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藝術名詞)詳細資料大全

洛可可 風格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爲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缛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并而來。 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洛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洛可可風格
  • 外文名 :rococo
  • 起源國 :法國
  • 特點 :華麗,纖巧,精緻
  • 興起時間 :18世紀

簡介,曆史發展,室内設計,油畫,音樂,文學,參見,

簡介

洛可可 風格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爲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缛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并而來。 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洛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

曆史發展

洛可可最先出現于裝飾藝術和室内設計中。路易十五登基,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了變化。在老國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設計逐漸被有着更多曲線和自然形象的較輕的元素取代。這些元素在尼古拉斯Pineau的建築設計上有明顯的表現。在攝謹汪政時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還是個孩子,政權由其叔攝政),宮廷生活不再局限于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随之而轉變,最初在皇宮,然後是整個法國上層社會。纖細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爲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過度統治而來。 相較于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除此之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啓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高度發展,并受到中國風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和家具蔓延到油畫和雕塑,表現在讓-安東尼·華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風格複雜的形像和精細的圖騰。不過在這一點上,它已經開始與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東方風格和不對稱組合。 這種藝術形式在法國迅速蔓延至德國和西班牙等地區,并與當地的風格融合。18世紀,英國一直視洛可可風格爲“法國品味”,較少用于建築上,主要表現在銀器、陶瓷等。當時義大利移民的藝術家像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嘗試将洛可可風格帶入英國。而在愛爾蘭工作的瑞士人拉法蘭契尼慧含兄弟也作出同樣的嘗試。随着拿破侖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侖從法國剔除出去。 但到約1830年代,洛可可風潮正逐漸退去時,英國人才開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風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錯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錢,購買經過過分漲價的二手洛可可風格物品,其實當時這些物品在法國幾乎無法出售。

室内設計

在德國,斯都格的孤獨城堡和奧拉甯堡的中國宮、維斯的巴伐利亞教堂和波茨坦的無憂宮都是歐洲洛前晌笑可可風格建築的例子。 在歐陸,洛可可風格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洛可可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内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築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框緣的建築的部分中如畫的、細緻的、形狀獨特地表現于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中(如Wessobrunner School)的裝潢)。牆、天花、家具、金屬和瓷器制的擺設展現一種統一風格的和諧。相比起巴洛克品味帶着豐富強烈的原色和暗沉色調,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淺色和粉色調。 原本有一些反建築的意識在一七二零年代迅速地全部轉變,并造就了洛可可風格在歐洲室内設計和裝飾美學上大綻光芒的時代。其中最多姿多彩的德國洛可可就發源于天主教德國。 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築是指純粹室内風格。因爲當時的富人貴族從凡爾賽搬回巴黎時,巴黎已經是一個已發展的城市。所以他們大都直接以新風格裝潢原有的建築,而較少重新興建新的大型建築物。

油畫

洛可可風格亦從建築設計中的純粹裝飾藝術伸延至繪畫上。洛可可畫家選用清淡鮮明的顔色和精緻的曲線構圖,喜歡用基路伯小天使和愛情神話中等來點綴畫中氛圍,令畫面變得優美而神秘。 洛可可風格細緻地表現在人像畫中;畫中人不再是神、聖人或騎士,而是宮廷的朝臣、貴族等,顔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一些畫像亦顯示當時美學開始離開宗教、國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現人物的端莊神聖,開始表現得有點不純潔和不道德。而洛可可的風景畫則是田園詩式的,多數描寫貴族的男男女女在悠閑地遊山玩水。 第一個主要代表畫家是華托(1684–1721),華托的《發舟西地島》畫面迷離,人物雍容華貴;華托和其後的洛可可畫家不同的是,他的畫除了純粹的裝飾外,往往滲出一種憂郁氣息。 其後的洛可可畫家包括布歇(1703-1770)、法戈納(1732-1806)等,他們都深受華托的影響。

音樂

洛可可風格在音樂上是非常特别而短暫的。約在1720-1775年,洛可可風格與其他的音樂風格同時流行。它發展于十八世紀前半期的法國,音樂特色是輕快、刻意、裝飾華麗——與巴洛克時期那誇張和龐大的性質成對比。這種風格先出現在法國的鍵盤音樂中,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如庫普蘭(Couperin)、拉莫(Rameau)、泰勒曼(Telemann)、多美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以及古典樂派前期如約翰·斯塔米茨(JohannStamitz)和利奧波德·莫紮特(Leopold Mozart)等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後來,這種風格傳到德國,并孕育了西方古典樂時期。

文學

洛可可文學以輕松的文體大量出現,并着力于表現人的情感,尤其是愛情的魅力。經常将現實世界擴大或縮小後加以描寫,或者以鏡中像的方式折射現實。比如伏爾泰的《小大人》、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這個時期的作家還酷愛寫遊記式作品,讓主人公在遊曆中學習人生、了解世界。洛可可文學産生了強烈 *** 人們感官和心智的效果,刻意描寫與現實相悖的事物,以反諷手法引入革新觀念,打破現存秩序和規範,追求自然、理性、平衡的新世界。

參見

  • 巴洛克
  • 文藝複興

印象派畫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來自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

洛可可風格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爲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缛節藝術而興起的。因于路易十五統治時期風行,亦稱“路易十五式“。主要表現在建築和繪畫上。代表建築爲法國巴黎蘇比斯府第,代表畫家爲布歇,、弗拉戈納爾等。 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 合并而來。Rocaille 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裝飾物,而Barocco 即巴洛克(Baroque)。洛胡帝可可後來被新古典主義取代360問答。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條巴由女影他們不滿足于刻闆片面布的追求光色,強調作滑片立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于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後印象派從此誕生。

其他不知道

洛可可藝術起源時間

15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