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人物画代表人物及作品
中国画人物画代表人物及作品,回答如下:一、顾恺之:中国早期最杰出的画家,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虽然据传此两幅作品的作品不详,但经考证的研究素材认定为顾恺之的作品。顾恺之的绘画风格是线条勾勒人物形象。二、阎立本:代表作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北齐校书图》、《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卷》。这些作品有的被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的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馆。阎立本也是线条运用的高手,被美誉为“精巧细致又极具表现力的用笔”。三、张僧繇:因真迹难觅,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作表作至今也没有确认。《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于阗毗沙门北方天王》被推论为具有张僧繇的作品特色。张僧繇在佛教题材的人物画中使用了“凹凸法”,此法主要是“利用颜料营造出光影的错觉、塑造人物的立体感”。四、吴道子:吴道子的真迹也难以寻觅,仅留下几幅相传是他作品的石刻拓片。吴道子的线条有了粗细变化,而顾恺之、阎立本的线条大多粗细均匀变化不大。吴道子的鬼怪题材的绘画作品生动形象。五、张萱:著名的宫庭画师之一,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善于通过人物的姿态来表现人物的神韵。六、周昉:周昉的作品风格模仿张萱,除了仕女图之外,他还擅长画佛象题材的作品。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图》等。七、顾闳中:南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韩熙载夜宴图》。八、李公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主题做出重大改变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五马图》此书对李公麟的绘画风格做了相对比较全面的介绍。首先,李公麟在佛像题材的创作上做出了意义深远的突破。他试着把一些禅师形象中国化,塑造出更加温和内省的人物形象。其次,李公麟在技法方面也有所突破,他的线条质量更加硬朗有力量,通过“白描”手法运用,让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九、染楷:擅长画佛教题材的人物,代表作品是《李白行吟图》。他的作品大胆写意,笔触宽博。十、钱选:人物画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发展到元代后,出现了钱选及赵孟頫等代表画家。钱选的代表作品有《杨妃上马图》。与之前朝代的作品有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作品里增加了一些政治内涵,通过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不满情绪。从这本书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画家笔下的中国人物画也风格多样,有细腻也有粗犷的人物形象,也有温和慈祥的佛像,有白描人物形象,也有色彩丰富的仕女像。
古代名画赏析
梅花朵朵占先春古代名维画“赏梅图”赏析 梅花是我国有名的观赏植物,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色、香、韵、姿俱佳。在隆冬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深得诗人画家的喜爱。他们种梅轻角首乱又即不赏梅,或寄之以情,或绘之以画。现在,就请读脚简油者跟随我的笔触,慢慢欣赏古代画家所绘的“赏梅图”吧。 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图1),绢本,立轴。现流失于美国民费已贵松间。戴进(138兵架处状8—1462),字文进,号找食委断倍滑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宣德间以画供奉内廷。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为浙派开山鼻祖。 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水民径苏志瘦山寒,树木萧索。画面上一秋无其高士携书童在雪天彳亍而行,显然目标是右前方小桥边绽放的梅花。整幅画面给人以古朴、幽雅之美感,人物的高洁散淡气质跃然纸上。 明代唐寅《观梅图》(图2),纸本,立轴,淡设色,纵108.6厘米,横3情衡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寅(1470—1523),字伯虎,他才气横溢,诗画兼擅,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误单血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立包控济术粮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图严且题补过略歌云画中有一位高士袖手立于溪桥之上,身后的山崖边,两树节阳赶喜肉洋初呼各矿据梅花含苞待放,与作者所题诗意十分吻合。全幅身状字构图汲取南宋院体风格,险中求胜,山石树木的勾勒粗细得当,晕染多于皴擦,清健爽利的笔致和幽静的背景营造突出了主体人物的高洁形象。人物的线描细劲流畅,造型清俊儒雅。有诗巴有画,实属难得的传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下横琴图》(图3),绢本,立轴,设色,纵207.9厘米,横10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杜堇,明代画家,工诗文,擅绘画。界画楼台,最严整有法。亦是人物白描能手,其人物画大都表现古代传说故事或逸闻趣事,并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为衬景,有的还题诗作赋,显示出代华德坐少载阶想首浓郁的以文入画的格调。 此图表现的是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雅致场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今及路林事知药孔太用到盏伺候,生动地表达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烨《梅柳待腊图》(图4),立轴,绢本,水墨,设查深充味余宣色,纵186厘米,横98.5厘米。现流失于日本民间。盛茂烨,明代画家。号念庵,一作研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有烟林清旷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图描绘的是冬至后的萧瑟山居林园中,梅花正要开放,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烟;中景梅干含颖而发;远景山谷中云霭飘浮,弥向远方。自题“岸客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全图既得烟林清旷之概,又溢春之将至之气。 清代萧晨《踏雪寻梅图》(图5),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23厘米,横58.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萧晨,字中素,号灵曦,江苏扬州人。工诗,擅画山水、人物。师法唐、宋人传统笔法,细秀雅淡,设色妍丽,功力极深。 图中山崖、斜坡、矶石、梅枝均披银装。整个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苍茫的景象。梅树屈拔而起,苍劲挺健,梅花用铅白细点,周围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树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观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见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对梅花并无兴趣,却望着缓缓的流水而出神。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落历代画家所作“踏雪寻梅”的旧套。 清代陈枚《月下赏梅图》(图6),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枚,生卒年不详。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画初学宋人,后折衷于明代画家唐寅,并参以西洋画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 本图描绘了宫廷仕女寻梅、赏花、吟诗、玩月的深闺享乐生活。左侧页为正月景,图中绘一个侍女挑灯从另一个院落引着5位身着长裙的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窗外两株古梅竞相开放。月下灯前有4位仕女于亭廊中或立或坐,观花聊谈,作品色彩协调、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其画法娴熟、景物生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清代黄慎《捧梅图》(图7),纸本,立轴,纵124厘米,横6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黄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擅画人物,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捧梅图》左上有题画诗一首。图中画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绽放,清香淡雅,老叟边赏边嗅,喜悦而笑。此图构思极为简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并施,兼方带圆,面部须眉信笔写出,细笔复线;梅花虬枝横卧,古朴苍劲。人、梅交融,极富古雅趣味。 来源:东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