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高传摘抄及赏析?
1.含辛茹苦,无怨无悔,这是唯- -的可行之道,这是一门门]伟大的科学,必须学会的一课,人生难题的解决方法。2.你苦头吃的越多,就越应该感恩,那就是造就第一流画家的材料。一只空胃比一只满胃好,一颗破碎的心比幸福要好。3.艺术家是靠苦痛成长的,如果你挨饿,灰心,不幸,那就应该感激不尽。4.如果饥饿和苦痛能致-一个人于死地,那么这个人是不值得去救援的。唯有那些在他们把要讲的话讲完之前,不管.上帝还是魔鬼都不能弄死他的艺术家,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艺术家。“爱情是人生的盐,借助它,人们才体味出人世间的情趣。”这是《渴望生活·梵高传》中的一句话,我想也是人生的本质。如果说,绘画是梵高伏脉千里的明线,那么爱情,则是他一生明明灭灭的暗线。故事从梵高的初恋讲起。那时,他才21岁,在伦敦的古比尔美术公司上班,担任销售职员。他勤快,努力,是公司最优秀的职员。这种动力来自心中爱恋。梵高爱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乌苏拉。乌苏拉让他变得随和,并且看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他想着,如果余生每一天,醒来都能看到乌苏拉,与她相对而坐,共进早餐,那他就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当梵高向乌苏拉表白真挚爱慕,迎来的,却是无情拒绝与嘲讽。爱而不得,使他感到痛苦。而痛苦,让他对外界种种变得敏感,对哗众取宠的东西直言不讳。爱情失败,虽是打击,也是契机,可以让人审视面前的路该如何走下去。有时候,并非一下子就能认清那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被情丝缠绕,为了继续接近心爱的姑娘,梵高当过短时间的教师。为了在精神上与乌苏拉保持联系,他把痛苦视为伙伴。为了纠正自身缺点,梵高决定侍奉上帝,于是又去当福音传教士。各种错误尝试,直到乌苏拉结婚他才终止,然后离开伦敦,去往博里纳日。在亲友协助下,梵高学习拉丁文与希腊文,准备之后去当一名乡村牧师。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又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发生质疑。对未来感到迷茫无措,是每个人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梵高也不例外。他为择业犹豫不决,左右摇摆。最终,梵高想起一位牧师对他说过的语重心长:“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好的。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为了这个“一生成就的证明”,梵高去到福音传道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去往一个贫困而悲惨的矿工村,希望给那里的村民带去心灵的慰藉。在那里,梵高把自己的食物送给饥寒之中的人们;不顾个人安危地照顾病人;为不幸者祈祷……他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只为给贫苦村民带去温暖。这让他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最有价值的工作,寻得了人生意义。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目睹一户矿工家里难以想象的凄惨状况,他不得不怀疑,自己从事的传教士工作对这些深陷苦难中的人们到底带去什么实际效用,也不得不怀疑,宗教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帮助。梵高一度致力于实际工作,用自己的薪水买来食物分给他人,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但是,现实的挫败最终让他获得清醒认识:世上没有上帝,指望上帝,不过是一种托辞。至此,已经26岁的梵高面临的人生境遇是这样的:“没有工作,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力量,没有思想,没有热情,没有愿望,没有抱负,没有理想,而最糟糕的是失去了赖以维系生命的支点。”爱情失败,信仰塌陷,久未来信的弟弟似乎也离他而去。梵高变得一蹶不振,怀疑人生。幸而,还有书相伴。借助书籍,梵高重新思索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寻找能够借以活下去的人生目标。有一天,梵高漫不经心地拿出纸和笔,画下一位走路的矿工。对方身上有吸引他的某种特质,却又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在这种一时难以表述的某种东西的吸引下,梵高回到住所,反复描绘着人物。因为过于专注,竟然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之前的痛苦。就在那一刻,“他突然醒悟到自己是在怀念那艺术的世界里。”艺术,能够让人忘记周遭,沉浸于唯美世界。就像画家林风眠一句话:“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逃离痛苦、追求美好,属于人的本能。一旦重新发现艺术世界带来的安宁与美妙感觉,梵高便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他开始将时间进行素描和临摹,还去到矿工家里,现场勾画其人们的生存状态。画画这件事,让梵高忘记了之前的不幸,还消除了内心积存的痛苦。那个时候,他依然没有通过工作获得经济独立,依靠家人接济,这本应是件让人羞愧的事,但他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心思只在画画上。这种心无旁骛,大概是艺术家的特质,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画画,可以放弃一切,义无反顾。在梵高最紧要的人生转折期,也是在他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刻,最亲爱的兄弟提奥出现了。对提奥来说,梵高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只有与哥哥心灵相依,才觉得人生具有意义。从童年到长大,他一直毫无保留地信任哥哥,愿意无条件支持哥哥的梦想。当梵高提出绘画梦想时,提奥没有任何质疑地表示,让哥哥按照自己意愿去实行,他会提供经费,等到哥哥有能力时再偿还。提奥言出必行,将这一点执行了一辈子,一直到兄弟俩去世。梵高的艺术生涯前后有十年,提奥支持了十年。对于梵高而言,没有弟弟提奥,他就不可能取得之后的辉煌成就,世人也无缘欣赏到那些璀璨之作。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来来去去,兜兜转转,尝试过多种职业,走过很多弯路,都困于蒙昧之中。直到此刻,梵高才算找寻到生活意义——成为一个艺术家。一旦找寻到人生意义,不管前路茫茫,几多坎坷,他都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鸢尾花的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很美的作品,梵高似乎也如同喜欢向日葵一样喜欢画这种植物,画面中灿烂的蓝紫色鸢尾花十分突出,它的花形恰似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作者巧妙地将它那郁郁葱葱的粉绿色叶子作了低调的处理与远处的花草一同衬托出了鸢尾花的生动与灵性;再有地上红赤泥土的陪衬打破了画面冷色的调子,使得色彩对比强烈且和谐,并富有律动,色调也极其明亮,这正好体现出他“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的口号,整幅画面富有活力,洋溢着清新的气息。 鸢尾花本是一种很平凡的植物,但梵高赋予它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这是一生浸在痛苦与无奈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画的鸢尾花是那么的可爱,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比真正的花还美,还真实。 鸢尾花的活动区域被放在自右上向下渐倾斜的大片领域内。花朵没有一个整齐的生长方向,每朵花有着自己姿态——却都是一种近似于挣扎的姿态,看起来像是想挣脱某种无形的束缚。这些向四面八方挣动的花朵,在并不明丽的青绿色花叶衬托下,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 《鸢尾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位于画面左侧,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不是被众星拱月地包围在其中,而是选择了像个局外人一样,孤单地悄然独开。它离盛开的画面中重要表现的那片蓝紫色鸢尾花,和后面作映衬的万寿菊都有一段距离——孤寂又带有那么一点刻意的避世,这是明显的高更式构图风格,格外醒目。有的赏评上这样写:“这样耀目的白色花朵,在其它颜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和俏皮,更为整幅画增添了一丝生机。” 《鸢尾花》,画面上的花依稀是模样怪异状,但细细品味中,鼻间处飘过那浓烈的气味,淡淡地、阵阵地、传说中的“味”,好似刻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继而翩跹飞舞着。宛如人们心灵,不语的期盼和那蓝紫色的浅浅的回忆。也极像人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飞扬与燃烧在火红的岁月,尽管也要殆尽。但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你注视瞬间的鲜活中像火山样喷薄。是炫耀与欢乐,是宣泄与任性,那样的记忆,那样的刻骨铭心。也许人们在历史的回放片段中,在生物进化链上,似乎早已遗忘了过去那寂寞的衣角、阴郁的阁楼、深邃的世界。而只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孤独与死亡。只凭这一纸画作的定格,抛弃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与愧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在梵高那些要么笔法升腾,要么布局简洁的花卉作品中显得格外突出,纵然知名度不是最高,画面整体感却相当出众的《鸢尾花》,有着幽闭的构图,厚重的色彩,灵活饱满的笔触,和细致敏感的绘画视角。丰硕的蓝紫色花瓣,大面积绿色的尖头长叶向上欲冲,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加上在一旁做衬托的与之一同繁茂生长的万寿菊,还有花丛下砖红色的土壤——形态各异又浑然一体。 细心的人,在观赏梵高的作品时会注意到那种“前缩法”构图方式,就是将主要描绘对象突出但控制在一定区域,进而在背景上大抽象绘画章,使画面看起来更具纵深感和空间感。并且,圣雷米时期是梵高在着色上的要求最绝对的时期。所谓绝对是指绝对的鲜艳和明快,如要表现红色,那绝对是色感最强烈的红色,要表现绿色,那就是最青翠和浓郁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