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考研必讀作品
一、先秦
二、必背篇目
《詩 經》
祭祀詩:主要見于《周頌》
民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戰争徭役:《采薇》《無衣》
宴飨:《小雅·初者高表六偉固加開藥寬鹿鳴》
農事詩:《七月》
怨刺詩:《十月之交》《碩鼠》《伐檀》
婚戀詩:求偶相思《關雎》
歡聚幽會《靜女》
愛情受阻《柏舟》
婚嫁喜慶之詩《桃夭》
生360問答死離别《葛生》
棄婦詩《氓》《谷風》
其他:《卷耳》《芣苢》《載馳》《伯兮》《黍離》《君子于役》《蒹葭》《月出》《東山》
諸子散文
《左傳》倍水展縮千岩變專差死:《曹刿論戰》《官之葉奇谏假道》《晉楚城濮之戰》《燭之武退秦師》《秦晉崤之戰》《鄭敗宋師獲華元》《晉公子重耳之亡》
《戰國策》:《蘇秦始将連橫》《鄒忌諷齊王包批市全納谏》《馮谖客孟嘗君》《趙威後問齊使》《莊辛說楚襄王省之》《魯仲連義不帝秦》《唐且爲安陵君劫秦》
《孟子》:《齊桓紀失式晉文之事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章》《魚我所欲也章》《民爲貴章》
《莊子》:《逍遙遊》《養生主》《胠箧》
味藥哥此點官聯《荀子》:《賦篇》(節選)《成相》(節選)
楚 辭
屈原:
《離騷》(節選)
《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九歌·國殇》
《九章·涉江》《九章·哀郢》
宋玉:《九辯》
三、重點提要
一、《詩經》
(一)複習要求
1.各大院校考研古代文學科目必考重點,以上光威廣配錯篇目作必讀、選擇性背誦管矛另一感官正要求 :第一,各類題型舉使直例用;第二,部分篇目有可能單獨考察賞析,如《采薇》,這就不僅要求同學陳送情效富計偉蒸針仍們列舉一二詩句,對通篇确踐料大派的内容結構都要完全掌握方能應對。
2.《詩經》宜做專題倒整理,可參考:
專題研修 |《詩經》專題
(二)要點梳理
1開.《詩經》的結集與流傳
2.《詩經》内容主要可分居肉括結目爲以下幾類
祭祀詩、民族史詩、戰争徭役、宴飨、農事詩、怨刺詩、婚戀詩
需要對各類的代表篇目進行重點章句甚至全篇記誦。
3.《詩經》藝術成就:賦比興手法、句式和章法、風雅頌不同語言風格、音樂性
4.地位和影響:抒情詩傳統的開創、風雅與文學革新、比興的垂範
5.相關《身約劑感規端陳他朝詩經》的古代文論亦爲文學理論從息科目考察的重點,如“思無邪”“興觀群怨”等。
二、諸子散文
(一)複習要求
把握以上篇目主要内容,其中《晉楚城濮之戰》《秦晉崤之戰》這樣的經典篇目幾乎盡顯《左傳》叙事各大特色,應做到經典句段熟記供舉例,時間充足甚至可作全文背誦。
(二)重點梳理
1.把握先秦散文發展演變的曆程,各階段散文的特征。
曆史散文:(萌芽)甲骨蔔辭,銅器銘文——(發展)《尚書》《春秋》——(成熟)《左傳》《國語》《戰國策》
說理散文:(萌芽)《論語》《墨子》——(發展)《孟子》《莊子》——(成熟)《荀子》《韓非子》
2.曆史散文《左傳》《戰國策》
(1)《左傳》的叙事特色、記言特點
(2)《戰國策》的人物塑造、文辭之盛
(3)《戰國策》與《左傳》的比較:可從體例、人物塑造、語言風格進行比較
3.諸子散文重點考察發展階段的《孟子》《莊子》,應把握二者各自風格特色,能夠結合例子比較二者風格。(氣勢磅礴與浪漫奇絕)
三、楚辭
(一)複習要求
以上篇目爲必讀,尤其《離騷》,熟知全篇的内容結構,此外經典句段要能背誦。
(二)重點梳理
1.“楚辭”的雙重内涵(作爲詩體;作爲詩歌集)、文體特征。
2.屈原《離騷》可作專題整理:題解、思想内容、藝術特色、抒情主人公的塑造、比較詩騷的比興之異、屈原及《離騷》的地位與影響。
3.宋玉《九辯》開創悲秋的主題,可結合後世悲秋詩歌來看。
四、真題舉例
1.《詩經》《離騷》比興手法異同。(北京大學1998)
試論《詩經》六文。(北京大學2000)
2.《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使用何種手法抒寫戍卒歸鄉途中的感情?這樣寫有什麽好處?(武漢大學2006)
3.《左傳》的叙事特點和對後世的影響。(北京大學2010)
4.和《左傳》相比,《戰國策》在文學方面有什麽新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2004)
5. 簡述先秦諸子散文發展概況。(北師大1993)
6.孟子散文藝術特色。(社科院文學所2009)
7.莊子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複旦大學2010)
8.談談《莊子》、《韓非子》中寓言的差異。(北京大學2006)
9. 論述屈原在<</span>離騷>中表現出來的政治思想.愛國情感和高尚人格。(蘇州大學2007)
10.簡述宋玉《九辯》的文學史地位。(武漢大學2013)
五、兩漢
六、必備篇目
曆史散文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本紀》《廉頗蔺相如傳》《荊轲刺秦王》
漢賦
枚乘:《七發》
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
揚雄:《甘泉賦》
詩 歌
樂府詩:《婦病行》《孔雀東南飛》《薤露》《戰城南》
文人詩《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迢迢牽牛星》
七、重點提要
一、複習要求
(一)曆史散文與漢賦篇目爲必讀。
(二)詩歌篇目爲必背。
二、重點梳理
(一)曆史散文
1.司馬遷《史記》爲古代文學科目考研重點,應作專題整理。圍繞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展開《史記》的史家實錄性與文學性。
2.漢代曆史散文還有班固《漢書》,請掌握《漢書》與《史記》的比較,可從體例、人物、風格、筆法諸角度展開。
(二)漢賦
1.賦體文學的起源和發展。(高頻考點)
2、騷體賦、漢大賦、抒情小賦各自代表作品及特征。
(三)詩歌
1.掌握漢代詩歌流變曆程:四言式微—五言興盛—七言萌芽。
2.樂府:
(1)“樂府”的内涵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流變。
(2)漢樂府的思想藝術:苦與樂的深刻揭示、愛與恨的直率表露、生命哲理寓言詩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情節完整曲折;人物性格豐富;詳略得當;風格質樸。
3.對《古詩十九首》的掌握,圍繞劉勰《文心雕龍》對之評價“五言之冠冕”展開對其思想藝術成就的論述即可。
八、真題舉例
1.簡述漢賦的發展曆程。(清華大學2001)
2.《楚辭》與漢賦的聯系。(北京大學2000)
3.魯迅稱《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你對此作何理解?(北京師範大學2004)
4.《史記》與《漢書》的異同。(華東師範大學2013)
5.論述樂府詩的發展曆程。(蘭州大學2012)
6.簡述東漢抒情小賦的興起及其對文學發展的貢獻.(南開大學2006)
7.結合《古詩十九首》的有關内容試論其藝術成就。(中國人民大學2003)
《詩經·小雅·伐木》原文及賞析
《小雅·伐木》選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全詩六章,每章六句,爲古體四言詩,作者很可能是召伯虎。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詩經·小雅·伐木》原文及賞析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詩經·小雅·伐木》原文及賞析
【原文】
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嘤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甯适不來?微我弗顧!於粲灑埽,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甯适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注釋】
1、丁丁(争zhēng):刀斧砍樹的聲音。
2、嘤嘤(莺yīng):鳥鳴聲。
3、相:視。
4、矧(沈shěn):況。
5、終:既。以上二句是說人類友好和愛,神聽到之後也會給予人既和且激罩平之福。
6、許許:一作“浒浒”,一作“所所”,剝木皮聲。
7、酾(師shī):用筐漉(路lù)酒去掉酒糟。藇(序xù):甘美。
8、羜(苎zhù):五月小羊。
9、速:召。諸父:對同姓長輩的尊稱。
明碼鬧10、甯:猶“何”。這句是說諸父何往而不來呢?言其必來。
11、微:訓“無”,就是勿。顧:念。微我弗顧:就是勿弗顧我。
12、於: 發聲 詞,猶“爰”。粲:鮮明貌。埽:古讀如“叟”。
13、饋:進食品給人叫做“饋”。簋(鬼guǐ):古讀如“九”,盛食品的器具,圓筒形。八簋:言陳列食器之多。
14、牡:指羜之雄性的。
15、諸舅:對異姓長輩的尊稱。
16、咎:過。
17、阪:山坡。
18、衍:水溢叫做“衍”,這句言酒多。
19、踐:陳列貌。
20、兄弟:指同輩親友。無遠:言别疏遠我。也是希望對方應邀赴宴的意思。
21、失德:言失和而相仇怨。
22、餱(候hóu):幹糧。“幹餱”代表食品之粗薄的。愆(牽qiān):過失。以上二句言人與人反目失和,往往因飲食細故。
23、湑(許xǔ):澄濾。我:語尾助詞,猶漢樂府《烏生》篇“唶(借jiè)我”之“我”。以下三句仿此。
24、酤(沽gū):買酒。
25、坎坎:擊鼓聲,見《陳風宛丘》篇。
26、蹲蹲(存cún):舞貌。
27、暇:古讀如“戶”。
【鑒賞】
曆代學者一般認爲這是一首宴享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前人沒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勞動,而是由伐木興起,說到友情可貴。無論親朋故舊還是新的相識,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并且常來常往。
詩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筆墨寫宴飲。顯然是把宴飲當做建立和聯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選擇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種先迂回後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嘤嘤”的鳥鳴聲,令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裏,時間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爲。隻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裏回蕩。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于聲音特殊的内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 政治 的、借以寄托内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是詩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時也是厲王暴政下朝臣們心有餘悸、不敢談論政治而另尋寄托的普遍心态。現實畢竟是現實,随着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爲政治家的詩人終于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模鬧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叙親情,笃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後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爲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谙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寫人的活動,也就是“求友生”之具體表現。開頭用語與首章部分重疊,顯得整饬又有變化,讀來流轉而且 自然 。這裏仍然由物興起,但隻用“伐木許許”一句,其餘如對鳥鳴的描述一概略去。論者往往因爲“伐木”句與後面的“酾酒”句聯系緊密,就誤認爲它也是“賦”(直陳其事)。其實“伐木”雲雲,乃相應之詞,不止形式上疊合延綿,内容也相仿佛,隻是爲避免刻闆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變化的方式,有變化才有發展,内容爲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麗多姿。于是出現備辦筵席的熱鬧場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還有許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掃得幹幹淨淨,可以看出主人的誠心誠意,因爲宴請客人,不僅是出于 禮儀 ,更是爲了尋求友情。被邀請的客人都是長者,有同姓的(諸父),也有異姓的(諸舅)。詩人希望他們全都光臨。“甯适不來?微我顧弗!”“甯适不來?微我有咎!”這是他的擔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是真實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誠懇,對友情的追求堅定不移。
詩人還批評了不顧情誼、互相猜忌的不良現象:“既有肥羜”,“於粲灑埽,陳饋八簋”,邀請“諸父”、“諸舅”而“不來”,又于我“弗顧”。這樣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業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續和發展,依然寫設宴請客,不過用筆極簡,旨在“示異”,以免拖沓。“笾豆有踐,兄弟無遠!”這次邀請是同輩,但酒菜之豐盛,禮節之周到不減于前。聯系前面的有關描述,它明确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無論長幼和親疏(即詩中所謂“諸父”“諸舅”和“兄弟”)都應互相有愛。這種類似博愛的思想充斥整個詩篇,可以說是總的命意所在。但建議和發展友情的手段卻比較單調,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也未見合适,因爲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許飲食還是古人主要的交際方式,他們又多以誠待人,布設酒肉圈套,故而被詩人選作表達友情題旨的材料。另外還有反面教訓,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紛争往往由飲食細故引起,要創建和平局面,就得處理好飲食問題。
後半部分是尾聲,似乎由衆人合唱,表達了歡樂的情緒與和睦親善的願望。三方面的人(主人、來賓和受邀而未至者)團結一緻,氣氛和諧,令人鼓舞。
作者還爲失去的友情和親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飽經滄桑的筆調描繪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間以誠相待絕不“乾餱以愆”。親友之間相互理解(“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信任,和睦快樂地相處。人和者政必通,最後,作者又是以一個超越于現實之上的境界結束全詩:在咚咚的鼓聲伴奏下,人們載歌載舞、暢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這是作爲政治家的詩人中興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藝術展示。
該詩是燕樂 歌詞 ,因而它的博愛的題旨可廣泛傳播,有一定的影響。在藝術上它給人的突出印象有三個方面:一是靠頭的比興部分不僅構成比較鮮明的畫面,而且有生動的情節,它既是獨立的,又與主題部分聯系緊密,這樣,主體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讀者和聽衆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諸父”“諸舅”和“兄弟”指代,覆蓋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對表達詩歌的題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見作者選用詞語的匠心;三是結尾表現的場面色彩濃麗,節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寫筵席,沒有穿插“點題”筆墨,卻 成功 地渲染出團結友善的醉人氣氛。詩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聞見景象,因而頗具藝術魅力。
《詩經·小雅·伐木》講解
《毛詩序》雲:“《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曆代學者一般也都認爲這是一首宴享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則前人沒有深考,我們認爲:周厲王不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勸谏,終于導緻了國人暴動。同時也導緻王室内部人心離散、親友不睦,政治和社會狀況極度混亂和動蕩。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圖複興大業。而欲舉大事,必先順人心。《伐木》一詩,正是宣王初立之時王族輔政大臣爲安定人心、消除隔閡從而增進親友情誼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詳見趙逵夫《論西周末年傑出詩人召伯虎》,收《詩經 國際 學術讨論會 論文 集》)。
在抒情方式之選擇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種先迂回後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嘤嘤”的鳥鳴聲,令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裏,時間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爲。隻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裏回蕩。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于聲音特殊的内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是詩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時也是厲王暴政下朝臣們心有餘悸、不敢談論政治而另尋寄托的普遍心态。現實畢竟是現實,随着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爲政治家的詩人終于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叙親情,笃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後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爲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谙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詩人批評了不顧情誼、互相猜忌的不良現象:“既有肥羜”,“於粲灑埽,陳饋八簋”,邀請“諸父”、“諸舅”而 “不來”,又于我“弗顧”。顯然,這樣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業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爲失去的友情和親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飽經滄桑的筆調描繪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間以誠相待絕不“乾餱以愆”。親友之間相互理解(“有酒湑我,無酒酤我”)、信任,和睦快樂地相處。人和者政必通,最後,作者又是以一個超越于現實之上的境界結束全詩:在咚咚的鼓聲伴奏下,人們載歌載舞、暢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這分明是作爲政治家的詩人中興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藝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