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解釋如下:德國表現主義是在一股反傳統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創作方法上它摒棄了在歐洲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模仿論或反映論,推崇極具個人色彩的表現論的美學。藝術家們在繪畫創作中不再隻是客觀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據自己内心内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意象與幻想進行創作。與此同時,這一傾向與尼采的悲劇美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形成交彙,産生了一種奇詭新穎的審美形态與藝術特征。表現主義電影流派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于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準确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這個學派時間雖然不長,卻廣泛地影響到電影、戲劇、音樂、美術等諸多藝術領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豐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都曾喜愛并嘗試過表現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電影學派,它再一次把人們對真實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進而通過個人去發現社會的現實。
法國印象派
電影是一種藝術媒介,電影自身具 有豐富的藝術潛力,這是第一次世界大 戰後,爲法國先鋒藝術家所發現的。電 影史上稱他們爲“法國印象派”。他們兼 收并蓄,吸取了美國的格裏菲斯、卓别 林、托馬斯•英斯(1882—1924年)等 人的藝術經驗,肯定了瑞典古典電影學 派以及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成就,又研 究并借鑒了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論和實 踐,在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一個國際 性的先鋒電影運動。巴黎則成爲國際電 影藝術的一個實驗中心。到30年代初, 法國印象派經過多方探索,逐漸演變爲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