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女作家中谁受英国浪漫主义曼殊菲尔影响最大?
五四女作家中凌叔华受英国浪漫主义曼殊菲尔影响最大。凌叔华,原名,凌瑞棠,女,1900年3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毕业于燕京大学。
1924年,开始以白话执笔为文。1月13日,在《晨报》副刊上,以瑞唐为笔名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1925年1月10日,奠定她在文坛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后》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代表作品有《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等。
凌叔华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徐志摩曾盛赞凌叔华是“中国的曼殊菲尔”。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在七八岁时,还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1888年-1923年),短篇小说家,文化女性主义者,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她的创作指向女性的生存处境,她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权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
五四文学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文学社团和代表人物
五四新文学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五四新文学时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式的“启蒙主义文学”的开端,判断五四新文学时期有没有浪漫主义文学,其实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五四期间,大量西方浪漫尘烂主义文学涌入中国文坛派信漏,而恰恰那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作家大多秉承着启蒙主义文学的路线走,也就是现实主义之路,鲁迅,巴金以及茅盾等等文学先辈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一些,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等等 则偏向于浪漫主义。那个时候,文学研究会的实质倡导者和主持者,沈雁冰为了倡导现实主义文学,而创办《小说月报》,但自由来稿中描写恋爱关系的居然占到了百分之九十八,可以说,爱情是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的母题。后坦肆来,《小说月报》慢慢的形成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代表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