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本书是海明威的一部力作。标志着海明威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前线一个战地救护队服役的年轻的美国中尉弗雷德里克·亨利与战地医院漂亮的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作品以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技巧产生了极大影响,最大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访惶和惘然若失的情绪,很快风靡全世界。再版几十次,译成了几十种语言发行。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即文章的题名,题目犹如“文眼”,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题目渣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一)
1.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管窥英国人的婚恋观

用象征主义分析永别了武器

2.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艺术风格

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金钱与婚姻

4. 通过《莎菲女士的日记》和《三个金币》比较

5. 弗吉尼亚.沃夫与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

6.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仇

7. 浅谈《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风景和种族文化冲突

8.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呼啸山庄中的环境分析

9.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10. 简爱的双重性—-简爱眼中的女权主义与平等主义

11. 《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2.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乱世佳人中两位女性之对比

14. 苔丝悲剧及其成因

15. 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分析

1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7. 从《傲慢与偏见》看女性意识

18. 儿子和情人中人际关系探讨

1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手正梦的破灭

20. 黑暗的召唤–分析《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

21. 论《飘》的社会价值及斯嘉丽人物性格

22. 论《鲁宾逊漂流记》中的资本主义倾向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二)
1、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分析

2、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3、王子复仇记》主题分析

4、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5、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6、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7、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毕梁悔8、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9、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10、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11、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12、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13、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14、清教与美国文学

15、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6、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17、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18、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19、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20、《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4.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5. 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6.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 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8. 《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9. 《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10.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11.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12.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

14. 静水流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

15. 《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16.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17. 《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18.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19.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20.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21. 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2.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4.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求《永别了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永别了,武器360问答》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初稿写于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1929 年出版。自1922 年到1929 年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这些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他战时受伤,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恶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划就立自让斤志能去控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由于他反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敏锐透彻,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 在《满黄群春啊者施德永别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乡居生活写得犹如处身世外桃源,就是结他第一次结故士信末航婚后的生活体会。再如女主角凯瑟琳的难产,也是他第二个妻子难产的切身经历,她结果剖刘并座腹生下第二个儿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些人悲观、怀疑、绝望。他们志愿参军,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身改误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搞略食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首先,小说批判了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正如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于1976 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仪式上所说的:“海明威可以说是那些在伍德罗·威尔逊和其他大言不惭的政治家鼓舞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代言人。这些获座愿字神唱般究片述叶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应当用自错宽句斗件将满铺在战壕里的僵硬的年轻人的尸体来衡量。”①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铁顺唱福生活,但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营谁命满德药则溶②。这种人生如梦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其实《永别了,武器》从第一章起就开始描写两个对立的世界,一方面管继却讲后沙阻唱世按是辛苦地风尘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轿车里的础混普矮小国王,接着又报道部队里传染瘟疫,还挖苦地加了一句话说:“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按照海明威专家卡洛斯·贝卷货克的分析,《永别了,武器》一书的象征效果乃是靠着一种细致而重复的暗示过程所造成的。海明威的象征手法有三个方面:天、地、人。“天”指天气变化入未在,例如雨,暗示灾难不幸,在集危基观述杨等就附众反小说里重复出现,在读者心中缓慢地建立起雨和灾祸的心理联想。具体的象征战格苦跳啊持司这样细致重复,累积起来,具有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地”是指地点,把平原罪于世注微球色步、低地与战事、死亡、悲哀等联系在一起。高原、高山,不管是神父的故乡或 是瑞士高山,总是与美好的幸福生活连结在一起的。作者寓情于景,使人物感情变化更具有实在的感染力。最后谈“人”,小说中有一小伙人,具有特殊的道德品性,遵守某种不言而喻的行为准则。例如军医雷那蒂,一心一意抢救病人伤员,反而为环境和疾病所污染。又如军队里的神父,纯朴友善,受尽军官们的挖苦讥笑,但他坚持宣扬基督的爱,始终不离岗位。再如凯瑟琳,这个海明威作品中最温柔、最善良、最浪漫而最勇敢的女性。她怀了孕, 还敢于冒着大风雨,连夜奔往瑞士;在难产的手术台上,还与死神搏斗了好多个小时,就是在极端疲倦和痛苦中,还能坚持安慰她的爱人亨利说:“好的,我会夜夜来陪你的。”凯瑟琳是海明威笔下最使人难忘的形象,象征着爱可能超越死亡。 海明威本人对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看法。他于1961 年在家饮弹自尽前不久,曾应加利福尼亚州的智慧基金协会写下一些他本人对人生、艺术、爱情、死亡等等的体会。这些体会刊载于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1963年1 月号上。现将有关风格的部分译出如下: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我头脑里进行的。我开始创作前,一定要先把我的意念、思想理顺。我作品中的对话,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亲自朗读几段;耳朵是良好的检查员。每一句句子又务必表达得一清二楚,人人明白,才能写于纸上。 “然而,我有时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不如说是暗示的。读者往往得开动想象力,才能抓住我思想的最微妙的部分。 “我工作非常艰苦,再三重写正,不厌其烦。我非常关心我作品的效果。我着手开采时非常小心,精心琢磨,一直到磨成宝石。有许多作家满足于留下粗糙的大块文章,我则精雕细琢,磨成一颗小小的宝石。 “一个作家的风格应该是直接的、个人的;他作品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人情味的;他的文字简洁有力。最伟大的作家生来具有卓越的简洁,他们是苦干者,辛勤的学者,又是胜任的风格家。”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练的语句,仅仅是几个景物的描写,如“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见”、“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圆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开头就定下了基调,如“树干也挤满了灰尘”、“那年树叶早落”、“路上只有落叶,空空荡荡的”,暗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结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着大量的关于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一个军官的眼睛和嘴讲述了战争的形势、战况,描写了饭堂里军官及教士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从这些描写,我们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状态。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语经过了千锤百炼。
我想任何故事都故事都少不了爱情,没有爱情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永别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一步步变化和发展,最终难如人愿。应该说这场爱情是被战争所摧残。
故事开始,对于这场战争,书中主人公亨利对战争尽职尽责。对患肠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进攻时奋不顾身为司机带回吃的、受伤后谦让有英雄气概的等,无不表现这一点。显示了一个军人的勇敢和应有的善良。而且此时,他也开始了与巴克莱小姐的交往,尽管已开始时怀着不纯洁的目的。
战争的时间越来越长。在饭堂里,各种人在讨论着战争。那个让亨利关注的教士让亨利明白了很多,与此同时,不禁让亨利对战争产生了怀疑。在他的疗养期间,他顺利地发展了自己的爱情,也治好了自己的伤。然而现实不能总如人愿,他还要回到战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种种,尤其是亲眼见到了意大利军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撤退场面,看到战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宪兵武断地处决与不下失散的军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痛苦,让亨利决心离开战争,远离战争,脱下军装,毅然去寻找自己的爱人……从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来看,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变得不再相信战争,不再愿意参与到战争当中去。他到了米兰后,不看报纸,不关心战况,此时的亨利已经完全的要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米兰,到了瑞士,可以说这是新生活的开端。亨利和爱人卡萨玲过着简单快乐的乡村生活。此时的它们虽然离开了战乱,但是总给人一种活得不真实的感觉,总害怕这会是一场梦,生活还是让人担忧,总怕梦醒,总怕幸福不再有……
结局还是令人叹息,卡萨玲最终离开亨利而去,这乱世里的爱情之花还是枯萎凋谢了,令人叹惋……
从整个故事来看,海明威是写出了人们对于这场摧残爱情、摧残人性的的战争从投入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到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亨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到处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
现在读来,这篇小说还是有着吸引人之处和可学习借鉴之处。海明威的语言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品味……

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