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绘画不是很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不能表达画家的审美和情感这个对不对?
探究抽象绘画的概念及鉴赏方法
发布时间:/2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3月 作者:李苗苗 孙晓雨 郭雨沛
[导读] 不同于其他的绘画形式,抽象绘画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随着抽象绘画的发展,公众对其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相应的鉴赏方法开始出现。
南阳师范学院 李苗苗 孙晓雨 郭雨沛 473061
摘要:不激缓友同于其他的绘画形式,抽象绘画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随着抽象绘画的发展,公众对其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相应的鉴赏方法开始出现。但由明槐于各项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现阶段的抽象绘画鉴赏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什么是抽象绘画,又分析了抽象绘画鉴赏存在的误区,最后详细研究了如何鉴赏抽象绘画,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抽象绘画;概念;鉴赏方法
1抽象绘画的概念
“抽象”是外来语,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在艺术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对具象的概括和提炼,使得画面消解了具体的轮廓和细节,变得高度象征性。后来,抽象走向了极端,彻底摆脱了具体的形象和物象,画面必须没有任何视觉所熟悉的物体,纯粹由色彩、构成、符号、点线面、肌理构成的画面才称为抽象画。抽象绘画艺术指艺术中不可辨识的、与外在世界无直接关系的内容,既是纯精神表现艺术又具象绘画艺术的高度升华。抽象绘画艺术不是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一种主观化和情绪化的反映,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些点、线、面和色彩的组合[1],画面从形式上彻底摆脱具象造型结构和语言模式,在创作过程中画者的心态始终是放松和自由的。
2抽象绘画的鉴赏误区
第一,观者的误读。认为抽象绘画是画者在画不像、画不好情况下的瞎画、乱画,或故作玄虚地卖弄。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对抽象绘画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的,倘若因此全盘否定抽象绘画艺术存在的价值未免有失偏颇。同时,在对抽象绘画艺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妄下断言、妄加评论是一种轻浮或无知的表现[2]。第二,画者的误解。在绘画艺术圈里,一直存在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孰是孰非、谁高谁低的争论。抽象画者认为具象绘画始终是在模仿与抄袭,具象画者则认为,抽象绘画是表现不好具象的东西而在乱涂瞎画。第三,无知的误传。时下,认为抽象绘画艺术高于或优于具象绘画艺术,或过于夸大抽象绘画艺术的作用和意义,都应该属于一种无知的认识。抽象主义有独特的价值,也有局限性,只能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存在,绝不能取写实主义而代之西方一些抽象主义理论家,宣传写实主义过时和抽象主义代表着艺术发展方向的论调,是不客观实际的。抽象绘画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在对其认识评价上应“万事皆有度”。对抽象艺术做了诸多研究的理论家王瑞芸专文叙述抽象绘画不过是一个《被提升的恶作剧》,认为“当抽象表现主义的“吵闹嬉啼’被批评界、画商、收藏家、媒体等共同操作成一个高雅风格”时,大众只有被愚弄的份。为此提高大众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时下尤为重要。
3抽象绘画的鉴赏方法
3.1社会学的鉴赏方法
社会学式的方法最初是由19世纪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提出的,他发现文学艺术作品并非仅仅同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有关,哪判而且还同种族、时代、环境等社会因素紧密联系。它注重绘画作品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物质条件下产生的;注重绘画社会学意义的探索,通过对特定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的深入阐发并以此来研究绘画的意义及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作者的经历、生平和创作意图,把作品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而这些因素不是单靠画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和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相关的知识才能很好地鉴赏作品。因此,这种鉴赏方法适合于对写实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所以对待具象性绘画表现的历史事件、宗教题材及有故事性、情节性的美术作品[3],采用偏重社会学式的鉴赏方法并结合其它方法较合适,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准确地把握和解读。
3.2感悟式的鉴赏方法
面对一件动人的绘画作品,我们会激动,会思考,会联想。这种激情与思考深切投入的鉴赏方式,就是感悟式鉴赏。感悟式欣赏要求观看者要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和有激情地去欣赏绘画作品,并在欣赏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审美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它适合于写意绘画和抽象绘画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如实描写,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作者主观意识中,并在那里经过处理所创造的形象;是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它和视觉的直接摄象有所不同;是与画家的情感、修养、境遇密切相关,带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造型与形式上表现为夸张、变形,而主题一般较为模糊和曲隐,或者根本没有主题。
3.3比较学的鉴赏方法
比较学鉴赏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主题、风格、流派、造型、形式及表现手法的比较,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色。在比较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绘画作品的好坏、水平的高低是可以通过比较来鉴别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因此,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可以根据作品形式上的不同,去分析比较,当然也涉及画家个性、经历及社会等因素。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作品本身诸因素的提示,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也是多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向、横向、整体、局部、同类、异类等比较。
3.4形式分析的方法
形式分析的方法来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瑞士艺术史学家沃尔夫林,他的艺术史研究的特色在于他对艺术视觉符号的重视。他不是专门去研究某个艺术家,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上,放在艺术风格上。形式分析的方法是绘画最本体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它适宜于任何风格的绘画作品,不管是形式较为内在,还是比较外在,都可以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当然更适合形式感强的作品。形式感强的作品往往没有重大事件和深刻的艺术含义,内涵较为隐晦,而形式的处理较为明显。
结语
对于普通人而言,抽象绘画是一个新事物。如何鉴赏抽象绘画作品成为了现阶段绘画作品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不同的绘画作品需要采取不同的鉴赏方法。因此,鉴赏人员要尽量避免各种鉴赏误区,积极探索和运用各项全新的鉴赏方法,切实优化抽象画鉴赏实践。
印象主义绘
印来自象派绘画,是指发草否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全欧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一二聚过屋出十年中跃然成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并不多,他们是领军人物莫奈、观兵坚更抓飞灵魂人物马奈、开拓者塞尚、中坚者雷诺阿、毕沙罗构言然际湖故相和德加,而先驱巴齐耶于1870年11月战死在博讷拉罗朗德,未能加入印象派画家以后的探索,但是印象派却以其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感悟、审美理念、艺术倾向、造型法则、绘画特征、语汇情趣、文化取向、人文精神等艰难崛起、执着追求、开拓创新、蔚为大观。印象派绘画在发展进程中,有互动创新、360问答顺逆相兼、悲欢离合、起伏跌宕,复杂而多元,挤压而演进,坚韧而不拔,衰退而新生,但是其艺思变,其势前驱,其史傲立,其神长存。印象派绘画文化含量丰富,人文精神矍烁,清晰可热破见依附于艺术之链的文化冲待找撞、文明凝聚、人文关怀与岁月屐痕。
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文化内涵,择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显团适古甚绝质京攻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他八点田排总尼季防汽家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害编况势守刚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的排较析王洋声精编团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停城群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达互正务他量经普程谈范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现入机跑毛现若名金目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握掉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状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国还越划雨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车陆量拉虽衡充发眼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艺术要素、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那种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他们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的光与色。这次珍品展展出的《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与《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便是莫奈为教堂绘制的30余幅油画中的两幅。画这批画时,他曾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他每天都会有一些头天未曾见到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将其补上,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三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画架搬到户外”,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它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绘画方式,是为了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诺阿喜欢在户外林下写生模特儿,以悉心研究模特儿身上、脸上的绿色反光和灿烂的斑点效果。雷诺阿从清新的自然风光中揭示色彩晕染流动的奥秘,感悟色彩的争妍与和谐、阳光的欢愉与变化、自然的节奏与坦诚、人生的明朗与温馨,于是,有了《打阳伞的丽丝》中的伞下阴影处、回眸一瞬间视觉色彩的晶莹剔透与丽丝眼神的非视觉色彩的真诚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动、春讯汇集和春意荡漾,有了《泛舟塞纳河》的河水淌动、河光波动、小舟划动和泛舟人的灵动。“阳光下的绘画”,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在绘画方式上奠定了基础。
五是变革西方传统绘画和借鉴各种画派,留下印象派叩开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的文化轨迹。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随印象派绘画而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而兴。印象派之兴,在于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画派的借鉴,包括借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印象派绘画的反叛表现在众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绘画特征和文化风采,在独树一帜驰骋19世纪下半叶艺术舞台的同时,也显现了自身的艺术选择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于困惑、分化不断。在这种进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相继而生。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衰落后,立体主义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从中吸取了动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叩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