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赏析诗歌呢
从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思想三方面来赏析。形式上的音乐性,或者说旋律韵律节奏等等;内容上的丰富抑或是深刻性,没具体的篇章不好讲;思想高度上来评析评析。
怎样就诗歌进行赏析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1、读“题”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王维《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知饥过”)。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2、识“人”
3、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2、味“意境”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饥猛消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汉》的颔联和颈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们从“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
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助。例如,《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例如《陌上桑》第一节描写罗敷,先从正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烂知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衬托可分两种: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以“六宫粉黛”黯然失色衬托杨贵妃的千娇百媚。这里用的正是以美衬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鸟迹人踪灭绝,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
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动静结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王建“一院落花无客解,半窗残月有莺啼”。远近结合: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诸觉结合: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从听觉上落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染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又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刘方平“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刘沧“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赵瑕“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选取画面,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秋夜思归难眠这一情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诗,景分远近,视有俯仰,听备急哀,动静相衬,多种手法错综。
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例如,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诗运用对比:“一粒粟”与“万颗子”,“无闲田”与“犹饿死”。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联,句内各自构成对比,第二联,上下句对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花。”通过梦境,将现实的寂寞落魄与昔日的春风得意奢华形成强烈对比。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虚实结合,也是诗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凉州词》,前三句诗极写军中将士纵酒痛饮的豪壮,属实写;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属虚写,它将眼前情状与战争的历史情景联系起来,留下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人想象,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前两句实写内心的愤慨和茫然,后两句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现前途行路的艰难,属虚写。柳永《雨霖铃》,上阕实写一对恋人别景别情,下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纵有千种风情”,都是设想别后的情景,属虚写,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画到极处。
掌握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解读鉴赏诗歌就容易许多。
2、懂“修辞”
古代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运用贴切新颖的比喻,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使形象更加生动。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秋娘写珍惜年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益写受降城的优美夜色:“回乐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写波浪写飞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李商隐写刻骨相思、坚贞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苏轼写云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水波冲激:“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陆游写羁旅的飘泊沧凉:“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写打稻声音:“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文天祥写河山沉沦和自身漂泊无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自己忠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拟人手法,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它往往使所咏事物带上了情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张说写秋风:“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李白写春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家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姜夔写池塘树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张泌写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杨万里写泉写树:“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陈与义咏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还有整首运用拟人手法的,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晚春花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同时将自己的褒贬寓于其中。
诗词中的夸张,可以把所歌咏的对象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诗词中不乏夸张。例如,李白写行舟快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喝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杜甫写洞庭湖的浩瀚:“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树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写公孙大娘舞剑效果:“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李贺写战争迫在眉睫,形势危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陆游写山河的辽阔雄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写“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陆游说“闲愁万斛酒不敌”;贺铸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用典,可以用简省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懂得诗词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较容易解读诗句。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结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意,懂得这个典故,就能领悟诗人反用其意,表达自己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难》用了三个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钓后遇文王,伊挚将要受到商汤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少年宗悫回答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三个典故表现了李白积极用世,对前途满怀希望的心情。
诗用典,词也常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汉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起用魏尚,《晋书"天文志》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苏轼借孙权表现自己的英武豪迈;借对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用“射天狼”,具体表现自己赴身疆场,杀敌立功,为国效命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更是惯用典故,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与张翰、刘备、恒温三人有关的三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与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霍去病、廉颇五人有关的五个典故。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能够解读这些典故,就能够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对偶、借代、反复、设问、对比等。
3、悟“抒情”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在毫无掩饰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来。例如,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坦白、执着、热烈、无所顾忌的情态。又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郑板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诗句,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
诗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采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指诗人借助事、物、景、境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样,使诗情显得更浓郁,更有感染力。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是借景抒情。许多优秀的诗词,往往景语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四两句借写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来表现屈原的“怨”,表达诗人对屈原那深长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王昌龄“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诗句,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古诗词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虽有区别,但它的本质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们在一般的诗歌鉴赏中,可不作细分。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描写景物,往往离不开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们在阅读具体的写景诗句的时候,要学会细细体悟诗句中蕴涵的情感,这有助于我们解读整首诗。
四、玩味语言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放弃等情感的表达。鉴赏古代诗词,重要的一面,就是要会玩味语言。
玩味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色调、诗眼、风格。
1、明“色调”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红绿青蓝紫。它们的组合,呈现出或鲜艳明亮,或清淡朴素,或灰暗无光。诗人往往将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色调,写入诗中。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红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这些反映在诗词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例如,“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诗的色调,除了运用色彩词之外,还可以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调。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明媚春光图:阳光照耀,江山秀丽,东风和煦,花草飘香,春燕呢喃,衔泥营巢,沙滩和暖,鸳眠不起。整首诗采用了暖色调,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春色的赞赏之情。又如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险,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诗一、二两句,虽不用色彩词,但诗用“威”、“险”、“水”、“寒”这些词,点染了一种冷色调,突出了军中环境的威严与肃杀。
鉴赏诗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觅“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说的就是诗词中的炼字。所谓炼字,指的就是该字在诗句中的关键地位,即诗眼。解读它,就能解读诗句。
诗词中,炼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着一“变”字,把时光递传,光景悄然变化,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着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壮阔、雄浑的气势,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来。杜荀鹤“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一“碎”和“重”字,就把风和日丽,百鸟鸣春,万紫千红的境界完全托出。僧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个“一”字,不仅把梅花开在早春里的特征准确地写出来,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愉悦和赞美之情。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个“自”和“空”字,让原是写景的句子,传达更多的是诗人的感叹:碧草自春,黄鹂空有悦耳之音,但是,先哲已逝,祠堂荒凉冷落,一代伟人,身后却如此寂寞。
炼字的例子,绝不止于这些。例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古诗词,觅取诗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词而豁然开朗。近几年高考命题,就常常出这方面的题目。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选取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出题: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4年福建省高考题:选朱淑真《秋夜》(见前“味意境”),题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6年辽宁省高考题选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二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上海卷选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最后一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之所以重视“诗眼”的考核,完全是因为它能达到一字传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蕴藏着作品的思想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3、析“风格”
诗词的风格,指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风格并不完全属于语言的范畴,为了叙述的方便,因此将它列在语言这一部分里。
诗词的风格有多种多样:飘逸、豪放、旷达、雄健、沉郁、顿挫、华丽、典雅、俊朗、清丽、凄婉、缠绵、朴素、自然、简练、蕴藉、含蓄等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地、不同心境下,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例如,杜甫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但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写得爽朗明快;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迟日江山丽”开头的两首绝句,也都写得极明丽爽朗。苏轼词以豪放旷达传世,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写得温婉伤感。李清照词风凄婉伤感,但《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却显得是那样的豪放、雄健。
但是,就一首诗来说,只要是一首和谐的诗,诗的风格一般是统一的。也就是属雄浑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蕴藉含蓄、凄婉缠绵的;属华丽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朴素自然的。
分析一首诗的风格,有多个角度。既可以从题材的选择方面着手:行旅的、边塞的、田园山水的、闺怨送别的等。又可以从主题的表现方面着手:渴望建功立业经时济世,表现怀才不遇,向往田园归隐,关注民生、社会,讽刺腐化堕落,抒发亲情、友情、爱情,赞美人情物理等。还可以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表现手法的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例如,王勃《思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以羁旅为题材,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情感。结构上运用先情后景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有:“长江”、“万里”、“山山”、“高风”、“黄叶飞”,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空旷、荒凉、寂寞的意境。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以景衬情,再选择表现景况的词:“滞”、“晚”、“黄”,又衬以情感词“悲”、“念”。诗把游子思归的悲情描写得十分充足。诗充分显示了它沉郁凄婉的风格。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选择的题材是自然山水,主题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诗选“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这些意象,营构了一个灵动雄放的意境。再用“生”、“挂”、“飞”、“直下”、“落”这些动词,加上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和“疑”这个表现主观意象的词,把凌空直下的庐山瀑布描写得恍恍惚惚、若真若幻。诗创造了豪放飘逸的风格。
分析诗的风格,要从诗本身出发,特别要注意诗人对意象的选择,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