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的賞析
郭沫若(1892-1978),中國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是《屈原》。此劇以無比豪邁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贊頌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讴歌了反抗壓迫、反抗侵略的鬥志,鞭撻了苟合與媾和的投降主義,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賣國主義。它雖然是曆史劇,但矛頭直指現實;反映了整個中國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但它又高度濃縮,戲劇沖突極爲強烈,場面極爲緊張。其中屈原的一段獨白《雷電頌》就像是真的電閃雷鳴,絕對能把觀衆從座位上震起來:“風!你咆哮吧!你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據說,1942年春,此劇在重慶演出時,正好是一個暴風雨即将到來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誦應和着劇場外的雷鳴,一下子使整個山城轟動震驚,人們在此後的好幾天裏,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裏,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從而投入戰鬥。《雷電頌》,還有像《鳳凰涅盤》之類的詩篇,至今還是許多朗誦會的保留節目,都會引起相當轟動。
一九四二年一月,郭沫若以十天時間完成了他的傑作配敬《屈原》。《屈原》取材于戰國時代詩人屈原的事迹,但劇本未拘泥于實事,而是把屈原與楚懷王爲首的統治集團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内,以南後對屈原的引誘不成,陰謀陷害爲主線,以屈原的弟子宋玉變節攀附權貴,而侍女婵娟卻盯禦代屈原誤飲毒酒而死爲陪襯,生動地表現出偉大詩人憂國憂民、不畏強暴培則慎、磊落堅貞、大義凜然的崇高質量。屈原在暴風雨中的悲憤呼号「雷電頌」,作爲「道義美的化身」和「詩的魂」的婵娟之死,控訴了舊中國的黑暗,道出了廣大人民的心聲,引起當時觀衆的強烈共鳴,這是中國話劇史上的光輝一頁。一九四二年四月,中華劇藝杜在重慶國泰大劇院演出此劇,由陳鯉庭導演,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張瑞芳飾婵娟,顧而己、孫堅白,施超等人演出,引起轟動。其後,《屈原》曾多次演出。并遠赴日本,蘇聯上演,一九七九年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時,演出五百餘場。一九八0年十一月,河原崎長十郎率演出團來華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國觀衆的歡迎。
分析《屈原》中愛國詩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曆史劇《屈原》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熱愛祖國人民、堅貞不屈、勇于和種種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作鬥争及詩人的氣質。屈原的政治主張是面對強秦的侵略,聯齊以抗秦。爲此,遭到了南後的迫害,南後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使他罷官。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屈原不是爲個人榮辱,而是爲國家的前途憂慮。他憤怒痛斥張儀。屈原的鬥争使南後老羞成怒,進行更的迫害,把屈原關在廟中,并陰謀毒死他。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想火山岩漿。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電頌”,“雷電頌”是對黑暗勢力的憤怒詛咒,是對毀滅黑暗勢力的光明與力的歌頌。表現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鬥争精神和詩人的氣質。結尾屈原随衛士到漢北人民中間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願望。
簡述《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和詩情
作者大膽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曆史創作原則,如劇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濃縮在一天裏展開,創造了婵娟形象,以“淫亂宮廷”向屈原問罪等等,都參合着作家的大膽的藝術想象,藝術真實與曆史真實的統一。
根據曆史可能性的原則舍棄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節而突出其精神,從而将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潛到漢北以圖再起。噴發式的感情表達方式和大開大阖的戲劇沖突的結合,如《雷電頌》。
簡述《屈原》的現實戰鬥意義:
《屈原》作爲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曆史劇,其主題則是富有戰鬥性的。因此抗戰時期的現實,和屈原時代的曆史有着驚人相似之處。這表現在:劇作中屈原堅持齊楚聯盟團結抗秦,反對強秦妥協的精神,具有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現實意義。屈原的詛咒黑暗、呼喚光明的“雷電頌”,更是喊出了國統區人民的心聲,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和效果。
爲端午節朗誦詩歌配樂,朗誦詩歌如下
端午節朗誦詩歌:
端午
那是從撕裂的肺腑裏傳出的哀傷;那是詩魂最後給世人悲壯的吟唱。
在汩羅江邊輕身一躍;卻将離騷留給後人長考。
路漫漫乞上下而求索;舞一曲壯歌長劍。
讓楚國百舸争流;用艾草香熏過的角黍。
伴随着九歌裏旋轉的韶舞;汩羅江啊,你是否仍然在沉思。
奔流不息的綠水;和岸邊的萎萎芳草。
穿過時空隧道寄來了汩水上美麗的思情。
包裹着岸邊屹立的那顆頭顱中的粒粒心事。
那是詩人瑰麗珍奇的瓊佩;雄黃已經發散開渾厚的酒香。
菖蒲把屈原的美德頌揚一曲;豪壯構孔矛又熱宣來候的悲天憫人的音律。
在中華大地上數千年蕩氣回腸;縱是千帆追逐也難以彌補的細節。
就讓震耳發聩的鼓聲催去陽終濃保穿蘭動龍舟;讓屈子的情感穿越時空。
像是初升的太陽光芒萬丈;将我們可愛的中華民族照亮。
擴展資料: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陽。
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别稱,如:午日節、重360問答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移管歡遊春械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藥施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