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幅中国书法艺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衣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没按图直政管,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认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来自。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360问答“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培聚称这优绝土陆排饭代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书法作品展览,欣赏后的感想600字
要点:首先描写参观展览的展馆,再叙述自己和书法的渊源,然后通过此次参观对书法的感悟有了升华,最后总结收获发现不足。
正文:
本次在上海博物馆主要参观了历代书法作品展览馆,可称之为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正如展览馆入口的前言所述“中国的文指卖字是依指事,象形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则是运用毛笔为工具的一种藉线条表现汉字的艺术。”
不可否认,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程在不断地改变,但藉用毛笔书写的中国汉字从笔法、字法到章法,都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它始终是最具美感和艺术感的。
我的家乡是绍兴兰亭,从小就开始上书法课,从开始握笔,到书写横竖撒捺,再到书写大歼整个汉字,最后能勉强完成一幅作品,经历的时间是六年,我对书法的情感也从一开始的新奇经过一段时间的厌烦最后过渡到了喜爱。
但是那时候对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了解仅限于唯仿逗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和王羲之等人。
如今,经过书法鉴赏课上老师的一番讲解和本次上海博物馆的参观,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远不止我所了解的那样单一的。
首先书法分成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而五种字体下各位书家的字又各有特色,形成了丰富的流派。其次书法艺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而风格是多样性的。
例如隋代书法参杂变化,奇正相生和略带草隶笔意的楷书为特点,宋代书法则是以表现主观意趣为主要特征,元初书坛,赵孟顺提倡尊崇古法,承袭晋唐之风,形成端庄朴厚又流利洒落的书体。
本次上海博物馆之行我收获颇丰,不仅见识到了许多著名书法大家的作品,还了解了各个朝代不同的书法特点和风格。但由于对书法了解不多,鉴赏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对于此次历代书法欣赏只能做以上浅显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