編輯本段]浪漫主義音樂
1.浪漫主義音樂的着重點
浪漫主義音樂的着重點從形式及其正規發展轉到個性化的旋律寫作上來。浪漫樂派作曲家認爲精工編織的一長串旋律線條,遠比主題的嚴格發展來得重要,因此浪漫樂派,他們的旋律寫作往往不受傳統的公式或小節線的束縛,隻要求旋律像自由的呼吸那樣訴述作者心裏的話或表達他們直接從獨特的心境或印象産生的激情。如果必須從一支美妙的旋律和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構這二者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一個浪漫樂派作曲家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前者,而對古典樂派高度發展過的那些曲式則自由地加以處理。因此,舉例來說,浪漫樂派的奏鳴曲,就像是由若幹個饒有興味但彼此間聯系比較松散的片斷組成的,它不像古典時期的結構那樣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持均衡。然而,對抒情旋律的興趣雖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征,浪漫樂派作曲家最明顯的建樹,卻在于和聲與音響色彩。
2.浪漫主義音樂特色
在十九世紀,和聲的技巧變得越來越複雜:變化音和聲、遠關系轉調、複雜化的和弦等,都力圖把大小調體系的調性輪廓弄模糊;和聲現在變成一種表現工具,而不僅僅是音樂結構的一個媒介。浪漫樂派作曲家對和聲技巧的發展同對音響色彩的興趣是相輔相成的:這一個時期的樂隊規模無限擴大,一些樂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樂器發明出來、各種樂器的新奇組合産生了新穎的色彩效果,又豐富了管弦樂隊的調色闆,從而使這種擁有迷人的音色儲備和力度層次的大型管弦樂隊成爲一種理想的工具。浪漫樂派相關書籍作曲家由于不太重視對稱和均衡、有時甚至摒棄諸如快闆樂章奏鳴曲形式的結構原則,因此,當他們使用大型管弦樂隊以構築要求首尾一貫的大型作品時,除了使用“主導動機”外,還借助于其他的附加性手段(例如故事的情節)去加以統一,這就産生了綜合性的藝術——标題交響音樂。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是這方面的一部“處女作”,随後,李斯特和後來的理查施特勞斯創造的單樂章音詩(或稱交響詩),則是标題音樂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有些浪漫樂派作曲家卻認爲小型作品特别可親,更便于發揮他們的抒情才賦,也較容易捕捉那些難于捕捉的瞬間情緒,于是,鋼琴小品和藝術歌曲首次在十九世紀得到推廣,成爲最富于特性的體裁之一,其中且有浪漫主義音樂的不少著名範作。
[編輯本段]浪漫樂派
1.浪漫樂派概念
浪漫主義音樂(Romantical Music)音樂派系之一,亦稱“浪漫樂派”或“浪漫派音樂”。一般指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發始于德奧,後又波及整個歐洲各國的一種音樂新風格。這種新風格同時在其他文藝領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現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并通過生與死、孤獨與愛情、熱愛大自然等抒情題材,表達出知識分子階層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樂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題材與着重抒發主觀的内心感受,因而抒發古典樂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樂創作得到了新的進展。
2.浪漫樂派與民族樂派關系
民族樂派(National Music School)亦稱“國民樂派”。是指以民間音樂爲素材,結合西歐作曲技法,創作出具有本國家、本民族精神及藝術特色的音樂作品的流派。民族樂派在俄國,以格林卡爲先驅,随後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鮑羅廷等;民族樂派在東歐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紀中葉,民族樂派在北歐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裏格,芬蘭的西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羅馬尼亞的喬治·艾涅斯庫等均爲著名的民族樂派音樂家。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重要分支,或者說是浪漫樂派後期的發展;早期的民族樂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義者,他們的作品含有後期浪漫樂派風格和形式的許多特點。興起于19世紀中期的俄羅斯,東歐,北歐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