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国精神的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之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B12WX008 )的研究成果。赵朝霞黄天娥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始于18世纪末期,以先验主义为高潮,到美国内战爆发时开始衰落。18世纪末期,美国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在文化上仍然依附于英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随着政治经济力量的日渐增强以及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日渐高涨,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了文学创新之路,真正的美国作家和诗人成长起来,他们在文学艺术形式上摆脱了英国文学的影响,散文、随笔、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开始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热情。
一、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激发了爱国主义
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到“西进运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开始用美国人自己的语言创作以美国本土为题材的作品。他们力图通过对美国本土自然风光的描述突出本土文化特征,刻画本土人物,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美国本土特色的新时代是美国文化独立、美国精神确立的重要标志,确立了美国的民族文学和民族精神,激发了美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创作题材上为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了解风土人情,搜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着力发掘和表现美国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他的名著《见闻札记》和《瑞普·凡·温克尔》是本土化题材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品以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题为特点,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欧文致力于创作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在作品中,他描写了哈德逊山谷的独特景色和生活气息,并选择美国本土的小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通过幽默夸张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独特的美国本土气息和美国式的人物性格原型,并用讽刺的口吻嘲笑美国人的自大、实用主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在取得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领土从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展到9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好枣原野为边疆题材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皮袜子的故事》以美国向西部边疆开拓和印第安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美国人如何勇敢地开辟美国文明的过程。在《皮袜子的故事》中,库柏刻画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浓厚的美国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精神。库柏的边疆意识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是美国文化本土化和美国文学本土化的过程的体现,是美国自由、民主和个性的源泉。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观点有哪些

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在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方面描绘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也为美国文化的本土化进行了探索。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倡导人们走近大自然,并有目的地探索人生,以追求心灵的升华。《瓦尔登湖》的精髓是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解放,这是任何自由的起点;爱默生强调自然崇高、人的神圣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界都具有神性,因而人应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不言而喻;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对人类的广泛的爱。
二、超验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起源于单一神教的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认为上帝、自然和人类都通过羡扮共同的灵魂相兄袜灶联系,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超验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进入全盛时期。
1836年以爱默生、梭罗、霍桑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俱乐部成立,在此后七年的时间里,超验主义主张以意识为武器,摒弃以理性为主的经验主义,主张意识是人的心灵的真正所在。爱默生的《自然》宣扬 “上帝与我同在”“人人心中见上帝”的人本主义思想。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等作品主张人应该做心灵的披露,这样才能摆脱人性的枷锁,不断认识自我,通往心灵的自由境界。超验主义推崇人的能力,颂扬人的本质精神,即自由和民主的精神,这里的民主是指宽泛意义上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完满状态的一种理想。在那个充满自信、希望和进步的时代,超验主义者看到了真正民主和自由实现的希望,1838年超验主义者奥利司特斯·布朗森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民主的乐观情绪:“这里是一块处女地,一个广阔的田野,一个新的民族,拥有未来、无尽的思想和无穷的自由。在这里,唯有在这里,哲学家们可以在人性上做实验,展现何时何地拥有自由,如何保持自我。”①超验主义者对真正民主自由境界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也试图在现实中去实践这种思想。梭罗到瓦尔登湖结庐而居,过了两年零两个月自给自足的生活,积极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以领悟精神的崇高、追求心灵的升华;超验主义者建立布鲁克农场的目的就是把推崇自然和个人主义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希望过一种简朴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超验主义是美国精神独立的宣言,尽管超验主义提倡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的思想是乌托邦式的,但它能振奋人心,给人以希望,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以解脱,孕育了美国人民自信、自助、自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
三、创作形式上的自由创新
在创作形式上,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但大部分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形式和语言上也更加突出了多样化和创新性。

美国文学的论文有哪些选择啊

美国文学上荒野描写的生态意义述略
提要:早期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描写与当今的生态诠述有360问答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以人的理解和利益为中
心,而不是以生态本身存在之价值为出发点。早期荒野描写大都可见落春船怕仅出自新教徒之手,清教思想与自然结合,建构出美
国新大陆这一空间的独特性,形成地域归属感。浪漫主义赋予荒野以新适务溶赵的意义,梭罗和爱默生关于荒野的论述表
达了明显的环境意识。20世纪的荒野描写则表达了现代人对荒野与文明关系的思索,不仅有对文学中美的部叫处令追求,
对土地、对自然界的伦理观的探讨,还有对科技至上理念的批判。
关键词:美国文学;荒野描写;生态意义
“荒野”( wilderness)指原生自然和原野,是人类
尚未涉足的原始大自然。美国通常被认为是以“荒
野”概念为中心的生态环境思想的发源地。自从哥
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北美这片富饶而尚未开发
的处女地吸引了一批批来自欧洲的探险者、旅行者和
开发者。对这些来自欧洲大陆的人们来说,北美大陆
不同于古老的欧洲大陆那片已经被滥用过的土地,
充满活力和野性,预示者一种新生杂久的机遇。同时,这
又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人们必须一切从头开始,去认
知这个新的自然环境,在孤寂和荒野中求得生存和发
展。荒野描写(W若同家ildernessWriting)是美国文学史上
特有的、以美国大陆原始自然和对野外生态学观察经
验为素标今给演行材,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游记、札每志毫记等形
式抒写原始自然的文学创作形式,其描写宗旨是歌颂
自然、热爱荒野、倡导崇尚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荒
野意象是整个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主要母题之一,并形
成了美国文学的传统。”[1]58在美国,有关荒野描写的
论著已经出版了不少,其中代表作有罗德答相拿司革里克·纳什
(RoderickNash)的《荒野与美国思想》(Wil司汽derness
andAmerican Mind,1982)、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的《无径之路:约翰·缪尔与美国荒野》(The
Pathless Way: John Muir and American Wilderness,
1984)、加里·斯奈德(Gary Sny经种论范套证der)的《荒野的实践》
(映调拿攻点ThePractice oftheWild,1990)以及马克斯·奥尔斯
萨格(MaxOelschlaeger)的《荒野的概念:从史前到生
态学时代》(The 管派协征兴酸余完心Idea ofWilderness: From Prehistory t
theAge ofEcology,1991)。目前国内研究美国文学史
上荒野意义的主要成果包括程虹的《回归荒野》(三
联书店,2001年)、杨金才在《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
第2期发表的《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一文以
及杆喜在《中国期刊网》上可以查阅的两篇硕士论文。荒
野描写是美国自然文学及生态文小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板展十掉每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荒野描写,
试图揭示荒野描写的生态意义。
一、早期荒野描写:建构美国新大陆的空间与
域归属感
在早期荒野描写非虚构文本的构建过程中,游
记、见闻录以及地方志的主要代表作者有约翰·史密
斯(John Smith, 1580~163放迅视1)、威廉·布雷德福(W八谓i-
liam Bradford, 1590~1657)、亚瑟·巴罗威(Arthu
Barlowe,1550~1620)和丹尼尔·戴顿(Daniel Den-
ton,1626~1703)等。当代美国著名文化史专家利
奥·马克思在其代表作《花园里的机器》(TheMa-
chine in theGarden,1964)中指出,早期“人们对美洲
产生的种种意象中,一方面是可怕的荒野,而另一方
面则是花园。从传统上说,这两种见解与关于人类和
环境的基本关系的不同思想相关。我们可能称之为
生态意象。它们每一种都是根深蒂固的隐喻,是一种
诗画的观念,展现了价值体系的本质。……将美洲描
绘成一座花园表达出一种被认为是乌托邦的愿望,一
种向往富足、休闲、自由和更加和谐生存的愿望,而将
美洲描绘成一片可怕的荒野则是将美洲想象成另一
片施展身手的领域”[2]。布雷德福的笔下描写的是新
教徒对迷失或隔离在新大陆那“咆哮的荒野”之中的
迷惘与恐惧。在布雷德福的笔下,我们看不到伊甸园
式的动人情景。他在《1620~1647年普利茅斯种植
园记事》(OfPlymouth Plantation,1620~1647,1959)
一书中这样写道:“他们放眼望去,只见可怕的荒园
……因为夏天已经过去,眼前只是一片严冬萧瑟的景
象,整个土地树木林立,杂草丛生,满眼都是荒凉原始
之色。”[3]然而,史密斯、巴罗威和戴顿等人的描写则
展现出另一番生态意象情景。史密斯的《新英格兰
记》(Description ofNew England)用乐观而夸张的笔
调详细地描绘了那里的海岸、岩群、森林和气候,“在
人们眼前呈现出一个富饶的天堂,一片纯洁的生态乐
园”[4]26。史密斯在荒野中陈旧的帐篷里,在森林里点
燃的篝火旁,记载了他的经历和认识,呼唤欧洲大陆
的移民来到这片上帝赐予的乐土。戴顿在《纽约记
事》(ABriefDescription ofNew York,1983)中写道:“如
果真有人间天堂,那必是这片遍地牛奶蜂蜜之地”[5]。
巴罗威在其《北美大陆首航记》(The First Voyage
Made to theCoasts ofAmerica,1989)一书中写道:由
海路接近新大陆时,会先有“阵阵清新怡人的香气入
鼻,令新移民精神为之一振。……这里森林茂盛,树
木高大挺拔,果实累累”[6]。新大陆的丰富的物产资
源,包括丰盈的鱼产和木材、肥沃的土壤、爽朗的气候
和满山满谷的飞禽走兽等几乎成为该书叙述荒野的
“卖点”,作者以大多数普通读者能理解认同的方式
呈现了新大陆的生态景象。
尽管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游记作家们描写荒野的
角度不同,他们面对荒凉的自然,选择的是与自然为
伴,颂扬荒野。即使是布雷德福的描写,我们发现,与
其说他是在渲染早期殖民者创业的艰苦,还不如说他
在讴歌拓荒壮举。可以说,布雷德福和史密斯等人的
荒野描写使他们置于一个荒野的国度,一个接近原始
的时代。他们最初确定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把自
然作为描述的对象,体现了那种充满活力的粗犷精
神。在美国殖民地时期,荒野意象的二元性在殖民地
初期是作为真实的历史加以记载的:一方面暗含这些
早期殖民地者不愿意屈服于古老文明措施与他们的
陈规陋习,力求挣脱锁链,向往自由发展。因此,神奇
而又遥远的美洲便成了他们的希望之乡,他们在那里
可以自由开垦,缔造文明;另一方面又表明,荒芜的新
世界险象丛生,他们将会遇到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
生存而不懈拼斗,因为威胁始终存在。这一背景下的
荒野描写与当今的生态诠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
以人的理解和利益为中心(anthropocentric),通过命
名、分类、书写等修辞手段,建立人类与自然生态间之
权力支配关系,而后者则以生态本身存在之价值为出
发点,强调保护日益被人类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致力
以生态观点关注生态(ecocentric)。另外,这些对新
大陆赞颂大多为清教徒神职人员所为,他们将神学论
述与新大陆生态自然结合在一起,把新大陆解释为
“神的应许之地”,因此在描述新英格兰荒野的书写
中,尽管不时见到“灌木丛林,八荒旷野”,但这阻止
不了清教徒随处看见人间伊甸园的生态意象:青山绿
水,物产丰饶,生态环境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清教神
学成就了天堂般的生态阅读和描写,而后者的文字也
加强了前者的正确性,二者共同建立了对新英格兰的
地域认同。这份认同,正是日后美国国家意识的滥
觞。美国当代生态文学批评家耐尔·埃文顿(Ne
Evernden)指出:“大地万物之间微妙的相互关连( in
terrelatedness),是当代生态论述的基本前提之一”[7]。
殖民时期美国文学的荒野描写,在叙述者的主体位置
以及主要关注的内容方面,与后来的爱默生和梭罗等
自然作家大相径庭,体现了人的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微
妙关连。清教思想与自然结合,不仅建构出美国新大
陆这一空间的独特性,形成地域归属感(a sense o
place),而且以此归属感为基础,建构了美国的民族
意识的认同。宗教和国家意识乃属精神层次,与物质
层次的生态环境并无直接接触,然而,在这些早期荒
野描写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三者紧密地环环相扣,相
辅相成,印证了万物间的能量互通,相互关连,这或许
正是以当代的生态观点阅读这些早期荒野描写所带
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荒野:营造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赋予森林与荒野
以新的意义,“人类生态意识的萌动与警醒以及价值
观的荒野转向消解了美国文化中荒野与伊甸园的二
元对立”[8]。早期部分清教徒心目中那种把荒野与魔
鬼相提并论的思想开始淡化, 18世纪那种自然和荒
野是粗俗而危险的观念也逐渐消失。特别是美国东
海岸那些具有文学艺术倾向的绅士阶层,他们爱好欧
洲的自然神论哲学家及自然诗人的著作,用热爱自然
的眼光看待荒野。自然开始像精神的殿堂一样出现
在人们的眼前,东部的人们甚至对于原生荒野的迅速
消亡抱有危机感。由此,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荒野的氛围。正如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
所言:“远离城市的郊外和前工业化的地域开始与美
国的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
神话。美国的自然环境成为它最显著的一种文化资
源。”[9]56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 Nash)也认为:
“当时的美国人寻求的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东
西,一种足以将土里土气的乡巴佬转变成骄傲而自信
的城市人的东西……至少在一个方面,美国人感到了
他们国家的与众不同:那种旧世界无法与之匹敌的荒
野。”[10]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加剧
了人们热爱荒野、崇尚自然的情感。特别是独立战争
以后,人们不断追求具有美国特性的东西。与欧洲相
比,北美那广阔而未开垦的土地、无边无际的荒野,被
认为是真正的美国特色,“荒野”成了爱国者的热爱
对象。汉斯·哈思(HansHuth)在《自然与美国人:
三个世纪中态度之变化》(Nature and theAmerican:
ThreeCenturies ofChangingAttitudes,1957)一书中
指出,在19世纪上半叶,“人与荒野之间的紧密关系
开始形成了一种模式”[11]。作家、诗人和画家等都基
于旷野来共创美国新大陆的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生态文化氛围。
在绘画艺术领域, 19世纪30~40年代哈德逊河
画派将美国的原始自然作为世界的最初形状、具有深
刻精神的东西来加以表现,他们视荒野为精神升华的
媒介,视艺术为自然与人类“天人合一”的载体。在
文学领域,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
1859)在《瑞普·凡·温克尔》( Rip VanWinkle)等
名篇中描绘了宛若仙境的哈得孙河和卡茨基尔山。
欧文笔下的荒野,正是自然的原型意象。它不仅是瑞
普奇遇发生的背景,瑞普对这片土地强烈的归属感也
暗示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这一思想。瑞普与荒野之
间的亲近,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他
全身心地陶醉于这世外仙境,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寻
求属于自己的那片荒野。瑞普在荒野中沉睡20年是
不是也可理解为欧文对现代文明的逃避和对原始荒
野的眷恋?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的边疆题
材小说《开拓者》(The Pioneers,1823)描写了大规模
射杀北美侯鸽等灭绝物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径,批
判了文明对荒野的侵扰。《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Columbia LiteraryHistory ofthe United States,1988)
评价说:“《开拓者》可以当作警世之言来读”,是“最
早表达现代生态意识的重要作品之一”[12]。霍桑
(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笔下的荒野和森
林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来源。海斯特·白兰“曾在道
德的荒野上徘徊;那荒野同这荒林一样广漠、一样错
综……她的智慧和心灵在这里适得其所,她在荒漠中
自由漫游,犹如野蛮的印第安人以林为家”[13]。海斯
特·白兰在当时失衡的社会生态中造成的精神生态
失衡在荒野中得到了平衡,“她得到了上帝的宽恕,灵
魂再次获得了新生”[1]59。
爱默生(RalphWaldo Emerson, 1803~1882)主
张文学走向荒野。他批评美国作家循常蹈故,只描写
自然界表观的美,对自然的本质和历史却一无所知。
他感叹美国森林是一个尚未被思想征服的世界,其荒
蛮的美、无人迹的美从未被艺术家记载过。爱默生满
怀激情教导美国作家走进荒野,虔诚地观察自然,用
艺术直觉力洞悉渗透其中的“超灵”,创作出天才的
作品。可以说,荒野描写是将爱默生的文学创作理念
付诸实践的体现。在爱默生的影响下,约翰·巴勒斯
(John Burroughs, 1837~1921)、约翰·缪尔( John
Muir, 1838~1914)、玛丽·奥斯丁(Mary Austin,
1868~1934)、厄内斯特·汤普森·塞顿( Ernest
Thompson Seton, 1864~1946)等作家把荒野变作自
己的语言,择定荒野题材,把荒野与人的灵魂联结起
来,把常人眼中只看作物质世界和物欲对象的荒野所
具有的生命气息、精神韵致和神性内涵揭示给人们,
使其创作变成大自然沟通、走近和融入人的灵魂的精
神通道。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坚信,
人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普遍一员,人既需要文化气质,
又需要泥土气息,两种状态的结合,才能使人达到完
美的境界。这一点在他对待文明与荒野的关系上表
现得尤其深刻。他认为,荒野其实是一个比我们的文
明更高级的文明载体。因此,他留下了“世界保全在
荒野之中”( In wildness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的名言。文明人可以从荒野中找回在文明社
会中失落的东西,一种敬畏生命的谦卑态度。健全的
社会需要在文明与荒野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梭罗在
瓦尔登湖所追寻的是原初田园生存的状态。在这种
状态下,人与自然构成和谐的整体;朴实、简单、知足,
是这个整体田园图景的底色;天、地、人以自然、有序、
链条式的生存结构循环运转,是这个整体图景的背
景;人与湖同属于一个规律,人依赖湖而生存,人和湖
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统一体,自然万物之间在真实
地感受彼此的存在。人既然属于它的自然,便是自然
整体图景中的一个成员。布伊尔说:“从历史的角度
看,田园常常会激活绿色意识”[9]4。可以说,《瓦尔登
湖》(Walden,1854 )开启了一种荒野有不依赖人的
独立价值的生态中心论思想。
三、现当代作家的荒野意识:探讨荒野与文明的
关系,批判科技至上的理念
随着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荒野”的概念到20世
纪初有了新的变化,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实际上使
美国几乎没有纯粹的荒野可言。面对这种状况,许多
现代作家表现了明显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杰
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在小说中不仅
有对动物的细致生动的刻画,也有对人与荒野关系的
思考与感悟。他的《荒野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等作品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非自然因
素的文明进程破坏了自然界,原本存在于原始社会的
淳朴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现代工业
化和机械文明的影响。杰克·伦敦认为,荒野是对文
明世界厌倦的产物,这种厌倦一再鼓舞人们到荒蛮世
界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去寻找更合理的生存方式和价
值观。杰克·伦敦相信荒野具有一种使人获得新生
的神奇力量,他对荒野的呼唤揭示了他对深埋于人类
传统及人类自身的追求和谐、统一以及宁静的精神世
界的向往。继杰克·伦敦之后,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1873~1947)作为工业社会中的一个重农作
家,在《啊,拓荒者!》(O, Pioneers!1913 )等作品中
自觉地呈现出强烈的回归自然倾向,在西部荒野中追
寻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生活与精神世界。荒野所
代表的自由与和谐的状态是凯瑟孜孜以求的理想的

4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