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問題一:揚州八怪是什麽 揚并州八怪 揚州八怪,并不是指八隻很運怪物,而是八名清代書功案便花适判社松李畫家的合稱。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粵音英)、高翔、金農、李W(粵音鳝)和汪士慎等
問題二:"揚州八怪"是指哪八個人? 因李玉芬《瓯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神鬥承總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清末李玉芬所提出的八人爲準。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鳝、黃慎、年雙上李方膺、羅聘。
1.八怪親小八哥叫突酸各晶之首鄭燮[鄭闆橋]
鄭闆橋和他的《竹石圖》
清康熙年間的規城斷雨時懷被闆橋,坐對紙窗竹影,鋪開筆墨畫起了他最愛的竹子。“秋風昨夜窗前過”,他看見清風在竹葉間穿行,看見竹子搖曳的樣子。闆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闆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闆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史告裝闆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遲老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緻,逼真能邊遠貨這民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闆橋将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飒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肥物成爲闆橋理想的幻影。闆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首金農都感歎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闆橋有林下風度啊。
2.高其佩
其花鳥門過管胡可扇面是用指頭創作的。高其佩院電風壞走盡油溶的指畫扇面,兩隻鳥的曾她金直針級城夠形态落拓潇灑,而牡丹花上的題詩說,“也類胭脂畫牡丹,畫時日出已三竿。原來花自扶藝完差桑國,不許人家花月看”,詩寫得頗有情趣。讓人驚奇的是,畫面突然呈現豔極的牡丹,美到極緻,反倒有了良辰美景之後的自暴自棄、以及不忍卒看的凋敗氣息。開到荼蘼的牡丹,春風裏按油眼密碼啓升散發着頹廢之美。 高其佩(1672-1734),字韋之、韋三,号且園、南村、書且道人。先輩自山東遷至遼甯鐵嶺,隸漢軍鑲黃旗,曾任刑部侍郎。爲“揚州八怪”羅聘之師。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畫,他開創的“指畫”成爲繪畫中一個重要流派。 高其佩晚年,指畫聲譽遠播朝鮮,但他依然繪畫“甲殘至吮血,日匿頻燒燭”。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個告,應诏圓明園如意館作畫3年,創作了《長江萬裏圖》等細絹工筆畫。高秉《指頭畫說》記載,高其佩曾爲兵部尚書盧舜徒 *** ,畫一立像,高與真人相齊。畫成後,盧舜徒歡喜若狂道:尼試表廣集正落講壓“神乎技矣!進乎道矣!”
3.金農
金農(1687―1764),字壽門,号冬心,杭州人,人稱八怪之首。他博學多才,五十品防液圍界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
4.李鳝
李W(1686–1762),字宗揚,号複堂,又号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爲内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爲生。與鄭燮關系最爲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淩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時曾随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啓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爲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于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迹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5.黃慎
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一字恭壽,号瘿瓢,東海布衣等,福建甯化人。……>>
問題三:”揚州八怪”的”八怪”是什麽意思 “揚州八怪”怪在哪裏? 坎坷波折的身世 “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裏,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爲他們爲人怪,從實際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經曆坎坷,他們有着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着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醜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于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曆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爲,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範圍,并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旁猛放縱–裝癡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爲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現在隻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 獨辟蹊徑的立意 “八怪”(金農、汪士慎、黃慎、李W、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不願走别人已開創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徑。他們要創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時俗,風格獨創。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别自成一家,長于詩文。”在生活上大都曆經坎坷,最後走上了以賣畫爲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不願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的學識、經曆、藝術修養、深厚功力和立意創新的藝術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畫工,達到了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境界。 不落窠臼的技法 中國繪畫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人畫自唐宋興盛起來,逐步豐富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留下大量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的驕傲。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衆多的畫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畫壇。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以“四王”爲首的虞山、婁東畫派,而在揚州,則形成了以金農、鄭燮爲首的“揚州八怪”畫風。這些畫家都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繪畫傳統,但他們對于繼承傳統和創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見解。虞山、婁東等畫派,講求臨摹學習古人,以遵守古法爲原則,以力振古法爲己任,并以“正宗”自命。他們的創作方法,如“正宗”畫家王珲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爲大成”。他們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作品多爲仿古代名家之作( 當然在仿古中也有創造),形成一種僵化的局面,束縛了畫家的手腳。 揮灑自如的筆鋒 “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迹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如鄭闆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石濤對“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提出“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要求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強調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認爲“古人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石濤的繪畫思想,爲“揚州八怪”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并爲“揚州八怪”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願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們常常把自己少見的東西,視爲怪異,因而對“八怪”那種抒發自己心靈、縱橫馳騁的作品,感到新奇,稱之爲怪。也有一些習慣于傳統的畫家,認爲“八怪”的畫超出了法度,就對八怪加以貶抑,說他們是偏師,屬于旁門左道,說他們“示嶄新于一時,隻盛行于百裏”。贊賞者則誇他們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後來……>>
問題四:揚州八怪,分别是哪幾位?他們各自都做什麽?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緻。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有人說這八個,有人說另外八個。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薄蛾輩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彼提出的八人爲準。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鳝、黃慎、李方膺、羅聘。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岩、闵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數詞,也可看做約數。職業而已,不能說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
問題五:鄭燮是“揚州八怪”八怪之一的什麽? 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号闆橋,也稱鄭闆橋
以“怪”出名
1. 揚州八怪(金農、汪士慎、黃慎、李鮮、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 2. 怪在何處(畫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爲怪) 闆橋的“怪”,頗有點濟公活佛的味道,“怪”中總含幾分真誠,幾分幽默,幾分酸辣。每當他看到貪官奸民被遊街示衆時,便畫一幅梅蘭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爲圍屏,以此吸引觀衆,借以警世醒民。
問題六:揚州八怪是哪八怪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薄蛾輩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爲羅聘、李方膺、李鳝、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海,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岩、闵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彼怠
問題七:清朝被稱爲揚州八怪八個人物是誰? 鄭闆橋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别緻,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爲人疏放不羁,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饑爲民請赈,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着。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題句,觀者歎絕。著有《闆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爲“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一生畫竹、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1]
問題八:揚州八怪是什麽? 40分 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是鄭闆橋(1693-1765),鄭闆橋爲人孤傲剛直,善畫蘭、竹、菊、石、并且詩、書、畫三擅長,對中國書畫藝術作出民獨 *** 獻。
揚州八怪的另外七人是: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擅長畫梅與竹。
李蟬(1686-1757)字宗揚,擅長畫花鳥。
黃慎(1687-1770)字恭壽,擅長畫人物。
金農(1687-1764)字壽門,擅長畫梅竹花卉。
高翔(1688-1752)字風岡,擅長畫山水。
李方清(16叮5-1752)字虬仲,擅長畫松竹梅蘭。
羅聘(1733-1799)字夫,擅長畫山水人物。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哪八怪?
估計fsg0221老弟就不是揚州人,
一看資料,的确不是!
揚州八怪是揚州地區八個畫家: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鱓、汪士慎。
demix說
1.八怪之首鄭燮(鄭闆橋)
其實八怪之首不是鄭燮(鄭闆橋),而是金農,見下面!
金農(1487—1764),字壽門,号冬心,杭州人,人稱 -八-怪-之-首-。 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模李搭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
黃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甯化人。他幼時家貧,學懷素書法獲 益,以草書入畫,自創風格,擅長粗筆寫意,人物畫造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爲題材,也有不少反映社會下層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圖》、《蘇武牧羊圖》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揚,号複堂,江蘇興化人。他從小喜愛繪畫,十六歲時就有了名氣。他曾經作過山東滕州知縣。他受徐謂、石濤影響較大,畫風粗放,不拘法度,潑墨淋漓,設色清雅,以“水墨融成奇趣”。作品有《秋葵圖》、《松柏蘭石圖》。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蘇南通人。曾任縣令、知府約二十年,和金農、鄭燮交誼甚笃,善畫松、竹、梅、蘭,晚年專門畫梅自喻。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無曲筆要人看。畫家不解随時俗,毫氣橫行列筆端。”他的作品有《遊魚圖》、《潇湘風竹圖》等。
高翔(1688—1753),字鳳翰,号西唐,揚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濤,善畫山水、花鳥,喜畫疏枝梅花,作品有《彈指閣圖》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甯人。幼時家貧旦拿,居揚州賣畫爲生,安貧樂道,精研藝術,擅擾察畫梅。他與金農、高翔、羅聘被時人稱四大畫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圖》等。
羅聘(1733—1799),字循夫,号兩峰,祖籍安徽歙縣,遷居揚州。他是金農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輩最小,但見識很高,落筆不凡。他終生不仕,以賣畫爲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圖》、《醉鍾馗圖》等。
鄭燮(1693—1765),字克柔,号闆橋,江蘇興化人。他爲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因開倉赈濟災民,得罪上司,憤然辭官,居揚州賣畫爲生。他思想特别活躍,頗有創見,詩出畫造詣俱高,擅畫竹、蘭、石。他還創造了一種集真、草、隸、篆于一體的六分半書體。人稱“亂石鋪街”體。他是一個有很強人民性的畫家,在濰縣任縣令時,給巡撫畫了一幅竹子,題句曰:“齋衙卧聽潇潇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揚州八怪分别指哪八位?
揚州八怪 包括: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鱓、汪士慎八位畫家。
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爲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
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爲國内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他們作爲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于世界。
揚州八怪 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别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
乾隆八年,弘曆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钤了“乾隆禦覽之寶”朱文橢圓玺。乾隆十三年,弘曆東巡時,封鄭燮爲“書畫史”。
羅聘嘗三遊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觌面可知。” 揚州八怪 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爲後世畫家所傳承。
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雲、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
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雲:“闆橋先生爲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
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緻,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爲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并不是指八隻怪物,而是八名清代書畫家的合稱。
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粵音英)、高翔、金農、李鱓(粵音鳝)和汪士慎等八名書畫家,風格獨特,大膽創新,不受成法所拘束,所以被人以「怪」來稱呼。八怪從康熙末年崛起,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影響深遠。
揚州八怪: 鄭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闆橋、理庵,江蘇興化人,最擅長繪畫墨竹。 羅聘(1733年-1799年)字遯(粵音頓)夫,号兩峰,安徽歙(粵音攝)縣人。
黃慎(1687年-1768年)字恭壽、恭懋(粵音貿),号瘿瓢(粵音影嫖)子,别号東海布衣,福建甯化人,以畫人物見長。 李方膺(196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園,江蘇通州人。
高翔(1688年-1753年)字風岡,号犀堂、西塘,别号山林外臣,揚州人。 金農(1687年-1764年)字壽門,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浙江仁和人。
李鱓(1682-?)字宗揚,号複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蘇興化人。 汪士慎(?-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縣人以畫梅花、水仙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