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钢琴_门德尔松音乐思想初探

门德尔松(1809-1847)是19世纪西方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位被舒曼称作 “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4岁学琴,9岁开钢琴独奏音乐会,10岁作曲,16岁即写出《弦乐八重奏》,17岁时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使他一举成名。当然,门德尔松的成功还离不开全面的家庭教育和一流音乐教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柏林音乐学院院长策尔特对他的影响很大。以及后来的欧洲之行,为他创作《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芬格尔岩洞》等佳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档猛大获成功,为巴赫音乐的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这一创举在欧洲音乐史上传为佳话。由于在德国频繁的音乐活动和紧张的音乐创作,他积劳成疾。尤其是他姐姐范妮的突然离世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从此,病情恶化,久治不愈,于1847年11月4日在汉堡逝世。
门德尔松音乐创作数量众多,体裁甚广行袜桥,包括音乐会序曲、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小品等,很多作品都是西方音乐中的瑰宝。他的作品风格以精美华丽、高贵典雅而著称。作品的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情调感人,因此,门德尔松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下面就门德尔松音乐思想做一简要概述。

1、幻想和大自然主题

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的风格

门德尔松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仙女、女巫和山神之类的幻想形象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17岁时写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举世公认的杰作,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门德尔松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细腻巧妙地将莎士比亚剧中神话色彩、梦幻诗情、美丽仙女及奇异精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这部作品是古典精神与浪漫主义幻想相结合的典范,其钢琴小品《无言歌》中也反映出这样的特点。后期作品还出现宗教内容增多的现象,如《圣保罗》、《以利亚》。“但他对幻想主题的喜爱并不是逃避现实世界,也没有任何阴晦或邪恶的成分……”(《世界名曲欣赏》(德奥部分)第238页,杨民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门德尔松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他的幻想是与人民的幻想所创造的和在许多民间童话、神话中散见流传的奇异形象有联系的大自然的光明世界,或者是从幻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的叙事的和历史传说中取来的形象。门德尔松的“幻想”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是诗意的情趣及对生活的热爱。门德尔松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大自然,把幻想与大自然、现实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他的音乐具有光辉的色彩,优雅、温柔并能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大自然主题贯穿于门德尔松一生的创作。他被瓦格纳称为“大自然的风景画家”。1829年,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的欧洲之好启行。到达苏格兰时,雄伟奇特的自然风光,热情质朴的高地人民,荒芜宽阔的田园风光深深地吸引了门德尔松,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的构思便源于此地,管弦乐序曲《芬格尔岩洞》便是这个时候的结晶。1830年10月初进入意大利,他沉醉于意大利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每一处都让他欣喜若狂,著名的《威尼斯船歌》即创作于此时。意大利之行丰富了他的审美体验,激发他创作了《意大利交响曲》、《无言歌》第一集等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常到英国旅行,伦敦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英国听众非常喜欢门德尔松的音乐。旅行是门德尔松生活的一部分,大自然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主要主题之一,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独特而丰富的人生感受与体验,很多作品都充满浓厚的自然气息。“……他的激情完全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大自然的描绘,这是一位通过文学的表现手法使自然的生活状态与优雅的音乐艺术浑然一体的作曲家。”(《西方交响音乐赏析》第91页,贺春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门德尔松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向人们描绘着一幅幅色彩鲜明、情调别致的风景画!

2、古典主义严谨性与浪漫主义幻想性相统一

门德尔松常被视作早期浪漫派中具有古典风格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结构工整、织体清晰、旋律流畅,较少张扬。
门德尔松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古典风格,这与他生存的环境、老师及个性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显赫保守的家庭。“从小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正确无误,要循规蹈矩,要避免得罪人……门德尔松成长为一个谨慎小心的人,对所有威胁现存秩序的东西都怀疑地嗤之以鼻……谨慎,再谨慎,这就是他的信条。”(《伟大的作曲家生活》第217页,哈罗尔德・C・勋伯格著,三联书店2007年3月第一版)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门德尔松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他那优雅、高贵、纤细、温和宁静的旋律正是作曲家思想的反映。”(《西方交响音乐赏析》第91页,贺春华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其次,他的老师策尔特对他的影响也很大。门德尔松8岁就跟随他学习作曲。在策尔特的指引下,门德尔松积极从德奥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使他在很小即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技巧。“但是,策尔特保守的艺术趣味也束缚了门德尔松的创新精神,使他的创造激情时时受到理性的控制,创作形式处处注意古典的和谐美,以致使他的音乐思想模式与美学理想,也和当时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明显的区别。”(《门德尔松――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大师》第9页,罗小平著,2001年台湾版)门德尔松作品的严谨、明快和理性,使人往往联想到莫扎特音乐的清新、愉悦和流畅,但门德尔松并不是刻意模仿或追寻某一位音乐大师,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门德尔松曾经说过:他从未想过创作一首三重奏应该像贝多芬或是莫扎特。而是根据自己的品味和鉴赏力,比如说他不喜欢铜号乐器,就从不会使用它,即使他知道它们对听众会有很大的影响。他喜欢精致交织的声部和对位法,单旋律的创作手法对他没有多大兴趣,所以他研究巴赫并深受其影响,努力去尝试那些能引起他兴趣、符合他本人气质的创作手法。他坚持这些创作原则,不断地创作出原创性的作品。可见,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仅继承了维也纳大师的传统,更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所以,在浩瀚的西方音乐中,门德尔松的音乐能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再者,门德尔松作品风格与他的个性及喜好是分不开的。门德尔松在富足、保守的家庭中成长,再加上他是犹太人,所以处世谨慎小心,追求完美,这势必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门德尔松成长和创作的时期,正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各民族革命意识觉醒的时期。“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使欧洲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这同样触及门德尔松的心灵,和推动他音乐的发展。”(《门德尔松――多才多艺的浪漫主义大师》第27页,罗小平著,2001年7月台湾版)他的作品自始至终体现出浪漫主义气质。总之,门德尔松是一位典型的用古典的结构形式表达浪漫的音乐思想的音乐大师!

3、凝练集中的创作手法和均衡协调的整体原则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通畅明朗、一气呵成,与他凝练集中、均衡协调的创作原则是分不开的。经典之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便体现了这样的创作原则。《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最光辉的代表作之一,是门德尔松丰富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创作精华的荟萃。全曲总共三个乐章,紧凑凝练、集中流畅,通篇以完美的形式体现了诗意的情趣和人生的感受。《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全曲四个乐章,乐曲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简练集中、均衡协调,确实是一首无比欢乐的生活颂歌。《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是一部壮丽的民间史诗,全曲四个乐章构成均衡统一的整体,体现了门德尔松积极乐观的世界观。细品门德尔松的每部作品,总能看到他凝练集中、均衡协调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特色。
总之,门德尔松清新流畅、高贵典雅、充满情趣的音乐风格使他在西方音乐史中独树一帜,他的音乐创作为西方音乐增添了绚丽色彩。正如非朗西斯科・伯格所说,只要文明在,他的名声就不会衰亡,因为像他这样集如此众多的宝贵品质于一身的音乐巨匠是极其罕见的。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聆听这位人类的艺术大师献给世人的菁华之作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浅析社会因素对浪漫主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360问答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接保屋土亚稳获说盟攻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名于际超聚溶些术婷粒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华。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笑读厚矿植即,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的封们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什用整散括阿找处么,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罗刑若就据好优合华脸佼佼者。正因为这样,使得古准岩频食却味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指解问府升得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是米收面助附但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势装居预先”,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资死直在买双经掉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输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品到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就阶离财圆左轴期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刚松务黄弦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而作曲家作曲手法告十掌啊十香烈半增亦日益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概久挥主石侵够走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交侵日校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2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