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资料
古典音乐家海顿
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地利与匈牙利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生平
喜爱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活。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对G.A.格里辛格尔(第一本海顿传记作者)谈起简搜那段生活时说:“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
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商J.P.克勒的女儿安娜结了婚,婚后夫妇不睦,长期疏隔,终无子嗣。
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从1761年起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首先是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旨办事: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宫廷的艺术趣味和繁杂的行政事务限制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另一方面,宫廷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歌剧院、木偶剧场等又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机会,并能直接检验自己的作品,从而增删修改,臻于完善。海顿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中写成的,包括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5首弥撒曲和11部歌剧等。
海顿声誉渐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英国报纸上。1781年结识W.A.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年近半百的海顿与初显风华的莫扎特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莫扎特自认为是海顿的学生,声称首先从海顿学习了怎样写作弦乐四重奏;他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题赠海顿。海顿也十分倾慕和重视莫扎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认莫扎特歌剧创作方面的优势。在海顿后期的作品中,也显露了莫扎特培咐型音调柔和、感情细腻风格的影响。80年代的海顿达到了创作上的成熟时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乐会之约写交响曲;1785年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写了管弦乐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1786年他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6部交响曲。同一年他又为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写了一些夜曲和协奏曲。
1790年海顿的生活起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N.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新亲王解散了管弦乐队,但保留了海顿的乐长衔头和俸禄。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于贵族的海顿,此到才真正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立即到了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就接受了英国伦敦音乐配猜会经理小提琴演奏家J.P.扎洛蒙的邀请,于1791年新年到了伦敦,至1792年7月才回维也纳。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访问了伦敦。
伦敦之行与过去局囿于贵族宫廷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伦敦这个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大都市中,广大的音乐听众要求听到更深刻、新颖和丰富的作品。海顿夜以继日地忙于开音乐会,参加大量的社交集会和写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顿不仅在作品的数量上满足了听众对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一筹。海顿为扎洛蒙的音乐会写下了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形成了一生创作的高峰。这些卓越的作品唤起了伦敦听众狂热的感情,全英国音乐爱好者都敬慕这位传奇式的音乐大师。英国上层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乔治三世请他留在英国,牛律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衔,海顿沉醉于荣誉与友谊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G.F.亨德尔纪念节,海顿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弥赛亚》和亨德尔其他许多杰作,使他深受感动。
他第1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L.van贝多芬是个天才,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迥异,师生关系为时不长。但海顿还是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将为能把自己说成是他的教师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岁的海顿第2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继续从事创作。晚年的作品中两部清唱剧《创世记》(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为最成功。
誉满全欧的海顿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后,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但许多文化社团、学会都以海顿参加为荣,海顿被邀参加了巴黎阿波罗协会,继又成为圣彼得堡音乐爱好者协会名誉会员。1808年3月27日在维也纳再度演出《创世记》时,海顿最后一次对公众露面。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国军队迅速占领了维也纳。5月31日,海顿在战事倥偬中逝世。遗体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又在那里建了海顿陵,陵墓圆顶的天窗周围铭刻着他的名作的标题。
创作
海顿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趋衰败和文化史上的巴洛克后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创的“开明专制”,而他逝世时,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这种时代背景使海顿在思想上倾向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然而他并不理解革命。
海顿爱好日常生活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不是以戏剧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胜,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
海顿表面上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开头总是写上“以上帝之名”,结尾总是签上“荣耀归于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过是随从习俗,宗教在他的思想与情感中并未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声乐作品之一《F大调小弥撒曲》中,“求主怜悯”乐章的音乐主题却是快乐欣喜的,著名的《圣母悼歌》充满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这部7个乐章的管弦乐曲(后来加入独唱与合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乐章模拟地震的画面。这些都说明海顿的作品是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乐中也是这样。他喜好田野、森林、钓鱼和打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下于莫扎特和贝多芬。
交响曲 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海顿一生创作了不下于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达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18世纪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就,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和古典风格,往往既严肃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72),据说是为了暗示公爵让乐师们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顿不同寻常地在第4乐章急板后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乐章,奏至中途,乐队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吹熄其谱架上的蜡烛而退席,最后剩下两把小提琴把交响曲带到深深打动人心的终止。80年代创作的“巴黎交响曲”(有人说是为宗教音乐会写的那几首,也有人说是为奥林匹克音乐会写的6首,目前尚无定论),抒情性的曲调更为丰富、生动、风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响曲》(1785)第1乐章副题的音响如母鸡咯咯叫唤,被称为《母鸡》交响曲。《第八十三交响曲》(1786)末乐章的主题听起来象一首脚步沉重而笨拙的风笛舞曲,故被称为《熊》交响曲。《第八十五交响曲》(1785)因受到法国王后的喜爱而得名《王后》交响曲。海顿后期创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大多具有热烈洒脱的主题旋律,充满活力的节奏,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和简洁精致的复调性处理。其中4首得了绰号:《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1791)、《第一00交响曲》(《军队》,1793~1794)《第一0一交响曲》(《时钟》,1793~1794)《第一0三交响曲》(《鼓声》,1795)。这12首“伦敦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他摈弃了古老复调中那种拘谨而神秘的性质,而代之以率真、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强烈对比的引子,展开部获得显著发展,确立了以短小动机进行展开的发展原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
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
约瑟夫·海顿
海顿的交响曲具有鲜明的形象,能使人联想起日常生活的许多现象,人们据此给他的交响曲标以别名。除了早期创作的《晨》、《午》、《夜》等极少几部作品外,海顿从不写标题交响曲,上述那些如《母鸡》、《熊》《惊愕》之类的标题,都是别人加上的绰号。
四重奏曲 海顿弦乐四重奏的重要性仅次于他的交响曲,他写下80余首弦乐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内容大多是欢乐、热情的抒发。50年代所写的10余首弦乐四重奏,在它们5个乐章的排列中清楚地显示了古典舞蹈组曲的影响。从《第十七弦乐四重奏》(1771)开始确立了4乐章的形式,此后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间两个乐章调换。1781年他为俄国皇储保罗大公爵所写的《小鸟》、《你好》等6首《俄罗斯四重奏》(1781),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2乐章。1772年所写的6首《太阳四重奏》中,复调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复杂的赋格结束。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形成“对话的原则”,即把主题的叙述分置在各个声部,如同4个人的谈话,具有在主调和声基础上产生的复调性,改变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声部,而把其余声部处理成单薄伴奏的机械状况。90年代创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乐四重奏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华彩,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与“伦敦交响曲”相媲美。
奏鸣曲与协奏曲 海顿的5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奏而写,大多纯朴而稍平庸。海顿最早的钢琴奏鸣曲通常不用奏鸣曲快板曲式,末乐章用小步舞曲。其后海顿又较多模仿北德乐派大师C.P.E.巴赫的奏鸣曲。1771年海顿受到“狂飙运动”影响,写下了豪放而略具伤感的《C小调奏鸣曲》,终乐章没用习惯的欢乐结束,而是激烈爆发的高潮。80年代海顿在旋律的风格与结构上受到莫扎特影响,他十分重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成就。作于1789~1790年的《降E大调奏鸣曲》与晚期最后一首《降E大调奏鸣曲》奔放、激动,感情幅度较大,更接近贝多芬的风格。
海顿写过20余部协奏曲,但这不是海顿创作的主要领域,虽然《D大调钢琴协奏曲》(1784)和《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783)现在还常被演奏。海顿的钢琴三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变奏曲、钢琴幻想曲等,都不能与他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相比拟。
其他作品 海顿没有写出什么著名的戏剧音乐,他的18部歌剧多数是小型喜歌剧,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长日久》(1780)、《荒岛》(1779)、《奥兰多·帕拉迪诺》(1782)、《阿尔米达》(1783)等。这些歌剧早已被人遗忘,有若干部连曲谱也找不到了。目前已有人对它们进行挖掘和研究。
海顿写了不少声乐作品,包括8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而以后期创作的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为最著名。《创世记》的诗篇取自英国诗人J.弥尔顿的《失乐园》,第1、2乐章叙述上帝创造万物直至人类,第3乐章叙述亚当和夏娃在地上乐园过着幸福生活。海顿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与生态转化成一幅幅音乐的画面,出现了鸽子的咕咕声和狮子的咆哮,亚当和夏娃则唱着一首谐和纯朴的二重唱。他的最后杰作《四季》纯粹是一部世俗清唱剧,脚本是从英国诗人J.汤姆逊的同名诗改编的,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乐章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和欢乐,抒发了他们天真质朴的情感。
评价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岁时被著名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从16岁起他甜美的歌喉开始不幸地逐渐沙哑。1749年的一天,奥地利女皇在欣赏圣斯蒂花教堂唱诗班的优美合唱时,突然从合唱队里传出一声很不协调的怪音,女皇当场就挖苦道:“这个孩子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乌鸦叫!”从此,海顿结束了他的唱诗被迫流落街头,靠拉琴卖艺糊口谋生。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1759年,他成为波希米亚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
1760年,他娶凯勒为妻,犯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为自己招来莫大的痛苦。凯勒体魄强壮而智能低下,性格凶狠暴躁,素质极差!她不仅在生活上虐待海顿,还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创作的音乐手稿随便擦桌椅、包糖果、制点心盒等等。对此,海顿只有仰天长叹,而这又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后来,他们终于分道扬镳了。
1961年,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在此,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统裤袜,头戴假发或梳辫子,脸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此外,还要监督乐队的纪律,看管好每件乐器,给新歌手上课,提高乐队水平,等等。海顿曾悲哀地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尽管有时宫适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我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我与世隔绝,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我被迫成为‘独创才’。”
从未有人对海顿的音乐天才表示怀疑,但却发生过面对着艺术家本人而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顿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爱海顿音乐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见到他时竟失声问道:“你是真正的海顿吗?……” 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见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诚地请求道:“尊敬的大师,我最亲爱的小女儿即将举行婚礼,对我来说,这是重大事件。我满怀感激之情,请您为我写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请求,除了向您提出,还能去找谁呢?”善良诚恳的海顿立即慨然允诺。到了约定之日,他果真写成一首典雅的《C大调小步舞曲》屠夫千恩万谢地取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几天之后,正当作曲家伏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埋头写作之际,窗外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混杂声响,着实把海顿吓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应过来:这是有人在奏乐。是什么曲子呢?……大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仔细听了半天才终于恍然大悟:天哪!这不正是自己前几天作的那支《C大调小步舞曲》吗?他赶紧跑到窗口向外张望,只见台阶上立着一头强健的公牛,牛角上还挂有金色的彩带,喜笑颜开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后是满面春风的女儿女婿,一支由流浪艺人组成的我队正在起劲地吹吹打打!屠夫庄重地走上前来,恳切地说:“尊敬的大师,对一个屠夫来说,用健壮的公牛来对优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谢忱是最好不过的了。”
海顿在宫廷供职的30年里,埃斯特哈齐王宫两易其主(召海顿进宫的保罗.安东王子于1762年去世,继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于1790年病故),1790年继位的新主人只聘请他作挂名的音乐指导,海顿从此得到自由,于是他移居到维也纳。
1791年,应英国之邀,海顿前往伦敦访问。在此期间,他出席了纪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尔的音乐会。当大厅里回响起亨德尔的名作《哈里路亚》时,年近60岁的海顿激动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接着,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来,全场听众无不肃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遗体被葬于圣麦斯公墓。。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年)在评论海顿时曾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墨蝉现实发动猛攻!海顿就是海顿,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弦乐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呜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海顿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交响曲108部;弦乐四重奏77部;各类三重奏180部;钢琴奏鸣曲50部;歌剧14部;清唱剧两部;还有大量小型的声乐与器乐作品。其中,较名的代表作有:《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Abschied)、《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urprise)、《第一百交响曲》(军队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Clock)、《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London);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号;清唱剧《创世纪》(The Creation)、《四季》(The Seasons)。
谁能帮我整一篇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论文啊不少于3000字的谢谢
浪漫主义袁叶宽组色足斗展执岁音乐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360问答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善延血良增马阶想肥这与受形式支配的搞盾跳厂条副得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负消哪坐护降观断沉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顺问别提儿高离女调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感等室备较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例如威尔第就用显烈只画杀裂段针富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厚垂龙价植当溶只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普品汉听衡段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农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端则视星把齐创使后镇决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病构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仅全鸡体设作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展挥突微套个溶错越肥兴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补传信更沉五酸贵秋轴是成功的;反之,虽应丝物操统科班独哥兴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方两升丝程曲够宗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水含预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如前所述,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
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
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
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
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
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
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
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
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
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
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
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
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
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
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
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
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
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
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
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
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
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
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
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
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
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