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
參考答案:ABCD
MandyProject | 克裏姆特《吻》
總是能看到它的身影,可能是在郵局的名信片上、在街邊紀念品店的茶盞杯碟裏,甚至還出現在新聞中叙利亞戰後的街頭的塗鴉裏。不經意間總能見到《吻》的身影。如果藝術品的成功可由其被複制的次數來衡量,那麽《吻》顯然是西方藝術中最成功的畫作。
即使對藝術史的流派和發展曆程不能了然于胸,當它出現在你眼前時漏清,眼睛也會不由自主的被這樣一片充滿愛欲的暖金色所吸引:一對戀人跪在懸崖邊緣的花海中,在金色的光芒的纏繞中緊緊地擁抱着。細細放大,男子身體被金箔和各色拼接的圖案所包裹,彈而有力的雙手捧着女子的臉龐和脖頸,身子向前傾着,親吻着她的嘴角。女人沉醉在這熾熱的擁吻中,雙頰泛鏈做起的紅暈流露出絲絲羞怯的表情。一邊回應着擁抱的同時,另一隻手又好像在阻止着男子,意欲掙脫。膝下冉冉上升的花海後方,卻是一片平闆的,暗金色的虛無。
作者古斯塔夫·克裏姆特(Gustav Klimt)出生于19世紀末的維也納,父親是一位黃金工藝和銅版雕嵌藝師,二十歲時,克裏返喚前姆特便開始爲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進行壁畫創作。早期的學院派繪畫技藝對克裏姆特來說已經駕輕就熟。他并不墨守成規,加入了更多的自我風格,在反複嘗試裏摸索道路。低手庸才循規蹈矩卻一無所獲,而藝術大師離經叛道反倒求得一種前所未聞的新和諧,克裏姆特開創了維也納分離派。
簡單翻閱克裏姆特的畫冊,便能明白他對于女人的熱愛。不似傳統聖經故事裏的聖潔、溫柔的女性形象,克裏姆特畫筆給予女人自我、侵略性的神态和圓潤豐腴的身體,也有人說是男人般的外表和極其女性化的軀體。這種矛盾着的美極具誘惑力和神秘感,也是我十分喜愛克裏姆特作品的原因。還是美術史學家對克裏姆特畫中的女人的描述更爲生動—Femme Fatale。
《吻》是他在“黃金時期”裏的巅峰之作。1908年5月在維也納首度公展時便大獲好評,奧地利政府旋即斥巨資買下。這幅逼近6英呎的作品現在被挂在維也納貝維德雷宮的奧地利美術館中,每年接受着成千上萬人的朝聖。這樣的矛盾或許是這幅畫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欲望與掙紮,熱情的擁抱和無盡的未知,幸福裏帶着一絲哀愁。愛情像金子般閃耀如春天般斑斓,此刻,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