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业人士赏析这几幅名画

《拿烟斗的男孩》赏析
名 称:《拿烟斗的男孩》
类 别:布面油彩,100 x 81厘米
作 者:毕加索
拍 卖 价:1.04168亿美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一
创作时间:1905年
拍卖时间:2004年5月5日

这是毕加索24岁时画的一幅画,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帆漏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小路易”头上戴着个花环,专家们认为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加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不过看起来也挺和谐增色。

《拿烟斗的男孩》是毕加索“粉红时期”的代表作,有评论家说这小孩兼有“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与“凡高《加歇医生》的忧郁”,这话说得真像评论家。

2004年5月5日,一位叫贝蒂•惠特尼的女士委托英国伦敦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拿烟斗的男孩》,拍卖底价5500万美元。拍卖前,索斯比拍卖行估计这幅油画最高价可能在7000万美元上下,没想到拍卖当天价格一路猛涨,最终以令人震惊的1.04168亿美元被一位神秘的富商买走,创下了单幅画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虽说艺术品是无价的,可画卖到这份儿上,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变态!这个形容词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天价名画。一幅好的作品卖到几十万,甚至过百万都还说得过去,一旦超过这个数,基本上就和艺术或者是审美没多大关系了,完完全全是“商品”了。

在小老百姓们看来,出资亿万美金买《拿烟斗的男孩》,干这事的人如果不是出于投资考虑,那就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人家钱多得不花难受,二是脑子有病!试想脑子正常的谁会拿差不多十几亿人民币买幅画?这么多钱,别说平面的了,就算是买活的“拿烟斗的男孩”,也能买一大堆!

听到这么个叮当作响的天文数字,估计现在还活着的画家们除了羡慕得两眼通红外,也都有点儿懵,不过大家伙儿基本上都憋着不说,怕断了财路,最近我发现在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中《消费不是奢侈•答〈都市消费报〉问》一文谈到了这件事,他说:“买卖艺术品是否属于奢侈?前几天我刚被采访关于毕加索一幅画是否值一亿美元的事。那或许是收藏,或许是投资,或许根本就是疯狂,我不确定,但不能算是消费,消费是大多数人的事,花百万千万买艺术品的人能有几个?”

1990年,凡高的名画《加歇医生的肖像》以8250万美金的记录创造了绘画拍卖画史上的奇迹,14年后,《拿烟斗的男孩》刷新了这个记录,买主立刻成了世界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然后最终均一无所获。这幅画是由一个匿名的买家拍得,索斯比拍卖行不愿透露买主的任何信息,甚至连暗示一下国籍的要求也予以拒绝。有人分析了拍卖前对于《拿着烟斗的男孩》表示兴趣的名人包括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和艾伦、毕轿态化妆品公司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的继承人罗纳德•兰黛、金融家沙拉、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韦恩等,估计买主很手源可能就在这个几个人中。

2004年11月20日,《拿烟斗的男孩》卖出半年后,一位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德国富商的去世,让人们确知了这幅画的主人,并且意外了解到了这幅画背后竟然有着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凄美爱情故事。斯帝夫•格奥尔格就是那位出价亿元的神秘的买主,他没有疯狂,而是为爱痴狂!

斯帝夫•格奥尔格与贝蒂•惠特尼的父辈是世交,斯帝夫是德国籍的犹太人,贝蒂家是美国籍,小时侯他们两家都住在柏林的斯冈艾弗德大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长大。

1905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创作完成,几经转手,最后被斯帝夫•格奥尔格的父亲收藏。斯帝夫•格奥尔格长得与毕加索画中的“小路易”颇有几分相似,贝蒂很喜欢这幅画,两个孩子慢慢的喜欢上了一个游戏,每当贝蒂有什么要求,就写个纸条帖在《拿烟斗的男孩》背后,斯帝夫看到后总会尽力去满足她。有一次,为了满足贝蒂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岁的斯帝夫竟带着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偷偷去了维也纳。结果一下火车就被斯帝夫父亲派来的人带回了柏林,为此斯帝夫还受到了他父亲严厉的惩罚。

1935年,战争爆发了,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也拆散了这对恋人,贝蒂一家平安回了美国,而斯帝夫一家却在战乱中挣扎流亡。战争过后,心急如焚的贝蒂马上从美国返回德国,寻找她的心上人,然而几经周折她最后得到的消息是,斯帝夫家族除了少数几个人逃到了非洲,其他人都在战争中死去。贝蒂伤心欲绝,很快离开了德国。

1949年,贝蒂嫁给了一位美国驻英国的大使,第二年跟着丈夫到了伦敦。在索斯比的拍卖会上,贝蒂意外而激动万分的又见到了《拿烟斗的男孩》!这是盟军从德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无法知道原有者是谁,于是被拍卖,所得款将交给世界犹太人基金会。

《拿烟斗的男孩》的起拍价是一万美金,贝蒂最终以28000美金拍得了这幅从小就无比熟悉的绘画。当颤抖着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贝蒂泪眼朦胧,儿时那幸福的记忆再次浮现,依然是那么的清晰。经过多年纷乱的战争,《拿烟斗的男孩》很幸运的完好无损,而斯帝夫也像这幅画一样,在贝蒂心中,永远是分手前那个年青英俊的模样。

斯帝夫和《拿烟斗的男孩》一样幸运,不但在战乱中死里逃生,而且在分别28年后,又与贝蒂再次相逢。历经生死磨难之后还能共同面对《拿烟斗的男孩》,这是斯蒂夫和贝蒂多少年的梦想,也是从没想到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的奢望,惊喜过后,二人均是百感交集。

贝蒂要将本属于斯帝夫的《拿烟斗的男孩》归还给他,而斯帝夫没有接受,他希望还是由她继续保存。

此时的斯帝夫还是独身,他成了贝蒂夫妇的好朋友,50岁那年,斯帝夫终于娶妻生子。

2001年,贝蒂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再一次提出把《拿烟斗的男孩》还给斯帝夫,但他还是没要。于是贝蒂留下遗言,如果在她死后,斯帝夫依旧拒绝接受这幅画,那么她的孩子可以将这幅画拍卖,拍卖所得平均分为三份,她的孩子们、世界残疾儿童基金会及以斯帝夫•格奥尔格命名的慈善机构各得其一。

2003年底,贝蒂去世一年半后,根据她的遗嘱,《拿烟斗的男孩》被拍卖,斯帝夫秘密买到了手,这幅画一直陪伴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临终前斯帝夫一直凝视着画中那个男孩,从中他一定看到了自己和贝蒂当年的影子。

听完上面这个故事,再来看《拿烟斗的男孩》,金光闪烁之中,终于又看到些它本来的“粉红”,这正是艺术品应该提供的价值,这故事,胜过任何的“艺术评论”。

大多数艺术家们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所谓“商人——评论家”体系。
名 称:《殴打婴儿》
作 者:鲁本斯
拍 卖 价:7350万欧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三
拍卖时间:2002年

鲁本斯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想像力,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理想,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这幅《殴打婴儿》于2002年以7350万欧元出售。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后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在他63岁时走完了自己艺术的一生,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 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鲁本斯笔下的人体壮硕、肉感,据闻,在佛兰德斯–画家的故乡,人们极好食用肉类,造就了脂肪过多的丰腴体形和画家笔下令人眩目的肉体。有的艺术家嘲讽鲁本斯是在"开人肉铺子",可是他的画中洋溢着的充沛生命力和对激烈运动场面的表现又是那么卓越,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位艺术大师。

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大师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1624年被封为贵族头衔。多次以大使资格及谈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国,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

他在40多年的艺术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技巧,改变画风,把国外前辈的技法加以融化,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大胆创造。他的作品以戏剧性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和有力的造型为其特色,并着力歌颂人的力量和美。

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名 称:《红磨坊的舞会》
作 者:雷诺阿
拍 卖 价:7810万美元
售价排名:世界第四
拍卖时间:1990年

夜色轻轻降临,包围了蒙马特。这是一个酒吧、咖啡馆、夜总会聚集的地方。后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HerryDeToulouse-Lautrec1864-1901)很喜欢这种下层的社交场所。这里的人没有伪装的外表,没有阶级与贫富的区别。只要意气相投,就可以尽情地谈天、享乐。身处这样的环境,劳特累克由于身体残疾所造成的自卑也暂时离开了他,他感到身心放松,思维活跃,艺术灵感也更多。

在蒙马特,那个屋上顶着鲜红色风车的就是著名的欢乐场——红磨坊。红磨坊1889年才开业,每晚都举行舞会。红磨坊的乐队是以管乐器为主的马戏团乐队,每天晚上,妖娆的舞女随着响亮的喇叭声,拎起飘曳的长裙,踢动着裸露的玉腿,强烈而刺激的舞姿颇具挑逗性,舞蹈之后还有歌唱和杂技表演。舞女在节目的空档中,对客人们频送秋波,与客人们畅快地饮酒谈笑。严肃的世俗观被灯红酒绿的狂欢所淹没。红磨坊开业不久就成为巴黎的娱乐与社交中心。劳特累克也是座上客,他天天到这里画速写。

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的舞会》作于1890年。由于画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红磨坊的欢乐引人,又突出了走红的舞星,因此店主非常欣赏这幅作品,立刻把它购买下来,挂在红磨坊大门的通道上以招徕顾客。

画中舞蹈着的是当时的蒙马特女王——拉.姑柳与男舞伴华兰丹。她是一个充满野性、缺乏教养的舞女。人们围着舞池,注视着这激烈的表演,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在这个地方就是尽情地享乐。

天越来越黑,像许多人期盼的那样,闪烁的灯光中,人影如鬼魅一般,这里隐隐约约呈现出一种沦落的美。人们沉湎在夜的世界里。这里是多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于是有人纵情声色。夜晚的人声喧哗还是藏不住白天的寂寞伤悲,于是有人醉了,也有人看起来很颓废。总之这里的放纵与白天的严谨是那样的截然不同,舞步、歌声和酒精把白天的一切都烧成了灰。也许夜晚给了人们很多的快乐或是安慰,因此让人们这样的迷恋,这样的放肆。不会有人去想放纵之后会不会有后悔,酒醒之后会不会更伤悲,身在夜晚的人,谁也不会理会白天的世界。可事实上夜色掩盖了人们不欲人知的心情,纵情欢乐也藏不住角落里的悲伤,夜晚的恣意欢乐里总会或多或少地有着隐隐的伤痛。阳光下的世界有一种美,那是明朗的、愉快的;在昏暗的夜色里,在寻欢作乐的声色场中,也有一种深刻的、让人不能忘怀的东西,那是一种沉沦的美。
《双臂抱胸的女人》,出自毕加索,2000年售出5560 万美元。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恰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鸢尾花》是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一幅作品,鸢尾花同向日葵一样。1892年,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他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和许多其他的梵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及衡量。梵高就是梵高,他的画也对经济规律的解释作了贡献。

《鸢尾花》,画上的花虽然模样怪异,但那浓烈的气氛,那一大群蓝紫色的蝴蝶,好似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中,那蓝紫色的浅浅回忆。也及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像火焰、像精灵,燃烧在火红的岁月里殆尽。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那注视的瞬间鲜活的绽放中。欣赏的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寂寞的衣角、寂寞的阁楼、寂寞的世界。而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的世界。仿佛这一幅画的定格已经抛弃了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

《鸢尾花》,插在花瓶里,孤单的怒放。充满热情的,很是精巧的夺人眼目的色彩,诱惑人心。尽管花的局部,是沉埋在水底,不见真灼、不见了水。 …… 像人?像心灵?像生命?

在画前,你可以尽情想象:五月,那美丽诱惑的春末夏初,是鸢尾花开的理想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只只蓝色的蝴蝶,翩翩飞舞于绿叶与蓝花之间,这一切预示:仿佛她要将春的消息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欣赏《鸢尾花》,就是在欣赏梵高,连同他的一切 ……

在画前,你可以呼唤岁月中那旖旎的想象:五月,那春困迷惑的春末夏初,正是鸢尾花开的灿烂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群群蓝色的小精灵,幽幽穿越于绿叶与蓝花之间,这一切预示:仿佛她要将你的孤独感染千年、千年后的世界。

在画前,你可以凭借想象,驰骋在湛蓝的记忆里:可以编出许许多多的故事,故事可以是忧伤的、难忘的;也可以是童话般的离奇,也可以是缠绵般的温醇,还可以是恶毒般的仇恨 …… 人世间有什么,你都可以写,可以画。像梵高,像《鸢尾花》,因为上帝送给了你笔与纸,还有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思想。看,凡高的画,就是例子。《鸢尾花》真正的美,在于它是凡高的心。
名 称: 《静物》
时 期: 1945年
创作者: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
拍出时间:1999年以6050万美元拍出
类别:画布+油彩
流派:印象派
馆藏:美国宾夕法尼亚洲费城林肯大学巴恩斯基金会

作品鉴赏:《静物》出自塞尚之手, 1999年售出6050万美元。塞尚在静物、风景等画作上的表现,所获得的成功基至超过了巴尔扎克的言语描述。对于塞尚来说,如同其他的前辈和后辈艺术家一样,静物的魅力显然在于,它所涉及的主题,也像风景或被画者那样是可以刻画和能够掌握的。塞尚会仔细地安排那些倾斜的苹果篮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苹果随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间,将盛有糕点的盘子放在桌子后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个顶点,在做完这些之后,他只是看个不停,一直看到所有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开始形成某种关系为止,这些关系就是最后的绘画基础。

谁有芥川龙之

复制了书评给你.望对你有用.
□减广主期据它书评人 魏大海

在二十世纪的日本文学中,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影响的确深刻而久远。这种影响体现在“芥川文学”特异的文学价值上,体现在“芥川之死”包含的文学史分期象征意义上,也体现在著名的日本纯文学大奖“芥川文学奖”上。

芥川龙之介1892年生于东京,是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晚年弟子,也是二十世纪初日本“新思潮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现实主义、新理未联危客克弱价波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代表了当时日本文略律施土数取商害出失学的最高成就。芥川亦将日本短篇小说的文学类型发展到极致,同时借鉴、吸好注英云径器养纳了西方现代小说的结构样式,强降强轻力门四掉化了日本现代小说的虚构性,打破了“私小说”单一、消极的写实性创作模式,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确立了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文学地位。

超越历史的历史小说

从小说样式上讲,芥川尤为擅长的当然是类似于江户、明治时期历史小说的特殊类型。早期名作《鼻子》刊于《新思潮》杂志,获得夏目漱石的高度赞赏。《鼻子》的创作特征是以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将日本古典名础著《今昔物语》第二十八卷中的一个故事及《宇治拾遗物语》中一段相似的故事置百历杂下深木,以简素的语言进行了再度创作。芥川的优秀作品多为短篇,包括闻名遐迩的《罗生门》。《罗生门》亦为同样类型的历史小说,原作出处也是《今昔物语》。不过,根据日本文学史论家西乡信纲的说法,《今昔物语》原本的相关描述却是非常朴素、简单的洋杨易教员,显现为一种没有任何区标了仍老响必相云令思想性虚饰的原色调。也就是说,《今昔物语》仅活游万林满神众走季素在如实描写“盗贼窃物”的人类行为,那是一种单纯的“存在性”描述,其间并无任何意义或理由,也没有任何探寻或怀疑的意愿,只是一种赤裸裸的空虚景象。

因而,在那样的古典路川丰基美作品中人性的要素已然剥离,仿佛存在的不是人类,人类仅仅还原为一种愚蒙的“物象”。———这便是原装历史典故的本来面貌。不妨说,芥川改写历史典故的理由亦在于此。在前述文学史脚领论家眼中,芥川必须给那样的“存在”增添人类的“击身依又冲与晶继散存也认识”与“逻辑”。事实上,芥川历史小说的确具有特殊的文学意义。因为在他类似的作品中,几乎统统具有一个凝神关注的特异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描述,探究相对抽象的观念木之庆晶卷破问题。以前述名作《罗生门》为例,该作是芥川二十三岁时的重要作品,小说背景是平安时代末期世态凋敝的京都黄昏,主人公则是罗生门下避雨的仆人。仆人已遭解雇,走投无路婷器景右亮,在无助的命运中茫然无措———或者饿死或者都末河搞多那曾抗沦为盗贼,别无他途。他为避雨爬上门楼,却发现一个老太婆蹲在横七竖八的尸骸堆中,正在揪拔死人的头发。老太婆在做死人头发的营生,用死人的头发做成假发出卖。她的理由是,不这样自己就会饿死。她说这些死人假如还有生命,也会同样如此。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这番话,三把两把剥下她的衣物,一脚将她踢在死人堆中,迅疾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之中。这就是小说《罗生门》的基本线索。芥川的描写自然是十分生动、充满悬念的,但这里尤为重要的,却是芥川意欲在故事中探究的抽象理念或问题———仆人和身为盗贼的老妪处于同样的境况或生存理由中,是否便摆脱或脱离了现世的道德规约?

芥川龙之介仅仅在作品中提出问题,并未给出标准答案。在他眼中,那不是文学的任务。《罗生门》发表之初,其实并未引起太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评价才越来越高。同样,《地狱图》也是芥川十分重要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是技艺超群、遭人嫉羡的画家良秀。在权倾一时的堀川大公命令下,良秀全神贯注地绘制那幅“地狱图”画作。然而年轻女人焚死槟榔毛车的中心画面,画家却苦于无从构想。小说同时写到大公老爷倾心于良秀之女,极欲占有却终究不能得逞,于是大公老爷居心叵测地答应良秀,给他一个女人焚烧毛车。于是,在当日山庄的槟榔毛车上,锁链捆绑的正是身着华装的良秀之女。面对烈火之中痛苦痉挛的爱女,令人惊异的是在凝视惨剧的良秀眼前,竟仿佛浮现出“恍惚中的法悦光辉”。相反堀川大公却在痛苦地剧烈喘息。良秀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名画之后悬梁自尽。小说的描写也是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说到底,芥川龙之介是在通过这种极端化的人间悲剧,描写权力与艺术的对垒。为此,《地狱图》也被称作芥川“艺术至上主义”的一个宣言。而在读者眼中,十分重要的仍是作品之中蕴涵的、作者一以贯之的观念性或艺术性探究———画家良秀宁愿亲女焚死的艺术至上主义,是否显得过于无情或残酷?或者,“艺术至上主义”的基础与理由究竟是什么?

从日本走向世界最前端

作为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尤为重要的创作生涯前后不过十多年时间(1916—1927)。但“芥川文学”的影响力却强韧而广泛。从创作倾向上看,芥川厌弃自然主义文学的忠实告白。为此他的文学起步,题材上选择了无关乎“自我”生活的往昔世界。前述《鼻子》、《罗生门》、《地狱图》等,加之《枯野抄》、《孤独地狱》、《忠义》、《基督徒之死》和《戏作三昧》等,几乎统统都是具有类似特征的历史小说。比较而言,芥川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还在于,森鸥外的历史小说是尊重历史事实的,芥川龙之介却以自身近代式的理性精神自由随意地解释历史,或披着历史的外衣描写现实性主题。因此有观点认为,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而是卢卡契所谓的“历史现代化”或“历史的假托”。

毫无疑问,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念或文学气度也曾受到文学巨匠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的影响,他的现实生活同样异常纯粹,一切围绕着文学。他也十分了解日本、中国和西洋的文化艺术,对日本的文学、艺术包括和歌、俳句、现代诗歌、古代美术和戏剧等,均有深入的了解和造诣。因而,芥川又被称作日本最后一位富于东方文人色彩的文学大家。这些评价,多为传统性的普遍说法。

最后,一种另类批评或许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当代日本著名文论家柄谷行人《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作中,也曾提及举足轻重的“芥川文学”。他说有趣的是,某种反“文学”志向(“私小说”)促成了日本“纯文学”的形成。但日本“私小说”作家对于“透视法式装置”或超越论式意义,并无充分清醒的自觉也没有那般自觉的必要,相反对此具有明确自觉意识的却惟有晚年开始厌恶结构式写作的芥川龙之介。柄谷认为十分重要的,并非芥川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学动向的敏感,也不在其有意识地创作此类作品(“私小说”)。重要的是,芥川把西欧的动向与日本“私小说式的作品”

结合在一起,芥川使“私小说式的作品”作为走向世界最前端的形式具有了意义。

这样的评价的确非常有趣而独特。柄谷又说,“私小说”作家其实无法理解(芥川的)这种视角,(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私小说”作家的观念中,他们以为是在自然而然地描写“自我”,与西欧作家的所为一致。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柄谷说,芥川龙之介看到的并非“自白”与“虚构”那样的问题,而是“私小说”具有的“装置形态”问题,芥川龙之介的观察基点是无中心的、片段的和诸多关系的视点。柄谷行人的这些评价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但却同样证明了“芥川文学”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