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
后印象派派对于20世纪的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有 启发式的影响,差不多是源与流的关系。
后印象影响了两大心思潮:注重画面结构的立体主义(塞尚启发)和注重色彩、线条动力与节奏的野兽主义(凡高、高更的况府独同号术只官感影响)
“后印象孙迫陈怀兴什场派”:后印象主义一词是来自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蒸何换王广泛使用的,被用于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子九数李州进高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360问答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代表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受印象主义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后印象主义画家们的艺术探索和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否定。
塞尚的静物反对过于迷恋外观和色彩所或圆升眼而破坏物象的尸体结构和持久困肉参纸物倍格感。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色彩和明暗作沉着块况个原钟配而深入的分析。 凡高乙帮重分断重频蒸任和高更则侧重于精神性的表现,并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他们都注重线的作用。凡高的《向日葵》《星空》《夜间咖啡馆》都充满对生命的爱,倾诉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他把油画中的色彩和线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生命?我们到哪里去?》反映它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反映它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他主张舍弃细节及特征的描绘,把感受加以压缩,强烈而集中的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道香积落甚验胞的三者的综合,从而使艺术具有力感和直率性,并具有普片的象征意义。作品表现了土著距节半务人的神秘、专注和痛苦,卷杂艺术回归原始。追求表象生命的本源,追求粗犷、奇异的倾向。
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主义
1、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
2、点彩派:即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是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
其理论主要包括: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凯帆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 代表人物有乔治·修拉、保罗·西涅克《船尾上的景色》、卡米尔·毕沙罗、M. 吕斯、H.-E. 克罗斯等。
3、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派最主要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蒂斯,弗拉曼克,德兰等。他们三人在 1905年至1908年之间的创作,均具有野兽派的特质,个性的表现极为勇猛。其中尤以马蒂斯最足以称为野兽派的一代宗匠。他的画多以女人作为主题,影响他最深的就是女性的美,他反复画女人的形体,注意韵律的和谐与优美。《奢侈.静寂.逸乐》和《裸妇》即为其代表名作。
4、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度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绘画特色。
立体主义开始于1906年,由乔治‧布拉克与帕布洛‧毕加索所建立闭孙扮,当时他们居住在法国巴黎的蒙马轿灶特区。他们于1907年相识。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两人一直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工作。
立体主义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年,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年)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是帕布洛·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1910年),被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