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名画赏析图片简单


对《捣练图》的艺术鉴赏与赏析?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此图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练属丝织品类,呈白色,练从缣出,缣本系黄色,质地较硬,经过蒸煮、漂白和杵捣、熨烫等程序,成为洁净、柔软的白练。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画中人物扯绢时,用力地微微后退后仰也被表现出来了。这些表现出画家的观察入微。整幅画卷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捣练图》选取了捣练过程中几个相对静态、易于表现人物姿态的过程作为表现对象。古代的人们会把麻等一些质地很硬的织品经过煮并加漂粉,使之变得白而柔软,最后再用熨斗烫平。张萱精绘了12位不同年龄的女性,全着盛唐时典型的衣装。分为三个劳动场面:卷首四女执棒捣练;长卷的中段画稍老的妇女在补纳破练;第二、三组之间以一煽火女童作为过渡;卷尾两女展练,一人在中间撑练,一人用焦斗熨练。还有一个顽皮的女孩钻到了白练下面,透过白练看着工作中的人,为画作平添几分乐趣。三段组成一个自然得体、首尾呼应、互有联系的劳动场面。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一样,此画除了一些劳动必用物品之外,仍然是不着一点背景,画家似乎对于自己表现人物的能力非常自信,完全以人物本身的表情、服饰、动态,以及各人物之间的呼应来组织画面。无论是每一组人物的构图,还是衣裳主色的搭配,甚至包括罗裙上图案的选择与描绘都体现出画家下了相当功夫,细细看来足以让人在它面前驻足良久,这与很多现当代绘画空而无实、大而不当的画风有迥然不同的追求。可以注意一下那个顽皮的小孩,小孩对于画画人来说是表现起来比较困难的,因为稍把握不好小孩的比例,就容易画成个儿面容老的“小大人”,但《宣和画谱》中说张萱“能写婴儿,此尤为难”,从这个小女孩的描绘来看,这种评价不是妄言。扩展资料:张萱所画的仕女多为丰颐厚体的形象,开盛唐“曲眉丰颊”的新风格,这一点在《捣练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随着初唐、盛唐时期一些唐墓的发掘,出土的壁画、陶瓷雕塑,以及敦煌壁画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更多地理清唐代仕女画造型、风格的传承关系。唐代卷轴画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受同时期或稍早的壁画、雕塑影响而来的。在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女的形象依然是比较瘦削,承自隋朝而流传下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秀骨清像”,但初唐的敦煌壁画中已经出现一些丰满的女性,初露盛唐端倪。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画《持扇宫女图》,人物与初唐敦煌壁画是相近的,到了盛唐,侍女形象才得到最大的改变,张萱在其中应该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同时,只是到了这个时期,才出现大量以单纯宫廷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仕女画,这些画或者说教、或者作为某种重大事件纪念的功能已经被弱化到最低,人们从类似《太真调教鹦鹉图》中得到的享受,更多是在视觉感官上,而不是心灵的洗礼。现在,在西安西大街西门附近的小广场,竖立了四尊仿唐代青铜捣练仕女铜像,就是根据唐代名画《捣练图》制作的。雕像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雕塑展示唐代妇女在捣练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具有浓郁的唐代气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捣练图》


古代

梅花朵朵占先春古代名画“赏梅图”赏析 梅花是我国有名的观赏植物,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色、香、360问答韵、姿俱佳。在隆冬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士文顺万含占抓下而春,深得诗人画家的喜爱。他们种梅赏梅,或寄之以情,空分例季浓五流轴开院需或绘之以画。现在,就请读者跟随我的笔触,慢慢欣赏古代画家所绘的“赏梅图”吧。 明代戴进《踏雪寻梅图》(图1),绢本,立轴。现流失于美国民间。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香行氢投号罪鱼阳还难钱塘(今浙江杭州皮管儿师烧书教训安)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斗受口投办粉煤片对,后改工书画,以置治汉积周氧超卖画为生。宣德间以画供奉内廷。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为浙派开山鼻祖。 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水瘦山寒,树木萧索。花照夜逐并背会著画面上一高士携书童在雪天彳亍而行,显然目标是右前方小桥边绽放的梅花。整幅画面给人以古朴言见肥、幽雅之美感,人物的高洁散淡气质跃然纸上价阿夫轻关婷差翻。 明代唐寅《观梅图》执(图2),纸本,立轴,淡设色,纵108.6厘米,横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寅(1470—1523),字伯虎,他才气横溢,诗画兼擅,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图画中有一位高士袖手立于溪桥之上,身后的山崖边,两树梅花含苞待放,与作者所题诗意十分吻合。选言对控把氧全幅构图汲取南宋院体风格,险中求胜,山石树木的勾勒粗细得当,晕染多于皴擦,清健爽利的笔致和幽静的背景营造突出了主体人物的高洁形象。人物的线描细劲流畅,造型清俊儒西句项雷最威沉否雅。有诗有画,实属难得的传世佳作。 明代杜堇《梅下横琴图》(图3),绢本,立轴,设色,纵207.9厘米,横10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杜堇,明代画家,工诗文,擅附生纸根研绘画。界画楼台,最路促医航推严整有法。亦是人物想略曾轴维械殖担白描能手,其人物画大都表现古代析树纸洋毛传说故事或逸闻趣事,并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为衬景,有的还题诗作赋,显示出浓郁的以文入画的格调。 此图表现的是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雅致场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生动地表达了文人的高雅情趣。 明代盛茂烨《梅柳待腊图》(图4),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86厘巴配一在费析既行云米,横98.5厘米。现流失于日本民间。盛茂烨,明代画家。号念庵,一作研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有烟林清旷之概,人物亦精工典雅。 此图描绘的是冬至后的萧瑟山居林园中,梅花正要开放,春天即将来临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烟;中景梅干含颖而发;远景山谷中云霭飘浮,弥向远方。自题“岸客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全图既得烟林清旷之概,又溢春之将至之气。 清代萧晨《踏雪寻梅图》(图5),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23厘米,横58.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萧晨,字中素,号灵曦,江苏扬州人。工诗,擅画山水、人物。师法唐、宋人传统笔法,细秀雅淡,设色妍丽,功力极深。 图中山崖、斜坡、矶石、梅枝均披银装。整个背景用淡墨渲染,以呈白雪苍茫的景象。梅树屈拔而起,苍劲挺健,梅花用铅白细点,周围留白,宛然雪中花朵。树下伫立着持杖老翁,昂首观梅,凝目幽思,具有“意在其中,情见于外”的魅力。老者身后立一童子,身背行李,似乎对梅花并无兴趣,却望着缓缓的流水而出神。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落历代画家所作“踏雪寻梅”的旧套。 清代陈枚《月下赏梅图》(图6),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枚,生卒年不详。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画初学宋人,后折衷于明代画家唐寅,并参以西洋画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 本图描绘了宫廷仕女寻梅、赏花、吟诗、玩月的深闺享乐生活。左侧页为正月景,图中绘一个侍女挑灯从另一个院落引着5位身着长裙的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窗外两株古梅竞相开放。月下灯前有4位仕女于亭廊中或立或坐,观花聊谈,作品色彩协调、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其制作精巧、玲珑剔透。其画法娴熟、景物生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清代黄慎《捧梅图》(图7),纸本,立轴,纵124厘米,横6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黄慎,字恭懋、躬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擅画人物,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笔法入画,变为粗笔写意。 《捧梅图》左上有题画诗一首。图中画一老叟,手捧一枝梅。梅花绽放,清香淡雅,老叟边赏边嗅,喜悦而笑。此图构思极为简略,一人一梅而已。然人物衣褶勾染并施,兼方带圆,面部须眉信笔写出,细笔复线;梅花虬枝横卧,古朴苍劲。人、梅交融,极富古雅趣味。 来源:东方收藏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