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国巴黎的了解(例如气候

地理位置狭义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来自黎城墙内的20个区,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万。大巴黎地区还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墙周围、由同巴黎连成一片的市区组成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和塞纳-圣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个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360问答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这片地区在古代就已经被称作“法兰西岛”(ile-de-france)。 气候环境巴黎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备政通亲字吃欢飞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首都巴黎人口为215万(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市区和郊区的巴黎大区人口1149万。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不像伦敦曾经被明有1666年伦敦大火所摧毁,里斯本曾经被1755年里斯本地震摧毁,巴黎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面保留了过去的印记,甚至是历史最悠久的某些街道的布局,一面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并且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构第货额语文斯跟质调。 当代巴黎的或响究另样读什大部分城市面貌是19世纪中叶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男爵对巴黎进行大胶叶绿初务常规模城市改造的结果。在许多世纪中,该市一直是迷宫般的狭窄街道和半木架房屋,但是从1852年开始,奥斯曼男爵的型飞大规模都市计划,使得整片整片的区域让位给宽阔大道两侧的新古典侵主义的中产阶级石砌建筑;大部分的“新”巴黎就是今天看到的巴黎。今日受欢迎的圣日尔曼大道、塞瓦斯托波尔大道等都在那时开辟。巴黎经常用作“对齐”(alignement)法规的同义词,沿着林荫大道两侧,预先确定的街道宽度,确定外墙位置,然后修建同样高度的建筑物,大楼的高度根据所面临街道的宽度界定。建筑物外立面富于韵律,设计了二楼阳台和五楼的装饰。 长期以来,巴黎一直遵守严格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规划在许多情况下今天仍然适用。今天,对于高度超过37米的新建楼宇只在特殊孔皇伟立律的例外情形下才被被允许,而在许多地区,对于高度的限制甚至更低。1973年修建的蒙帕纳斯大楼是法国的最高建筑,不过这个局面将在2010年发生改变,拉德芳斯区的摩天大楼将成倍增加:Tour AXA将加高到225米,但是又将被高300米的Tour Phare和高318米的To解特伯席至相ur Generali超过,成为西欧的最高建筑。 巴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西方主要城市。 道路 环有起展好巴黎市共有6088条公共或私人道路(1997年)。其中最宽的道路是十六区的福煦大街,宽达120米,第八区的Selves大街(avenue de S沉米完还用外比宣elves)是巴黎最短的道路,全长只有110米,而rue de Vaugirard是巴黎最长的街道,横跨第六区和十五区,全长4360米。第二区的rue des Degrés是巴黎最短的街道,只有5.75米;而第五区的rue du Chat-qui-Pêche为巴黎最窄的正式街道,宽1.8米影品喜(有些资料来源显示,十二区的sentier des Merisiers,测量不足1米宽,或二十区的passage d见批九头起宽宣国细物植e la Duée,虽然右边现在被毁,周围有栅栏,测量只有80厘米宽。最后,巴黎最陡峭的道路是二十区的rue Gasnier-Guy,斜率达到17 %。 建筑 巴黎市 巴士底广场(第4、第11和第12区,右岸)是一个不仅对巴黎,而且对整个法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地区,由于其历史价值,广场常常被用航督括便地曾板运现降于政治示威,其中包括2006年3月弱普根里目所秋浓各大规模的劳工抗议。 香榭丽舍大纪激米街(第8区,右岸) 连接协和广场和凯旋门,由17世纪花园式散步道改建的棉师第银孙是制满总项大道。它是巴黎的众多旅游景点之一和主要的购物街。 协和广场 (第8区,右岸)位于香榭丽舍大街东端, 初建时称为“路易十五广场”,臭名昭著的断头台的地点。埃及方尖碑是巴黎“最古老的古迹”。在广场上,皇家路的两侧,有两座相同的石头建筑:东面的一座是法国海军部,西面的一座是豪华的克里雍大饭店(Hôtel de Crillon)。附近的旺多姆广场以时尚和豪华酒店著称,拥有丽池大饭店(Hôtel Ritz)和旺多姆大饭店(Hôtel de Vendôme)及其珠宝店,许多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在广场上拥有他们的沙龙。 雷阿勒(Les Halles,第1区,右岸)过去是巴黎的中央肉类产品市场,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最大的地铁联络站(Châtelet-Les Halles)周围形成主要购物中心。从前的雷阿勒商场已经在1971年拆除,代之以雷阿尔集市广场(Forum des Halles)。巴黎中央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批发市场,已经迁移到了位于南郊的Rungis。 马莱(Le Marais,第3和第4区)是右岸的时髦区域,这是一个在文化方面非常开放的地方。 蒙田大街 (第八区),毗邻香榭丽舍大街,奢侈品牌聚集地,包括香奈儿、路易威登、克里斯汀·迪奥 和纪梵希(Givenchy)。 蒙马特(第18区,右岸)拥有圣心圣殿,历史上一直是艺术家区域,在这个区域有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咖啡馆。 蒙帕纳斯 (第14区)是左岸一个历史性地区,以艺术家工作室、音乐厅和咖啡馆生活着称。这里有巨大的蒙帕纳斯 – Bienvenüe 地铁 站,和孤零零的摩天大楼 蒙帕纳斯大楼。 歌剧院大街 (第9区,右岸)是巴黎歌剧院的周围地区,是巴黎百货公司和写字楼最密集的地点,包括春天百货 和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以及金融巨头里昂信贷银行和美国运通银行的巴黎总部。 [编辑本段]都市风光 从凯旋门俯瞰香榭丽舍大道 由夏特勒广场放射状建设的城市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丽舍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 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卢浮宫(Palais du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于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着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 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于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 旅游景点 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 巴黎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荣军院(Les Invalides) 先贤祠(Le Pantheon) 巴黎歌剧院(Le Palais Garnier,或又称L’Opera Garnier)(加尼埃宫) 圣礼拜堂(La Sainte Chapelle) 圣心堂(白教堂)(Le Sacre-Cœur) 玛德莲教堂(Eglise de la Madeleine) 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古代监狱) 巴黎市政厅(Hotel de Ville) 卢森堡公园(Jardin du Luxembourg)(法国参议院(Senat)所在地) 波旁宫(Palais Bourbon)(法国国民议会所在地) 拉德芳斯区新凯旋门(La Grande Arche) 博物馆和展览馆 卢浮宫(Musee du Louvre)(远古和古代艺术) 奥塞美术馆(Musee d’Orsay)(近代艺术) 庞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现代艺术) 巴黎格雷万蜡像馆(Musee Grevin) 罗丹博物馆(Musee Rodin) 毕加索博物馆(Musee Picasso) 巴黎达利蒙马特空间(L’Espace Dali)(超现实主义艺术) 克吕尼博物馆(L’Hotel de Cluny) 蒙帕纳斯博物馆(Musee du Montparnasse) 大皇宫(Le Grand Palais)(1900年世界博览会展馆) 小皇宫(Le Petit Palais)(1900年世界博览会展馆) 夏佑宫(Palais de Chaillot)(1937年世界博览会展馆) 街道、广场和其它地区 香榭丽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Elysees) 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 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 巴黎塞纳河左岸(Rive gauche) 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 亚历山大三世大桥(Pont Alexandre III) 新桥(Pont Neuf) 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ere du Pere Lachaise) 杜乐丽公园(Jardin des Tuileries) 索邦大学(La Sorbonne) 春天百货店(Printemps,20层高的百货店) 左岸咖啡(les cafes de la Rive gauche) 夜生活 红磨坊夜总会(Bal du Moulin Rouge) 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 疯马(Crazy horse) 拉丁天堂 大巴黎地区 凡尔赛宫(Chateau de Versailles) 枫丹白露宫(Chateau de Fontainebleau) 巴黎迪士尼度假区(Disneyland Paris) 拉德芳斯(La Defense) 卢浮宫(Louvre) 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 建于1889年是为当时的国际博览会而建的,建好后遭到很多非议,说是一堆烂铁破坏了巴黎的美。如今,这座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纪录四十多年的铁塔成为巴黎最重要的标志。 凡尔赛(Versailles) 原来是王室狩猎的地方,路易十四开始(1682年)至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王宫,这也是所有到巴黎的人必到的地方,王宫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御花园。 巴黎圣母院(Cathedral of Notre Dame) 位于巴黎的发源地西岱岛,建于1163年,历时四百年完工,是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内部装璜严谨肃穆,彩色玻璃窗设计引人,飞扶壁及怪兽出水口唯妙唯肖。 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地处宽阔的星星戴高乐广场。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它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 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香舍里榭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小开支的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 凡尔赛宫:[编辑本段]著名景观 1789年的凡尔赛宫平面图凡尔赛宫的主要景观集中于主楼二层和花园中。 大理石庭院 大理石庭院:凡尔赛宫的正面入口,是三面围合的小广场。中央的建筑原为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路易十四时加以改造,保留原来的红砖墙面,并增加大理石雕塑和镀金装饰。庭院地面用红色大理石装饰。庭院正面一层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私室和沙龙,二层为国王寝室。 海格立斯厅 海格立斯厅(Salon d’Hercule):位于主楼二层东北角与北翼的连接处,连接中路宫殿和北翼与王家教堂。路易十四时代,这里是王家小教堂,后改为国王接见厅。 丰收厅 丰收厅(Salon de l’Abondance):在海格立斯厅之西,北面为花园的拉冬娜喷泉。前临楼梯,丰收厅为入宫觐见国王的礼仪路线主要入口。厅内存放有历代国王的奖章及珍宝收藏。 维纳斯厅 维纳斯厅:又名金星厅。在丰收厅之西。路易十四时代,厅内有台球桌和一整套纯银铸造、精工镂刻的家具。这些家具后来被熔化铸造银币,以弥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开支。 狄安娜厅 狄安娜厅:又称月神厅,位于主楼二楼北侧,维纳斯厅之西,墙壁用各种精美瓷器装饰。 玛尔斯厅 玛尔斯厅:又名战神厅或火星厅,在狄安娜厅之西。天花板上有奥德朗的油画《战神驾驶狼驭战车》。大厅内壁炉两端有大理石平台,曾经布置台球桌。波旁王朝时期的国王经常在此召开宫廷音乐演奏会或赌博牌会。 墨丘利厅 阿波罗厅 墨丘利厅:又名水星厅或御床厅,在玛尔斯厅之西。厅内有一张大床,围以银质栏杆,还有一座纯银大壁橱。墙壁上围有金色和银色锦缎。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曾在此居住。 阿波罗厅 阿波罗厅:又名太阳神厅,是法国国王的御座厅。布置极为奢华绮丽,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中央为纯银铸造的御座,高2.6米,位于铺有深红色波斯地毯的高台之上。由于路易十四自诩为“太阳王”,因此凡尔赛宫内主要的大厅均以环绕太阳的行星命名。与二楼各大厅的位置相对应,一楼北侧为法国公主居住的套房。 战争厅 战争厅(Salon de la Guerre):在主楼的西北角、阿波罗厅之西,北、西两面面向花园,南面通往镜厅。厅内的装饰由孟莎和勒布伦完成,主要为反映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等功绩的油画。镀金壁炉之上为路易十四的骑马浮雕像。 镜厅 镜厅 镜厅(Galerie des glaces):又称镜廊,在战争厅之南,西临花园。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由敞廊改建而成。长76米,高13米,宽10.5米,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00多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了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厅内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为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大厅东面中央是通往国王寝宫的四扇大门。路易十四时代,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也都是纯银打造,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 和平厅 和平厅(Salon de la Paix):在主楼的西南角、镜厅之南,为一方厅,装饰风格与镜厅相似,但壁炉上的油画主题为“路易十五创 国王套房 造和平”。厅内装饰以罗马帝王像、狮子、法国和纳瓦拉王国国徽为主题。 国王套房 国王套房:位于主楼东面,路易十三的旧狩猎行宫之内。中央为国王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围以镀金护栏,天花板上是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这里是凡尔赛宫的政治活动中心,在这里举行起床礼、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寝宫北边为小会议室,南边为牛眼厅,得名自通往国王寝室的大门上方牛眼形状的天窗,是亲王贵族和大臣候见的场所。牛眼厅之东为大候见室和卫兵室。 王后套房 王后卧室 王后套房:位于主楼南侧,包括王后卧室、王后私室、王后候见厅、宫妇退居室、王后卫兵室等七间房间。王后套房的楼下为王太子套房(Apartment du Dauphin) 剧场 剧场:由路易十五下令修建,位于北翼。设计师为加布里埃尔(Ange Jacques Gabriel)。剧场深26米,宽22米,可以容纳750名观众,为其照明需要3000多根蜡烛。1789年10月2日剧院最后一次举行演出,招待路易十六招来保护王宫的佛兰德斯卫队。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政府的国民会议曾设于此。 教堂 教堂:在北翼楼群的南端,1700年修建,路易十四称这座教堂是奉献给圣路易的。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是为了在气势上胜过西班牙的埃斯库里亚尔宫(修道院、宫殿综合建筑群),但没有把教堂布置在主要轴线上,反映出在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兰西,王权已经高于神权。路易十五、王储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八)和阿图瓦伯爵(查理十世)都曾在这个教堂里举行婚礼。 战争画廊 战争画廊:在南翼建筑群中。曾为王子和亲王的住处。展出众多战争主题的绘画作品,如《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普瓦蒂埃大捷》、《里沃利战役》、《亨利四世进入巴黎》等。 花园 花园美景 花园:现存面积为100公顷,以海神喷泉为中心,主楼北部有拉冬娜喷泉,主楼南部有桔园和温室。花园内有1400个喷泉,以及一条长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大运河。路易十四时期曾在运河上安排帆船进行海战表演,或布置贡多拉和船夫,模仿威尼斯运河风光。花园内还有森林、花径、温室、柱廊、神庙、村庄、动物园和众多散布的大理石雕像。 大特里亚农宫 大特里亚农宫:1687年由路易十四为其情妇曼特侬夫人建造,只有一层,室内装潢相比之下比较朴素。路 小特里亚农宫 易十四时期,国王有时厌倦豪华的凡尔赛宫,也会到这里居住。1805年至1815年,拿破仑经常居住于此。 小特里亚农宫 小特里亚农宫:路易十五为其王后建造。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要的房间有大沙龙、小沙龙、画室、卧室、化妆室等。附近有路易十六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修建的瑞士农庄,有茅屋、磨坊、羊圈,王后常化妆为乡间牧羊女在此游玩。 [编辑本段]旅游信息门票 联票(包括凡尔赛宫内的主要景点):7月4日到10月31日,为25欧元/人,11月1日到3月31日,为18.16欧元/人。 凡尔赛宫,18岁以上8欧元/人,下午03:30后入场6欧元/人,学生及18岁以下人员免票; 忒拉浓花园:18岁以上5欧元/人,下午03:30后入场3欧元/人,学生、残疾人及18岁以下人员免票 四轮马车博物馆,18岁以上的2欧元。人,学生及18岁以下人员免票; 花园、Jeu de Paume Room,免票进入。

大卫·哈维笔下的奥斯曼男爵——读《巴黎城记》点滴随感

图/文 : 大地倚在河畔

在近代巴黎城建史上,乔治-欧仁•奥斯曼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1853年被任命为塞纳区行政长官。这位在巴黎度过美好童年的精力充沛的男爵,以拿破仑三世关于城市“最高理想”原则重塑巴黎城市空间,对旧巴黎进行大规模改造,推动巴黎完成剧烈的现代性转型,某种意义上今天的巴黎正是他的遗产。

关于奥斯曼“创造性的破坏”,后人批评者有之,赞赏者也大有人在。而在当今国内一些城市论者中,奥斯曼则多被简单描述成一个斩断巴黎物质文脉的反面人物。一些权威作者及其著作,总是以貌似客观的笔法力图引导人们相信,奥斯曼是城市的摧毁者。

读大卫·哈维的《巴黎城记》,让我感受到一个严肃的城市学家深刻的客观。我以为《巴黎城记》是完全可以作为城市教科书和历史地理学来阅读的巨著。大卫·哈维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批判性知识分子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甚丰。

《巴黎城记》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探讨了1848年到1871年两次革命之间的惊人的“巴黎大改造”。当中仅是对奥斯曼本人的叙述,已足见作者极具历史感的客观精确,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张力,其味无穷。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空间形态。在哈维看来,城市的现代性进程是巴黎城市空间变化的总根源。他说:

“孙游吵 外在空间关系的转变,迫使巴黎必须加紧让自身的内部空间更加合理。奥斯曼在这方面的功绩,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主义都市计划的伟大传奇 ……奥斯曼所部署的都市空间概念无疑相当新颖。他并不是要兴建‘与各地区毫无关联也毫无纽带关系的大道通衢’,相反,他希望能有一个‘通盘的计划,能够周详而恰当地调和各地多样的环境’。都市空间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各个分区与不同功能应互相支持以形成可运作的整体。这种对都市空间的持久关怀,引领奥斯曼致力于将市郊并为巴黎的一部分……新空间关系对于巴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对于巴黎人的感性更是影响巨大。”

这是哈维对奥斯曼一个很基本的评价。他还表明巴黎内部空间的剧烈转变也不是全然因奥斯曼而起,这位男爵只是顺应了城市演变的某种必然进程。

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是一种剧烈的激变。评论称它完全不指涉过去,就如同在白板上铭刻一样,如果发现有过去横阻其间,便将过去予以抹灭。

哈维在书中对奥斯曼的“创造性的破坏”有详尽深刻的批判性的分析。他说即便与过去完全决裂是不可能的事,但决裂本身所带有的说服力与颠覆性却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除非造成变迁的因子早就潜伏在社会秩序既有的条件中,社会秩序是不可能改变的。令人不解的是——难道不是吗?——圣西门与马克思这两位在现代性思想的万神殿中居于崇高地位的思想家,在明白否定与过去完全决裂的可能性的同时,却也坚持以革命造成变迁的重要性。虽然彼此的意见容许有不同,但至少最低限度仍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共识,那就是‘创造性的破坏’。俗话说,破旧立新,要创造新的社会形态,不可能不将旧的社会予以取代或销毁。因此,如果现代性是个有意义的词汇,它就必须显示某个创造性破坏的关键时刻”。

奥斯曼要在巴黎的废则侍墟中建造一个全新的巴黎,以此告别旧的巴黎。但这并不意味着同过去决裂,它只意味着在过去的废墟中新生。

在哈维的叙述中,奥斯曼所创造的现代性,本身即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旧巴黎长久以来就被称为病态的城市,因此奥斯曼便以外科医生的姿态出现,他运用具象化的策略将城市塑造成可以维持生活功能的磨败活躯体。

然而,如果城市的外在完全改观,灵魂将会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在当时巴黎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吵。

哈维的书中客观反映了这一情况:“深知‘破坏将带来自然愉悦’的波德莱尔,对于巴黎的转变不仅无法抗议,也未曾提出抗议。他的名句‘唉!城市面貌改变的速度竟快过人心’,这句话与其说是用来批判当时的变化,不如说是直言批评人们缺乏赶上现状的能力。对于关切卫生问题的人来说(特别是针对曾在1848到1849年间肆虐,而后又在1853到1855年与1865年短暂复发的霍乱疫情所进行的防堵),改建工程作为洁净身体与灵魂的形式相当受欢迎。然而也有许多人指责改建工程侵占了巴黎的内脏。巴黎在外科医师的刀下奄奄一息,它将成为巴比伦(或者是更糟糕,它会变成美国城市或像伦敦一样!)。巴黎的真实灵魂与本质不只因为外观的改变而破坏,也因为帝国纪念日的道德沦丧而毁灭。”

甚至怀旧也可以是强有力的政治武器。作家路易斯•弗约在其作品《巴黎的气味》中,运用怀旧题材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作品认为改造中的巴黎是“碎砾的城市,纵使可以发展成为世界的首都,也无法拥有任何市民”。

面对产生于巴黎改造的直线、单调、乏味的里沃利街,富尔内尔说:巴黎只有一条街道——里沃利街。雨果则说:我一直很讨厌里沃利街。

对此,哈维冷静地分析说,面对这些感受我们很难区别哪些是真正的失落感,哪些只是君主派人士与共和派人士所采取的战术手段,以过去的黄金时代作为攻击帝国统治的凭据。他进而分析:“ 在帝国权威的庇护下改造巴黎,当中所产生的紧张感绝非奥斯曼所能化解。而他的重建计划势必将招来政治与情感反应。 ”

哈维对奥斯曼的巴黎改造的分析,无论是何种角度的阐述评断,始终是辩证的、历史的和客观的,完全没有那种非此即彼的简单结论。

书中也有涉及对奥斯曼个人的叙述。然而即使这种对于个人的感受,也是具有历史感和客观的。例如他说道:

“奥斯曼其实具有相当浓厚的马基雅维里气质。他胸怀野心,醉心权力,并且热情投入(他对公职具有非常特殊的看法),准备以长期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奥斯曼获得路易•拿破仑的直接授权,因而拥有破格的个人权柄,而他也准备淋漓尽致的发挥。奥斯曼精力充沛,组织力强,一丝不苟,不过他向来轻视别人的意见,甚至反抗权威(即便是皇帝的命令),游走于法律边缘,并且采用我们现在称之为‘创造性会计’的财务策略,除此之外,奥斯曼也一意孤行,完全无视民意……简言之,奥斯曼是倾向专制的波拿巴主义者,他不仅成功地在政界存活下来,而且还大放异彩。然而当波拿巴主义于1860年代逐渐屈居自由主义之下时,奥斯曼也开始失势,最后于1870年1月以牺牲者的姿态遭到免职。”

但是奥斯曼所推动的城市转型此时已经完全上路,其势已无人可挡。巴黎此后数十年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奥斯曼所定的路线,直至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巴黎。

1997年5月笔者曾经漫步于巴黎街道。可惜那时尚未阅读大卫·哈维。城市旅行家林达相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奥斯曼拯救了巴黎,认为 在向现代都市转变的过程中,奥斯曼留给我们的巴黎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具有历史承袭性的 。确实,今日巴黎许多重要的建筑景观,完全延续了以前的老巴黎的风格。

如果从奥斯曼被免去巴黎市行政首长职位的1870年算起,巴黎大改造已经过去将近150年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巴黎,美丽、骄傲、浪漫。我想,这样一座美好的城市,当初奠定其基础的“大改造”没有理由是一无是处的,而主导这一改造的奥斯曼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我们的城市论著对此应有深刻的客观。而这一深刻的客观,我在哈维的《巴黎城记》以及其它具有类似思想深度的著作中读到了。不仅读到了,它还令我深感其趣、大受教益。

哈维的《巴黎城记》,引人入胜!

                                                          城市闲逛者

                                                      写于流花湖畔

※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 : 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杰作 [美]大卫·哈维著 黄煜文译 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1月第1版

※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简介【参见百度百科】 :当代西方地理学家中以思想见长并影响极大的一位学者,1935年出生于英国Kent的Gillingham,1957年获剑桥大学地理系文学学士,1962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系讲师。1969年移居美国,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理学与环境工程系教授至今,其间于1994~1995年曾回英国在牛津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地理学的解释》、《资本的限度》、《社会公正与城市》、《巴黎城记》等。

20160925

2法国古典主义绘画与新古典主义的比较

当然,17世纪上半个时期,并不是古典主义一个流派。
当时古典主义分为两个流派。主要有为宫廷歌功颂德的廷内古典主义,如乌埃;和歌颂自然的宫廷外古典主义,有普桑等。还有在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密切反映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有被称为“时代的采访员”的J.卡洛和描绘农村题材的勒南三兄弟等,
17世纪后,国王路易十四当政后,王权日益集中巩固,宫廷古典主义日益占上风,其他艺术流派则日趋衰落。
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显扬视死如归的坚强。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历史上的罗马作为借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庞贝古城的出土更激起对古典艺术崇拜的狂热;而大卫(J.l.Ddavid,1748-1825)连续展出三副歌颂古代英雄的力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被称为古典主义的大卫,并不满足于古代的理想美。大卫的一些名作有《网球馆的宣誓》、《马拉之死》、《加冕式》、《萨宾女人》。1813年拿破仑大败,大卫又完成了中断10年的旧作《利奥尼塔斯》:英勇的斯巴达王率百名战士为掩护全军撤退,在作死守山谷的准备。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的目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路易•达维特和安格尔。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