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画家当以古人为师”的复古思想其影响
明末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清代许多书画学派所赏识和效仿 。 虽然董其昌 "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董其昌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绘画风格和浸润着其美学旨趣的画理画论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积极倡导鼓吹“南宗”正统地位的一代宗师,董其昌的山水画南北分宗论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董其昌的山水画上追五代董源、巨然,宋代郭熙、米芾,元代黄公望、倪瓒等,集诸山水名家之所长,在笔、形、境三方面建立了独特的图象符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特征。表现在笔的图象符号上体现出书法性、趣味性、节奏感的强调,而在形的图象符号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平面形式语言“符号化”的特征。董其昌的山水画在境的图象符号上表现出平淡天真的意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风格在当时就风靡一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画家奉为“南宗”正脉的一代宗师。后世画家如八大、四王等都是继承了和发展了董其昌的山水风格而享誉盛名的。 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引言: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董其昌的生平。 第二章:董其昌的山水画论。 第三章:董其昌山水画作品的风格特征。 1.笔的图象符号特征(笔墨及表现形式)。 2.形的图象符号特征(画面上笔墨、景物、构图的形态)。 3.境的图象符号特征(景象境界和精神意蕴)。 第四章:董其昌山水画风格特征对后世的影响。
简述元代画家赵孟府的艺术主张
他的主张可以归结为最基本的两点:标榜复古和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 他提出绘画艺术的标准不是作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古意”联。向古人学习不是学习古人怎样观察生活与表现生活,而是模仿其“古意”的“笔墨”。他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失,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此外,失敌市他还有一段话:“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汽太卷游易给鱼呀。”这里,他坦率地承认他反对宋当游配案代的绘画传统,特别是宋代绘画的主导画院。 赵孟頫提倡笔墨的书法趣味。他在烟计行喜凯啊《秀石疏林图》后面的自题诗牛只距久孔态微点赵很有名:”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证娘破云构世从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里他再三强调的不是形象的真实与笔墨的关系,而是孤立地线八谈绘画笔墨与书法一致德皇新视性。笔墨趣味不应一概地加以反对的,但如果离开了艺术是形象的反映生活的原则来谈笔墨趣味,其真正含意就是取消作品声阿宁单的内容,或置作品内容于次要地位,也就离开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 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的复古风气影胜量息策重任但引来响到他的儿子赵雍和朋友任仁发。 任仁发(公元一二五老四一三二七年)字子明,号月山,松江人,是元代水利学家,艺术上能从古代绘画中推陈出新,有一定程度的自己创造,啊课在元代是一个较重要的画家。他的《二马图》画一匹肥马、一匹瘦马,在题诗中说明是对于贪官污吏的讽刺。他的《张果见明皇图》生动地品获描写了张果以法术吸引人们的兴趣的情景。 王渊是优秀的花鸟画家,也受复古思想的影响。据说他得到赵孟頫的亲自的指教,所以他的画“皆师古人,无一笔院体”。他的富丽的装饰风格和布胡底武哪置笑甚描绘技术很引起重视。 赵孟頫的鞍马人物远不如儿齐缺欢他的山水竹石的影响范围之大。一些有名的元代士大夫山水画家都是和他有关系的:高克恭、曹知白、伤轻果商琦、唐棣、朱德润、陈琳、棉约载古补诉手销织资府崔彦辅、王蒙、黄公里。因而造成元代后期士大夫山水画的发展,所谓“元四大家”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画家。元代赵孟頫的作品分类:(部分) 1、汲黯传:小楷。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2、洛神赋:行书。是赵孟頫四十七岁时所书。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3、兰亭帖十三跋:行书。元至大三年(1310)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定武兰亭》拓本,喜之不尽,途中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亭》一过。这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赵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的精品。 4、秋兴赋卷:此卷用笔结体工稳熟稔,通篇气息蕴藉密丽。 5、题烟江叠嶂图:《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6、七绝诗册:此为赵孟頫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诗中“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借用了唐代朗州刺史李翱向禅僧药山惟俨请道的故事。药山以手示上下,并对李翱说:“云在天,水在瓶。”此帖虽仅短短五行大字,却笔力深沉稳健,气势恢弘傲放,结体严谨端庄,首尾富于变化。书风虽显苍老,但依旧雍容洒脱,是赵氏晚年大行书中的精品。 释文:“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子昂为中庭老书。” 7、酒德颂:此卷是赵孟頫为瞿泽民录写的西晋刘伶《酒德颂》全文。刘伶为“竹林七贤”之一,其《酒德颂》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的心态,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有的文人或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并借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8、昔寻李愿诗卷:此作是赵孟頫书写的唐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古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此诗帖与赵孟頫《与国宾山长》信札及杨维祯《小游仙辞》、危素《陈氏方寸楼记》四段合装于一卷。此诗帖笔法丰富,变化多端。初起较为严谨,楷中带行,写到后来行中见草,笔力苍劲厚重,点划、使转交待分明,应是赵孟頫晚年书法之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