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臧克家的评论

臧克家是中国北达景能庆妒制参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孔胜找围校门依夫人之一。他从两个方面继承和号村常湖者弦耐兰项罗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浓善滑态供曲值降,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能够如此成功地抒写农民和来自农村。其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他的叙事诗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他有意识地向中国古典诗歌汲取养分,予以现代化改造,铸造自己作品的中国360问答风格。他的诗具有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诗在诗外,笔有藏锋;他的诗运用素朴精炼的言说方式,精炼,而又大巧若朴;他的诗追求谐和悦耳的音乐方式,“敲声音”,是臧克家炼字的标准之一,他寻觅着音节和谐,铿锵动人,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在新诗发展史上,像臧克家这样深刻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实在很少,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关键词 臧克家;现实主义;中国风格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70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精环即圆陈南院稳里流历30万字。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花范州针极倒错距律也有很高成就。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千棉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打血法织脚富界开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画“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1](第10卷P700)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巴笔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20随混是组世纪70年代初期始少道太控高权,臧克家也拿起了旧体诗笔。他说:“有些境界,用新诗写出来淡范英注初才而无味,如果出之旧取体,可能成为精品。”[1](第10卷P704)他的英饭不旧体诗,绝句居多,真挚,灵秀,不用典,不一定拘泥于固有格律,颇为同好称道。“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书怀》),“诗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灯花几度红”(《灯花》),“摩肩不识面,但闻报数声”(《早出工》),都是名句。《老黄牛》中咏牛、咏人、夫子自道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更成了报刊新闻报道、摄影美术作品的常见标题——以至使许多人误以为古诗名句。
臧克家也是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自古中国的诗评即有两类:诗人谈诗和理论家谈诗。臧克家的诗评自然属于前者。从1934年在《文学》上发表《论新诗》开始,臧克家的诗论有几十万字:有诗论,有诗人诗作论,也有古典诗词歌赋的鉴赏。他的论文,是诗的理论,也是诗一般的理论,不发空论,不摆架子,亲切纯朴,生动活泼,文采独具,由于是“长期诗歌道路跋涉中的体会和心得,其经验的切实、审美的精微、评价的深致、感情的浓厚,以及表现中的文采和独特风格,却是一般纯理论性文章难以企及的”[2](P415)。
臧克家在建国以后还是诗歌领域重要的组织家、活动家。他是建国以后的《诗刊》第一任主编,为推动诗歌创作、策划诗歌活动、培育诗歌新人奉献了许多精力。他受邀到颐年堂与毛泽东谈诗,并且是在毛泽东诗词的修改、发表、鉴赏上出了大力,与毛泽东结下了诗的友谊的诗人。
但是,总体评价臧克家,应当说,他主要是一位新诗人。他的主要成就、主要贡献、主要功绩都在新诗。从1933年7月出版《烙印》到1991年9月出版《放歌新岁月》,近60年间,他出版了26部诗集。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他的各种选本以及散文集、理论集、古体诗集等等。
1933年是中国新诗面临转折的一年。此前,新月派领袖徐志摩1931年11月死于空难,闻一多转向古典文学研究;新月派之后,1932年,施蛰存、苏汶合编的《现代》月刊创刊,宣扬现代主义的诗学主张,戴望舒最具代表性,成了继闻一多、徐志摩之后影响很大的诗人。《现代》派的渐趋衰落是从《烙印》开始的。作为诗坛新人,臧克家带着他的《烙印》出现在1933年。
臧克家面对苦难的社会人生,立志“以诗情为大时代摄影”[3](P2)。“出身农民、从苦难中成长的臧克家,自然不能欣服徐志摩和戴望舒他们所醉心的华贵气息,旖旎风光。他以如椽的写实大笔,写出了中国如麻的苦难,成为那个时代的良心。”[4](P175)
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成立于上海,他们既批评新月派,也批评现代派,提倡“大众化诗歌”,开展新诗的“斯达哈洛夫运动”。1934年3月臧克家写了《论新诗》一文,不仅批评了诗中“装满了闲情”的徐志摩和“轻淡迷离”的戴望舒,对于中国诗歌会的口号诗也提出了批评。他写道:“还有一些人在做口号诗,我是反对的!在作者或者想用它作为一种宣传思想的工具;不过,口号没有力量,满篇的鲜血和炸弹是不能叫人感动的,何况在诗的本身已失掉了诗的条件呢。”[1](第9卷P4)对口号诗的批评说明,臧克家从一踏上诗坛,就既注重诗的内蕴,也注重诗的艺术。他特别注意不以取消诗的艺术水准的代价去寻求诗的时代精神。在半个多世纪以后,臧克家在《伟大的时代,洪亮的诗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诗歌卷〉序言》中写道:“无论怎样,诗人的使命都只应将诗作为诗来写。从诗与时代的联系而言,诗人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从诗人与诗的联系而言,诗人要保持艺术责任感,在拥抱时代中注意作品的艺术质量。”[1](第10卷P483-484)
臧克家继承、丰富和发扬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1934年《烙印》再版时,臧克家在《再版后志》中说:“我讨厌神秘派的诗,也讨厌剥去外套露出骷髅的诗。我有一个野心,我想给新诗一个有力的生命。”[1](第10卷P578)现实主义是中国新诗的优秀传统之一。新诗初期,许多诗人便倡导现实主义,即胡适所谓之“具体的做法”、俞平伯所谓之“实地描写”[5]。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1917)、胡适的《人力车夫》(1918)、刘大白的《卖布谣》(1920)都是这一路的名篇。《新青年》、《新潮》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现实主义的。其后,文学研究会的一群诗人,如俞平伯、朱自清、刘延陵等等,也进行着现实主义新诗的开拓。闻一多的《死水》是现实主义新诗第一个丰硕成果,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谨严的诗格打动了读者的心,《死水》也是对臧克家终生产生影响的诗集。可以说,现实主义新诗遇到了臧克家,才最终走向内蕴的丰满、诗艺的成熟和风格的中国化,从内蕴和文体上获得了“有力的生命”。其后的艾青、田间等众多诗人都对现实主义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侍桁在《烙印》出版后曾写过一篇《文坛上的新人——臧克家》,文中说:“臧克家是一个诗人,大概并不是夸大的讲话,因为他的诗是一个诗人的诗。”[6]这话是大致不错的。
现实主义的路向
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诗生活”的臧克家,具有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客观条件。臧克家说:“中国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真正的诗人,都必须先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把整个生命献给祖国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1](第10卷P474)经过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模仿期”,主要在闻一多《死水》的影响下,他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臧克家这个发誓不写风物和爱情的平民诗人,在国难熬煎的时代出现,像一颗彗星,像一声霹雳,立刻凝吸了全国诗坛的视听。不但使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诗,显得太轻纤、太单薄了,并且也使写口号诗的左派诗人目瞪口呆。因为臧克家写出了真实的苦难,那些涂红的党性与苦难一比就显出了贫血相。”[4](P177)
臧克家从两个方面推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发展。
第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
臧克家说:“我就是在这样的乡村里,从农民的饥饿大队中,从大自然的景色中,长成的一个泥土的人。”[1](第6卷P284)对于旧中国农村,臧克家的诗是史的诗和诗的史。臧克家的诗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画面——汗珠与泥土、血与泪的画面。
当诗笔触及“农民的饥饿大队”的时候,“我觉得仿佛天下苦难都集中于一身,肚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东西,像壅塞的淤泥。贫苦农民的形象,乡村的大自然风光,地主官僚的丑态,黑暗角落里的零零星星,一齐在我心中鲜亮起来,用它们的颜色,它们的声音,它们要求表现的希望,打动我,鼓舞我,刺激我,使我把曾经看到过的,感受过的,统统化为诗”[1](第6卷P410)。

急求一篇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王宝祥作品赏析 王岳松 管理与财富 /01
2 心灵与自然叠加的光影——何庆良风光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熊怡 今日重庆 /01
3 最美夕阳红——霍汝素摄影作品赏析 任君 中国人才 /03
4 最美夕阳红——霍汝素摄影作品赏析大春 任君 中国人才 /02
5 2007奥赛创意作品赏析 许坚 数码摄影 /01
6 用眼睛描绘的诗——韩延松风光摄影赏析 金宣 中国金融家 /12
7 佳作赏析 邹毅 旅游纵览 /11
8 生命的飞翔——电视片《远离尘嚣——边缘摄影作品赏析》艺术阐释 朱晓文 声屏世界 /09
9 佳作赏析:《桦甸秋色》 德治 旅游纵览 /10
10 天堂回声——张西蒙行念的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卫生产业 /09
11 祥和温馨 质朴无华——席宏光作品赏析 赵绍虎 书画艺术 /03
12 摄影批评的本质 郁剑 中国摄影家 /04
13 快乐摄影作品赏析 何星 数字生活 /04
14 北戴河碧螺滚带耐塔酒吧公园摄影大展评选侧记 旅游纵览 /05

3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