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象表现主义绘画画家

中国油画具象风格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一、具象油画的语言风格  “表现”情怀具象的写实很看重客观的真实性,但并不局限于把这种真实性完全的呈现出来。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却又是对生活的夸张和提升。所谓的表现主义风格,便是抓住具象中最有特质的一点或者两点,按照艺术家的理解进行夸张和变形,而同时又有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并不是完全的加以抽象。这种表现形式充分的将写意和写实进行了结合,同时给具象油画更大的创作和想象空间。提到表现主义,不能不说的就是当代新现实主义画家忻东旺。有人说忻东旺的作品说是新写实主义,也有人说成是新现实主义,本人姑且不说其是什么主义下的画家。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是以写实技法为表现形式进行创作的。并且带有一定的表现技巧。有人曾这样认识忻东旺:“说其可喜之处是巧妙的找到了一个支点——写实和表现的支点”。他用其独特笔触和色彩把中国“大事件”下的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人物“鲜活”的表现在画布上。  二、中国具象油画的地域特色  (一)北京画派——写实的新生派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文化经济的中心,当然也是绘画艺术的中心。在这里有着中国最顶级的美术院校和研究机构。90年代初期,主要中国油画还是为油画民族化和油画技法注重的时期,当大家都在为如何表达当代艺术思想的大思考大讨论时,以刘小东为代表的“新生代”画家的出现很快调整了当时的艺术结构,并迅速的取而代之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每一个新的艺术思潮的出现都会与当下的艺术结构发生分歧,甚至是思潮的大碰撞,新生代的出现也是这样。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70、80后青年画家纷纷登上艺术前台,为艺术创作的方向开辟了新的趋势。他们理性的对待当时迷茫中的当代艺术,运用自己的个性,改革创作方式,为新具象油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他们有着同样的个人情感——感受现实,表现现实,选取身边最现实的人物和情景表现自己的现实情怀。他们用轻松,调侃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绪,把一切看的很放松,不再被“传统”束缚。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以刘小东为主,同时一些“玩世现实主义”的画家也很有代表性,如方力均等。  (二)东北地区——以“鲁美”为代表东北地区画家群以鲁美为主,早期比起其他的一些流派,东北画家群思想还是比较低调和保守的,最起码没有那么“愤青”,一直在潜心专研自己的绘画语言发展动向。直到1989年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上,“鲁美人”才开始崭露头角,正式登上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历史舞台。东北具象油画整体上可以归纳为质朴遒劲的整体概况,性情豪放、气质鲜明,笔法凝重,作品浑厚有力,形式感极强,以周卫、韦尔申、刘仁杰、宫立龙等为主要代表人物。  (三)浙江画派和岭南画派——现代语言和都市文化浙江画派主要包括以杭州为中心的一批中青年画家,而岭南画派主要以广州画家群为代表,二者的创作风格和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艺术创作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后,南方城市的飞速发展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许多前沿思想。这两个地区的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古典主义的表达手法,更多的关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绘画理念和艺术视角,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新具象油画的语言。  三、中国具象油画的新走向  90后的艺术创作提到中国具象油画的发展方向,就不得不关注这一年轻的群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已经不再有物质的缺乏,西方文化的涌入,科技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对自我、个性的看重和追求,他们身上这些新的特质为具象油画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从近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尽管90后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和缺陷,但他们的绘画创作往往会表现出大胆的思维和独特的创新,这些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模式,情感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下列元素和情境:  (一)孤单和压力90后的成长环境是喧闹而孤单的,外面世界的色彩纷呈与人与人之前日渐疏远的距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位哲人曾说过:“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孤单的。”这样的心境,加上成人后初尝社会的酸甜苦辣,给这些新生的画家带来了极大的情感冲击。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往往会表露出生活赋予的压力、焦虑和挑战。  (二)追求独特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生活又有着很高的期望和憧憬,这对他们选用的绘画语言和形象有着极大的影响。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描绘出物体的表象,也不愿完全模仿他人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事物或理念最大限度的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其中的一些作品尽管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还不够成熟,但这种追求创新、敢于表现的青涩却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热爱美,从作品中寻找慰藉自由而时尚的90后天生就有着一种追求美的能力。他们往往外表冷酷,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对于生活中的美,却有着一股无法阻挡的热情。而这样的热情,他们是非常渴望与他人分享的。而画笔,就成了不善交际的90后画家们倾诉内心的工具。对未来的憧憬,对fashion的迷恋,对爱情的渴望,甚至是无边无际的幻想,成为了他们心中美的映像。这些关于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想象中交杂的元素,一旦构成了刺激,便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创作灵感。从他们的绘画创作中,我们能依稀看到他们的美,可能就简单的来自童年记忆中的一朵花,书中的一段描述,影片中的一个插曲,甚至是雨中那一个模糊的背影……在他们的创作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如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创作过于追求外观的色彩和表现,缺乏内涵。而且在张扬个性的同时,细节的表现不足,使得作品显得浮躁。笔者在教学中也一再强调,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既要有扎实的画工,也要注重心内的充实。手机和网络带来的,只能是浅尝则止的片面的信息;而对名画、名著的研读,才能真正的提升我们的意境。这些新生代的画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其本质就是如何将经典的传统和现代的创新巧妙结,将自己的想法和具象的描绘完美融合。五、总结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具象油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势态。一方面,新的元素、思想不断冲击着艺术家的创作,为具象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素材和空间。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快餐文化带来的弊端也对新生代画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些人开始过于追求表现,追求独特,而忽视了对古典技巧和传统画法的研究,作品呈现出单一、空洞的状态。  四、小结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但大浪淘沙,浮躁和空泛会被洗去,最终沉淀下来的一定是能够感染人们内心的,真正富有内涵的经典,而这也正是我们具象油画的创作者们所追寻的。我相信在当代中国这个广阔的大空间里,艺术家们的视野会更宽广,理念会更先进,汲取的文化素养会更充分,中国具象油画的前进之路必然会更加宽广!



比较中西艺术的绘画不同特色包括画家时代代表作及艺术特色

中西绘画创作的观念和思维特征的区别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换迫渐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360问答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安距才鲁。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烈格宗办开犯德王列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呀新农沉汉措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住支推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庆钟积抗防、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皮士水攻自乡线罗,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简单的说: 西方绘画中注重焦点透视,突出主体,引人注目,比如描绘《耶稣受难》。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简单的例子:十称晶语还父全起难西方人家里的小孩享有和大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权,中国的小孩就是“小P孩啥也不懂”。 中国则注重整体,博大,在古近代绘画中很多使用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京方刑宣聚当然近现代中国绘画吸取了很多西方绘画的精髓,西方也同样,现在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任尔而选择使用了。 详细点就需要到百度网页上查资料了,如: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焦点、散点透视是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同理解。焦点透视坏伟按煤州祖,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集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十东述即林老危苦例。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倍张考卷倒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轴烟内。 而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席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早在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通过环境式的景物衔接起来,让空间连续和时间流动结合起来。 中国早期的山水画理论家宗柄就说过,画山水“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其后荆浩提出画山水要“搜妙创真”,都表现出用机散点透视表现出自然美。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中国绘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西方绘画则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如中国东晋时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拉斯梅尼娜斯》(即《宫廷女官们》)两幅都是人物画,而《洛神赋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子,使静止的画面,随生活与情势而流动,富有时间感。《拉斯梅尼娜斯》则在单一的视点和静止的画面中,在纵向上塑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在构图上中国画利用散点透视表现物象内在联系上脉通气贯;在位置经营上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起伏而又连贯的情感节。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在西方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 其余的可以再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形体:西方绘画是用点,线,面等;也用形体和明暗,色彩结合的方式刻画,(比如油画) 而中国绘画的形体,是讲求以线造型,(如工笔)写意画也讲求以线造型,但更强调笔墨感. 明暗:西方绘画强调光影感,但中国绘画几乎不表现光,只表现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 色彩:西方绘画注重固有色与环境色结合的方式,(可参照水粉作品看看).中国绘画工笔作品抛弃对光源和环境的影响,只表现对物体本身的色彩.写意作品则追求”色不盖墨,墨不盖色”的法则. 空间:西方绘画对空间的刻画是用焦点透视,成角透视,空气透视等等.中国绘画则用散点构图和意象空间.散点构图是没有定点,而是可以多视点观看.(如千里江山图),意象空间就是留白的方式(如齐白石的虾,就从不画水) 材质和肌理:西方绘画则用笔触来表达作品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中国绘画则利用毛笔皴擦点染功能和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来表现.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体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特性的丰富内涵。几千年来,中国画瑰丽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可以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希望可以帮到你~~~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