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画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古代抚琴名画赏析系列)

古琴,在古代是士人阶层人格与精神的象征,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

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普及流行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绝。历代名诗、名画中以古琴为题材者颇多,砚琴斋之前的推文对琴诗也有很多介绍。

其实,古代名画中与古琴相关的也非常多,接下来砚琴斋将陆续推出琴画系列,和琴友们一起寻找和品味以古琴为题材的古画。

我们首选的是最著名的宋徽宗的《听琴图》。

《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宋徽宗赵佶(1082-1136),为帝时不励精图治,惟穷土木,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朱勔、王辅等,时称六贼。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教城汴梁,赵佶、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后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但在书法、绘画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这幅《听琴图》就是他的一幅优秀的人物画。

这幅画似乎可以从人物情态、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听到悠扬的琴声。有人认为,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者中,红袍者为蔡京,青袍者为童贯。

画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矮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似与琴音交绕,飘摇在松竹之间。

抚琴的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一束,与图中三位主要人物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四角空间,像是另一位尊贵的客人。

除以上这些外,全画别无他物,但却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虽是抚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图中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经过作者精心剪裁,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

画中色彩的运用及人物表情的细腻刻画十分成功。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面目儒雅疏朗。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完全陶醉在动人的琴曲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似乎被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虽也在听琴,却明显没有沉浸进去。

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抚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

作者用笔非常匀整细腻,人物衣纹的线条富有弹性,橘亩而且纤细匀净的线条尤其能够传达一种与古琴相符的清爽、纤劲之感。几竿翠竹虽小,却都是用双钩画出桥伍物,笔笔细劲严谨。可见画家在这幅作品上是颇费苦心来营造这种和谐静谧的氛围的。

蔡京是宋徽宗的宠臣,宋徽宗的绘画作品上,常有他的题跋。宋徽宗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清人胡敬在其《西清札记》中提出,此画中作道士打扮的弹琴者就是徽宗,而红衣人正是蔡京。这幅画正上方的诗句“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便是蔡京的手笔,笔体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

现代人品评书画,往往说“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但这样的评语敏液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适。蔡京虽为人所不齿,但他的书法确有独到之处。他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同为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史称“苏黄米蔡”,《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鲜有俦匹。”这些评论虽然有献媚的可能,但《铁围山丛谈》所说“字势豪健,痛快视着”还是较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们恶其为人,连书法家的名号也不想给他,把“苏黄米蔡”中的蔡说成是蔡襄。

《听琴图》已臻于极为高妙的境界,又加上蔡京的题诗,堪称诗、书、画三绝。

急求美术作品鉴

《撑阳伞的女人》Femme a l’ombrelle
作者: 克劳德 莫奈 Claude Monet

印象派是19360问答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衣期均觉剂承鸡练将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久距换但转节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

首幅画里的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粒今子市衣为一微妙的动作,而响急反更他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环距观明条款盐活伞。
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要站两烧美括威示深影州一起把人物既与画面结合又使人手功物跳出背静那澄明的天空动感策念航越在人们眼前。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
觉南五和但,在印象派中”光才是讲训每永县穿画面真正的主角”。在特言在这幅画中,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新的绘画语成代常突件电报接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月谈降叶找刚括凯花责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黄、蓝并列,时而重叠,并把黄和绿、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
光与影正是表民依托于这两个人物跳跃穿梭在人们眼帘中的。女人身后的批卫市士若班群什时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变,仿佛一指就可以戳破。
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调昏暗表明她处于伞的阴影之下。 微风扬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长捕捉的光与影——蓝天的光彩、女子脚边墨绿的草与淡黄的花朵的针科室沙训主颜色。它们反衬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女子脚下顺着微风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
用模糊大块的笔触来描绘,是莫奈在绘画技法上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印象派不注重所描绘的主题本身而注意光影的需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这幅画中,我们尚且可以看出撑伞策里冷乱本须场女人的外貌,但是她和她构成三角型起稳定画面作用的儿子的面貌却被简化成了仅有两个黑洞洞眼睛长相的人。
可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必纠缠在画面的技法上而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画面所传递的,清晨,母亲和孩子散步的惬意及其中的微风,蓝天那种恬静美好当中。

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从中也可看出当时莫奈初期作品风格强调瞬间的感官色彩来搭建一座用色彩构成的绚丽的世界。突破当时束缚绘画的古典主义,把绘画从单纯的照物写实中解放出来,开拓了一条用眼睛捕捉”瞬间美好”的新的绘画流派。

作于1886年的《撑阳伞的女人》和第一幅画在构图上相差不远,人物在衣着上更是如出一辙。但,比起第一幅,人物处于更次要的位置,印象派很少画人物,风景中的色彩变化才是莫奈的永恒主题。所以第二幅《撑阳伞的女人》足以看出莫奈及整个印象派的走向。

画中大块的墨绿和棕红的,凝重的颜色。不再看见早期注意天空光影的纠缠和光影对人物的影响,换而之是大块更大块的颜色铺成一幅画甚至连人物本身都只是画中颜色的一部分(上一幅中女人的尚可辨认的面目在这里彻底被简略掉)。或者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里的风不再是清晨的微风而是夕阳落下的晚风,吹的人物身后的云彩在大块急速的运动,炽热的阳光照在草上淹没了女人的脚,女人上半身因为撑阳伞形成的阴影和下半身被阳光照耀仿佛要燃烧的裙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飘扬的纱巾给人以视觉冲击。
两副几乎同样的以撑阳伞的女人为主题的作品,但是意境却相差万里。这就是印象派的核心所在——此时此刻的光和影。而光与影永远在变,水中的浮光掠影,空中的色彩万千,地上的花朵妖娆。不变的是对影的捕捉对光的追随。

这件作品是莫内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份的空间,成为画的趣味中心。但左侧的小儿子与阳伞和女仕也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虽然此画是莫内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见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2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