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必读作品

一、先秦
二、必背篇目
《诗 经》
祭祀诗:主要见于《周颂》
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战争徭役:《采薇》《无衣》
宴飨:《小雅·初者高表六伟固加开药宽鹿鸣》
农事诗:《七月》
怨刺诗:《十月之交》《硕鼠》《伐檀》
婚恋诗:求偶相思《关雎》
欢聚幽会《静女》
爱情受阻《柏舟》
婚嫁喜庆之诗《桃夭》
生360问答死离别《葛生》
弃妇诗《氓》《谷风》
其他:《卷耳》《芣苢》《载驰》《伯兮》《黍离》《君子于役》《蒹葭》《月出》《东山》

诸子散文
《左传》倍水展缩千岩变专差死:《曹刿论战》《官之奇谏假道》《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郑败宋师获华元》《晋公子重耳之亡》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包批市全纳谏》《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说楚襄王省之》《鲁仲连义不帝秦》《唐且为安陵君劫秦》
《孟子》:《齐桓纪失式晋文之事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鱼我所欲也章》《民为贵章》
《庄子》:《逍遥游》《养生主》《胠箧》
味药哥此点官联《荀子》:《赋篇》(节选)《成相》(节选)

楚 辞
屈原:
《离骚》(节选)
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九歌·山鬼》《九歌·国殇》
《九章·涉江》《九章·哀郢》
宋玉:《九辩》

三、重点提要
一、《诗经》
(一)复习要求
1.各大院校考研古代文学科目必考重点,以上光威广配错篇目作必读、选择性背诵管矛另一感官正要求 :第一,各类题型举使直例用;第二,部分篇目有可能单独考察赏析,如《采薇》,这就不仅要求同学陈送情效富计伟蒸针仍们列举一二诗句,对通篇确践料大派的内容结构都要完全掌握方能应对。
2.《诗经》宜做专题整理,可参考:
专题研修 |《诗经》专题
(二)要点梳理
1.《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2.《诗经》内容主要可分居肉括结目为以下几类
祭祀诗、民族史诗、战争徭役、宴飨、农事诗、怨刺诗、婚恋
需要对各类的代表篇目进行重点章句甚至全篇记诵。
3.《诗经》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语言风格、音乐性
4.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的开创、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
5.相关《身约剂感规端陈他朝诗经》的古代文论亦为文学理论从息科目考察的重点,如“思无邪”“兴观群怨”等。

二、诸子散文
(一)复习要求
把握以上篇目主要内容,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这样的经典篇目几乎尽显《左传》叙事各大特色,应做到经典句段熟记供举例,时间充足甚至可作全文背诵。
(二)重点梳理
1.把握先秦散文发展演变的历程,各阶段散文的特征。
历史散文:(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发展)《尚书》《春秋》——(成熟)《左传》《国语》《战国策》
说理散文:(萌芽)《论语》《墨子》——(发展)《孟子》《庄子》——(成熟)《荀子》《韩非子》
2.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
(1)《左传》的叙事特色、记言特点
(2)《战国策》的人物塑造、文辞之盛
(3)《战国策》与《左传》的比较:可从体例、人物塑造、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3.诸子散文重点考察发展阶段的《孟子》《庄子》,应把握二者各自风格特色,能够结合例子比较二者风格。(气势磅礴与浪漫奇绝)

三、楚辞
(一)复习要求
以上篇目为必读,尤其《离骚》,熟知全篇的内容结构,此外经典句段要能背诵。
(二)重点梳理
1.“楚辞”的双重内涵(作为诗体;作为诗歌集)、文体特征。
2.屈原《离骚》可作专题整理:题解、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抒情主人公的塑造、比较诗骚的比兴之异、屈原及《离骚》的地位与影响。
3.宋玉《九辩》开创悲秋的主题,可结合后世悲秋诗歌来看。

四、真题举例
1.《诗经》《离骚》比兴手法异同。(北京大学1998)
试论《诗经》六文。(北京大学2000)
2.《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使用何种手法抒写戍卒归乡途中的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武汉大学2006)
3.《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北京大学2010)
4.和《左传》相比,《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2004)
5.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北师大1993)
6.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社科院文学所2009)
7.庄子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复旦大学2010)
8.谈谈《庄子》、《韩非子》中寓言的差异。(北京大学2006)
9. 论述屈原在<</span>离骚>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爱国情感和高尚人格。(苏州大学2007)
10.简述宋玉《九辩》的文学史地位。(武汉大学2013)

五、两汉
六、必备篇目
历史散文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传》《荆轲刺秦王》

汉赋
枚乘:《七发》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甘泉赋》
诗 歌
乐府诗:《妇病行》《孔雀东南飞》《薤露》《战城南》
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七、重点提要
一、复习要求
(一)历史散文与汉赋篇目为必读。
(二)诗歌篇目为必背。

二、重点梳理
(一)历史散文
1.司马迁《史记》为古代文学科目考研重点,应作专题整理。围绕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展开《史记》的史家实录性与文学性。
2.汉代历史散文还有班固《汉书》,请掌握《汉书》与《史记》的比较,可从体例、人物、风格、笔法诸角度展开。
(二)汉赋
1.赋体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高频考点)
2、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各自代表作品及特征。
(三)诗歌
1.掌握汉代诗歌流变历程:四言式微—五言兴盛—七言萌芽。
2.乐府:
(1)“乐府”的内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流变。
(2)汉乐府的思想艺术: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直率表露、生命哲理寓言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情节完整曲折;人物性格丰富;详略得当;风格质朴。
3.对《古诗十九首》的掌握,围绕刘勰《文心雕龙》对之评价“五言之冠冕”展开对其思想艺术成就的论述即可。

八、真题举例
1.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清华大学2001)
2.《楚辞》与汉赋的联系。(北京大学2000)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此作何理解?(北京师范大学2004)
4.《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华东师范大学2013)
5.论述乐府诗的发展历程。(兰州大学2012)
6.简述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南开大学2006)
7.结合《古诗十九首》的有关内容试论其艺术成就。(中国人民大学2003)

《诗经·小雅·伐木》原文及赏析

《小雅·伐木》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全诗六章,每章六句,为古体四言诗,作者很可能是召伯虎。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伐木》原文及赏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小雅·伐木》原文及赏析

【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1、丁丁(争zhēng):刀斧砍树的声音。

2、嘤嘤(莺yīng):鸟鸣声。

3、相:视。

4、矧(沈shěn):况。

5、终:既。以上二句是说人类友好和爱,神听到之后也会给予人既和且激罩平之福。

6、许许:一作“浒浒”,一作“所所”,剥木皮声。

7、酾(师shī):用筐漉(路lù)酒去掉酒糟。藇(序xù):甘美。

8、羜(苎zhù):五月小羊。

9、速:召。诸父:对同姓长辈的尊称。

明码闹10、宁:犹“何”。这句是说诸父何往而不来呢?言其必来。

11、微:训“无”,就是勿。顾:念。微我弗顾:就是勿弗顾我。

12、於: 发声 词,犹“爰”。粲:鲜明貌。埽:古读如“叟”。

13、馈:进食品给人叫做“馈”。簋(鬼guǐ):古读如“九”,盛食品的器具,圆筒形。八簋:言陈列食器之多。

14、牡:指羜之雄性的。

15、诸舅:对异姓长辈的尊称。

16、咎:过。

17、阪:山坡。

18、衍:水溢叫做“衍”,这句言酒多。

19、践:陈列貌。

20、兄弟:指同辈亲友。无远:言别疏远我。也是希望对方应邀赴宴的意思。

21、失德:言失和而相仇怨。

22、餱(候hóu):干粮。“干餱”代表食品之粗薄的。愆(牵qiān):过失。以上二句言人与人反目失和,往往因饮食细故。

23、湑(许xǔ):澄滤。我:语尾助词,犹汉乐府《乌生》篇“唶(借jiè)我”之“我”。以下三句仿此。

24、酤(沽gū):买酒。

25、坎坎:击鼓声,见《陈风宛丘》篇。

26、蹲蹲(存cún):舞貌。

27、暇:古读如“户”。

【鉴赏】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 政治 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模闹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 自然 。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 礼仪 ,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该诗是燕乐 歌词 ,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 成功 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诗经·小雅·伐木》讲解

《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我们认为: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 国际 学术讨论会 论文 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 “不来”,又于我“弗顾”。显然,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4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