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技艺
元宵节期间,平和县崎岭乡的铁技艺以其科技与民间文艺形式的完美结合,地方色彩独特,观赏性强而受世人瞩目,其精彩之处也让广大群众一饱眼福。
铁携知技艺的“艺”是一种以钢筋为主要构造材料,装有活动机关,由活人表演的游艺车。相传于康熙年间友悔崎岭乡一位林氏铁匠首创,至咸丰九年(1859年)已设计表演形式8套,现在发展到12套。铁技艺既是技巧运动,又富有艺术魅力,形象优美,风格独特,200多年来一直流传下来,主要流行在平和崎岭,也经常应邀参加县城小溪、九峰等地,以及外县的民间文艺汇演。
据老人介绍,铁技艺表演比一般龙艺较为复杂,除了必备的木头架子、钢筋铁丝辩告消、各色饰品,还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4―6岁的儿童演员。铁技艺工匠运用杠杆、滑轮、齿轮等机械原理,使表演者座位能够升降、旋转、翻动,极尽赏心悦目之能事,在古代被称为“奇器”。
铁技艺较有特色的节目有“观音挑火”、“猴子弄盘”、“尼姑下山”等。然而就是这样富有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在上世纪文革年代也遭到认为破坏,后于1987年凭借老艺人的记忆重新组建。如今,重新组建起来的铁技艺表演形式在林群山、林振镇、林木进等热心老人手中得到进一步改进,由大量人力肩扛出游改为车载出游,成为闽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之一,身受广大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