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是:“这幅画暗示着它正在热带丛林中展开。中间有一个大溪地在采摘野果,可能暗示亚当在采摘智慧的果实。在他的右边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远处,两个穿着长袍的山岁正女人正在热情地交谈。他左边的小女孩、少妇和老妇人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背景中有一个神秘诡异的偶像,带有一些印度神的特征。从色彩和构图来看,让人感觉像是远古的原始传说,这样的标题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
拓展:
在这幅画中,左上角在黄色雀桥区域里是三行法文,翻译过来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右上角同样的黄色区域是高更的签名,两片黄色区域都画有花,可见高更的绘画中充满了装饰趣味。
生与死向来都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难题,画面右下角部分是一个睡着的小孩,三个年龄大一点的女人围坐,象征着人们的出生。与逗悔婴儿对应的左下角蹲着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她表情忧伤,用手遮着面孔,旁边有一只红嘴的鸟。老年人象征着人类的衰老与死亡。
画面中腰间围着白布的男子双手举起在摘树上的果实,象征着创世纪之初亚当摘的果子,预示着整个人类原罪的产生。同时男子把画面分开两个部分,在生与死之间,是生命的中间过程,属于最旺盛的时期,他连接着出生与死亡,连接着婴儿与老人整个生命的状态。
男子身后是一个背对着的女人,和两个像从梦里走来的女人,她们像是幽灵,梦境里面的人一样,预示了高更相信灵魂这一神秘的东西。画面当中还画着各种动物,有牛、羊、狗、猫、鸡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命。
作者简介:
保罗高更(1848-1903)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位新闻记者,母亲有秘鲁人的血统。年轻的高更当过水手,异国的情调深深留在他的记忆中,并在他以后的绘画创作中发生影响。高更30岁以后才真正走上美术的道路,受毕沙罗的影响,他曾多次参加印象派展览。
1888年之后,高更的作品开始出现一些偏重主观幻想的、象征性的、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高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大都是在塔希提岛上完成的,纯朴的原始性的风土人情及热带自然环境是这些作品倾力表现的内容。高更还娶了个塔希提少女做妻子,从她那里,他了解到许多当地神话和宗教习俗,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
油画《向曰葵》的介绍
凡高的油画<向日葵>,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思考:画向日葵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吗?为何凡高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
于是,我开始关注他360问答的生平,追问凡高是何人,何人是些倍校北军营由站凡高。
文森特•凡高(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记发安夫品文”。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
凡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曾收宣走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世欢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造爱爱汉诗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正第落顺即弱战妈右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按得初黑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换展责案居露席离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质形溶件村革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间政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鸡剧议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并名元经员波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诉合尔图重祖信坚人们说:提奥是为了凡高买刚载而生的……
凡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画有16朵的《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化状九参互染胡黑庆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帝学面兰杂字众封若料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铁岁由做凯细临酸反交粉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计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凡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凡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凡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向日葵》在国际上的拍卖价越来越来高,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商业上的巨大价值,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但是商业上的巨大利益, 与凡高生前卖画所比,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画之一。如今,这幅《向日葵》又获得一项殊荣引来蜜蜂驻足花蕊。据英国《泰晤士报》15日报道,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凡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四幅名画复制品中,有两幅“花朵类”油画凡高的《向日葵》、保罗•高更的《一瓶花》;还有两幅虽非花朵却极富色彩的油画帕特里克•考尔菲尔德的《陶器》、费尔南•莱热的《宁静生活与啤酒杯》。研究发现,在同一时间内,蜂群飞向《向日葵》146次,在上面停落15次;飞向《一瓶花》81次,停落11次。但很少在另两幅画上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