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包
这是中国的
◇六朝四家
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四家,画史上指东吴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360问答、南朝梁张僧繇。唐代张怀瓘评六朝画谓:“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六朝画罕见,尤以曹不兴之赵源者展阻叶迹无存。元代汤厚认为曹不兴《兵符图》一卷,“笔意神采,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
◇南宋四家
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居文称,元代汤厚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倡此说者为章案件操历和样论复检明代唐寅题刘松年《者扩转片眼率破空抗机春山仙隐图》,有础这校居苏财善四所谓“李、刘、马、夏触液盐”之称。其后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八阶则曰:“刘、李活鸡有将效、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主要有二说:一是指赵孟讨加压化席行质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第二说流行较广。也有将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端表依留子肥称为“元六家”。画风虽各有践敌论更该源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六家
元代赵孟頫 、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合称。参见“元四家”。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关于划分山水画家为南北两个派系之说。《容台别集·画旨》:“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单夜游孙春为宋之赵斡、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李置关(仝)、董(源)、固附高情杆孔田包假延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之后,有马驹、云门、止是立古已粉防伟然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神秀为代表)微矣。”又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维)始,其后董源、坚江的并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此说与山水画家师承演变的史实不尽符合,且有崇“南”贬“北”之意。明代陈继皮技发环帮儒(当时与董其昌并称“董陈”)所说尤为明显:“李派欢阶无苏英背右板细,乏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明末清初画坛群起附和,形成以“ 南宗”为“正统”之见。
◇明四家
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关系,画艺各具风格特点,对后世颇有影响。沈、文画风较近。后来发展形成了吴门派。明代卓然成家,前期有戴进,中期有林良、吴伟、吕纪,后期有陈洪绶等,沈、文、唐、仇并不能代表整个明代绘事。
◇画中九友
明末清初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等九位画家的合称。见清初吴伟业所作《画中九友歌》。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因聚居金陵
外国的这三个就够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 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 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 《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郎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475-1564年)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13岁就进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了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了他极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
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罗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罗马到处林立古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23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 《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26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立即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41岁的大师重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日》 《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
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g,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 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t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 《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短篇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
我们总能从那些短篇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中学会一些人生道理,那么短篇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篇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梵高的剧变
文森特·梵高27岁那年,不想再当教士、给矿工们传教了,他决心当个画家。到他33岁,第一次进了美术学院,但一个月后就退学了。那是1886年,他处于人生低谷:开始当画家已有六年,离他死去还有四年;此前一年,父亲去世令他悲痛欲绝,此时他的画,恰与他的心情同样:灰暗,沉郁。那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双鞋子,一只翻着》,只有灰黑二色,就像是矿工所穿。
——等一等,文森特·梵高,不是应该如阳光般炽烈、让斑斓星月漫天旋转的半疯子么?而事实上,到1888年,他的确已经成了那样。那在1866年到1888年间,发生了什么,让灰黑色的静物画家变成了向太阳燃烧的金色葵花?
1886年去巴黎之前,梵高是个很纯粹的荷兰画家,秉承荷兰黄金时代的传统:长于描绘静物,对物体材质表面精雕细琢,打光精确,阴影明晰,质感到位。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他那幅《吃土豆的人》被看中了——那幅画线条粗粝,色彩阴暗,幽深莫测,但19世纪80年运春代的巴黎,正是对笔触造反的时节——于是他也被召邀去了巴黎,参加了印象派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联展。
如你所知,1886年印象派正要分崩离析。12年前首次联展时以莫奈为首的主力们,正待各奔东西;点彩派诸位野心勃勃,正要造莫奈的反;1886年的画展是印象派的最后斜阳,梵高赶上了。他没来得及在这次联展成名,但桥宽是:他看到了一些画,比如莫奈的风景画,比如毕沙罗的乡村画,比如保罗·西涅克的河流景色,比如埃米尔·伯纳德的风景画——这些画现在挂在艾克·麦克雷恩画廊,一如梵高当日看见它们的样子。
他获得了什么呢?从1887年开始,他的画变了。他感受到了光线与色彩的重要,明白了粗重笔触的力量。他明白了“正确的素描”在光线下多么无力,领会了塞尚高呼的“根本没有线条,形体之间的关系靠颜色决定”这一道理,以及最重要的:他邂逅了自己最钟爱的一个人——他在巴黎的印象派诸位大师画里,找到了日本浮世绘大宗师歌川广重的身影。
一个新的梵高就此出现了。他此前的33年灰黑色如画人生,在巴黎印象派的余晖中,被尽数烧尽,此后灰烬里,站出了美术史上最鲜艳夺目的人物。
1888年2月19日,梵高离开巴黎,去了南方的阿尔勒。他在那里给高更写信:“我永不会忘记初到阿尔勒之日的情感。对我来说,这就是日本。”6月5日,他写道:“浮世绘的笔触如此之快,快到像光。这就是日本人的风貌:他们的神经更纤细,情感更直接。”
是什么促使他开始燃烧生命的?还是1886年到1888年,他在巴黎的见闻。他会说出这样的话:“看日本浮世绘的人,该像个哲学家、聪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与月亮的距离吗?不;该学习俾斯麦的政略吗?不。你只该学会描绘草,然后是所有植物,然后是所有风景、所有的动物,最后是人物形象。你就做着这一切,度过一生。要做这一切,一生都还太短。你应当像画中人一样,生活在自然里,像花朵一样。”
他的’一生最后,如他所言。
短篇名人真实励志小故事:丁太太
《母与子》:丁聪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画的沈峻和儿子
沈峻去世了,悄无声息的。
这是她的风格,她的为人。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她慷慨相助,而她自己却无论怎样也不肯麻烦别人。我知道她去世的消息,已是五天以后,遗体已经火化,想最后再见一面也不能了。
有一件事很能体现丁太太的为人。那时丁先生尚在世,但已坐上轮椅。年届八旬的丁太太经常要骑车到医院拿药,再赶回家照顾丁先生起居。那天她骑车去医院,不想冲出一辆轿车,把丁太太撞得凌空翻起,又结实地落到了地上。轿车里坐的大概是老板,下车离去,把事情留给司机处理。司机闯下这祸,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不知将要面临怎样的局面。也是丁太太命大,跌下来时脚先落地,因此头脑还很清醒。她把司机叫过来说:“你不要害怕,快先把我送到医院。”医院离得不远,检查过后,诊断是脚骨骨折,打了石膏。看到诚惶诚恐的司机,沈峻反倒安慰他说:“我有医保,旁消耐不会讹你。可家中有病人,不能离人。现在我既不能住院,又无法骑车。从今天起,你要每天来接我到医院,做过治疗,再把我送回去,直到我自己可以行动。”司机听说不要他赔偿,喜出望外,千恩万谢,果然每天按时接送。不过半个多月,丁太太拄杖能行,也就不再要他接送了。直到最后,那司机也不知道他撞倒的这位老太太,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夫人。
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别看她风风火火,说起话来犀利尖锐,但真的有一副菩萨心肠。
丁先生在世时,称她为“家长”,朋友们相聚时也随丁先生尊她为家长。不了解内情的人,都因为这,以为丁先生真个是“气管炎”(妻管严)。加之沈峻在朋友相聚场合,也喜欢总揽一切,指挥调度,无不得宜,给人强势的印象,好像真有点河东狮吼的气度。其实,朋友圈里都知道,他们伉俪间受照顾的永远是丁先生,而沈峻却是“劳碌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是她在打点不说,丁先生需要的画具纸张,丁先生画作的收集、整理、复印、邮寄,丁先生著作的编辑出版,丁先生画展的筹备联络,也样样是她在操持。
丁家挂了两幅黄永玉的画,一幅画的是丁先生枕石而眠,身边还散落着七八块大小不同的石头。题跋记不真了,大意是:人家拜石头,此人石头拜他。我问过丁先生:“是说你硬气吗?”丁先生大笑,说:“那是因为我患肾结石而开刀,取出了大大小小八九块石头。”另一幅画的是鹦鹉,题道:“鸟是好鸟,就是话多。”我看罢笑谓丁太太:“说的是谁呀?”丁太太立即争辩道:“不是说我。那说的是郁风。郁风不要,我就拿了来。”郁风,著名画家,是书法家、美术史家黄苗子的太太。两家同黄永玉都是好友。郁风同丁太太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那么爽气,都那么健谈;而黄苗子同丁聪也大有相似之处,都那么沉静,都那么谦和。那只鹦鹉,到底原是送给哪位夫人,似也无须考证。永玉先生也可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谑而不虐,令人捧腹。
同丁先生熟了,说话也就随便。他们之间的一些小花样也看得明白。譬如,丁先生血糖高,但爱吃甜食,丁太太便要加以限制;丁先生血脂高,但又偏爱吃肉,当然也要受点限制。所以每当客人在时,丁先生便会借朋友的名义提出一些吃的要求。但这些小花样,丁太太早已了然,于是一口回绝,或说“他可以,你不行”。这时,丁先生就会背脸做个怪相,低声说道:“嘎凶,砦要听伊格(沪语:那么凶,全要听她的)。”但每次我见到丁先生的伙食,总是很钦佩丁太太的禁而有节。甜食、肉食都是有的,而且可口,只不过不允许过量而已。
在她自知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写下了一纸“墓志铭”。她对我说过,但没有给我看过,只说,现在还不宜公开。直到她去世后,我才知道,在她写成后的第二年,知道无力回天,便把它交给了枫泾的丁四云先生。丁聪的墓地在枫泾,叶落归根。她那时就在墓边说:“再过几年,我来陪你。”“墓志铭”交给枫泾,也是兑现承诺的意思吧。
沈峻自拟“墓志铭”的全文是这样的:
这里住着一对被他们朋友们一致认为非常恩爱、令人羡慕的夫妻(丁聪和沈峻)。其实他们从未恩过也未爱过,只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坎坷的一生,就像白开水一样,一点味道也没有,但却充满了人体不可缺少的恩爱元素。这也许应了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们都用纯真来对待一切,无亏于己,无亏于人。
如果你们一定要问,如何才能做到恩爱夫妻白头到老?让我告诉你们,诀窍是:不要企图改变对方,让对方做他喜欢做的事,包容宽大。每天向对方微笑几次,摸摸他的脸,揉揉他的手,或说一些貌似批评实为表扬的话。如有矛盾则用幽默来化解,千万不可大声对抗。如此而已,是不是很简单!
悍妻沈峻生前书
二○XX年五月廿六日
注:丁聪到处宣传他老婆凶悍,真正凶悍的人会容忍整天被人宣传她凶悍吗?
所以,对于丁聪,若真有悍妻,他敢当着太太面向人倾诉妻子的凶悍吗?这种倾诉包含着的是爱意,或许还有炫耀。
丁太太去世了,回到丁聪先生身边,过他们平平淡淡的恩爱生活。此去经年,春风杨柳,秋叶梧桐。若到枫泾,丁先生的塑像旁,当有沈峻“墓志铭碑”相伴。在他们灵前,不要眼泪,不要悲伤,能一起聆听一段音乐,拉一曲京胡,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愿他们相爱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