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画作都是真迹吗

不是。《参孙与大利拉》是彼得·保罗·鲁本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本斯是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国内中学美术课本应该都有他的《老扬·勃鲁盖尔一家》,甚至《美惠三女神》。

油画《参孙与大利拉》描绘了《旧约》中大力士参孙被他的情人大利拉背叛的故事。伦敦国家美术馆在1980年以高价拍下这幅杰作,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拍卖会上第三昂贵的艺术品。

但现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可能正在寻找他们的收据。根据最新的人工智能分析,他们珍贵兆世的财产几乎肯定是赝品。

鉴定工作由Art Recognition进行,这是一家瑞士公司,使用算法来鉴定艺术品。

该公司的AI工具基于深度卷积神经元网络。该系统通过在艺术家真实作品的图像上训练算法来学习识别艺术家的特征。

然后,通过将图像分割成更小的斑块来增加训练数据集,这些斑块被放大以捕捉更精细的细节。

一旦训练完成,人们就让算法识别一张全新的图像。AI分析图片的特征,评估它和前面的图像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

在将《参孙与大利拉渗宴》与148幅真正的鲁本斯画作进行比较后,该系统认为该艺术品有91%的概率是赝品。

艺术识别公司的联合创始人Carina Popovici告诉《丛猜银卫报》,她对这个结果感到震惊。

“我们重复实验以确定我们没有犯错,结果总是一样的。每一个补丁,每一个方块,都是假的,有90%以上的概率。

历史上有没有

多份真迹的画作是存在的,例如:
弗拉芒艺术家勃鲁盖尔的《无罪的大屠杀》156明7年,在维也纳皇家美术馆、罗马尼亚国家美术馆和英国班博里阿普顿宫均有真迹存在。
再例如
状并达芬奇的作品《岩间圣母》,在法国卢浮宫和英国国家美术馆都有真品。

原本以为画了一张,但实际上却发现画了很多的原因:
一、在很早以前,人们认为“艺术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并不是唯一的。比如我看到你买了个苹果手机,我也想要,我就也买一散个。例如在古罗马时期,如果将某人的雕塑损坏,法律规定是“由肇事者找雕塑家再做一个一模一样的用以赔偿”。这和弄坏一个椅子没有什么两样。而艺术家也被视为工匠中的一种,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型人才”没什么关系。勃鲁盖尔的务早也《无罪的大屠杀》1567就是这样。
二、在原作创作完成后,由于买家不买账,导即致艺术家再创作了一幅。两件均流传于世。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达芬奇的作品《岩间圣母》。早一些创作的一件现存法国卢浮宫,是达芬奇于1483年受到米兰的委托所作。在创作期间,达芬奇表示工本费巨大,要求在合约之上额外增加薪酬,但米兰方拒绝,于是这件作品加价转而卖给极谈困月早可浓比委次脸法国,也就是现在卢浮宫这件。然而这件作品非常受欢迎,故而达芬奇在之后偕同助手一同创作了现在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第二件,加上了一些元素。

份真迹的影响
如果是历史上很久以前的名画,突然出现了一张,这样的情形有过,一般会使得后面希志势半新出现的那件真迹画作价格急剧上扬。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克里姆特的代表作《艾蒂尔肖像一号》,原为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但是随后发现这件作品有产权争议,博物馆将作品还给了它的法定继承人,该继承人决定出售这件旷世杰作。闻讯而来的买路红银培流促刘家将这件估价为4000万美元的价格最终推到了1.35亿美元的成交价(2006年)。

但如果艺术家健在,或者距今很近的话,那就很可能会因对画家的名誉造成损害而致使价格下跌,因为那往往引起人们关于画家诚信的质疑。在现代社会,观众在如此在乎艺术家的“创新”和“唯一”性的时候,曝出这种消息来,对艺术家不会是什么好事。一方面,物以稀为贵,原本高价作品的数量增多,会导致需求趋于满足,而使得艺术品这一稀缺物资的单件价值降低。同时,这种行为又会降低其他买家的信心:我买了以后万一又冒出一件来旧根术空系战特语,我怎么办?所以这个作品的增值潜力也会下降。因此,为了回避这一情况,一些原本可以批量制作的“摄影”艺术家在对待自己的一些重要作品时,会表示“仅此一件,拒不再印”。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画家创作了一件油画,再根据这张油画复制一批“限量”版画,以供其余喜欢的藏家。版画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远远不如原作。

1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