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其基本特点有:
1、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
2、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3、中国古代诗歌是精练的和含蓄的;
4、中国古代诗歌富于音乐美。
一、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
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
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
二、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偕”和“妙合无垠”的境地。
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是经过诗的升华的。
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达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考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象可以从诗人的具体描写中去捕捉,而意境则须于笔墨之处得之。
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进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桥返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与个性。跟王维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那种深微、细腻、含蓄的特点不同,李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跟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不同的意象,不仅表现了诗人不同的生活感受,而且体现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
三、中国古代诗歌是精练的和含蓄的
中国古代诗歌,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练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里将精练和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个特点,因为这两方面是不能分开的。只有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意思才能称为精练,光是话说得少是不能算精练的。所以精练总是同含蓄相关。
但精练并不等于就是含蓄,有一些率直的诗,直抒胸臆的诗,表现手法上并不含蓄,但表现的意思比较丰富,也应该算是写得精练的。
四、中国古代诗歌富于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部分本来是配乐歌唱的,如汉代的乐府诗和魏晋至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都是入乐的,唐宋以后的词和散曲也是配乐歌唱的。词本来称为曲子词,也有称乐府的,如苏轼的词集就题为《东坡乐府》。
这些诗歌作品本来都有与之相配的曲谱,但绝大多数曲谱都没有流传下来。尽管如此,它们的音乐美仍然可以从句式、平仄、押韵等弯消锋方面体现出来。
第二层意思是,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讲究音乐美的。特别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和词曲,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总之从各方面造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感。
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所传达埋晌出来的感情)总是和谐一致的。所以古人读诗很讲究吟诵,就是从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欣赏古典诗歌,懂得一点古典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扩展资料:
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释义: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中国古代是以“诗”来教化文明的。
故“诗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有人甚至称: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诗歌在中国从来关乎心灵。学者胡晓明就说过:“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钱穆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既可传递个人心灵微妙感受、抒发性灵,还可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
林语堂也认为诗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仁爱悲悯、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观,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象征主义与诗歌
谈到象征主义就必须谈到诗歌,诗歌是象征主义形成他送流、丰富、发展的载体和源头。象征主义诞生于19世纪、70、80年代,在法国盛行了半个世纪,天至今仍余波未休。在象征主义鲜玉庆经志究段注浪潮中,法国诗坛出现了绚丽耀眼而神奇的色彩。在世界是个史上象征主义是可以和浪漫主义分庭抗礼的一个流派。
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其许多倾向和浪漫主义同时产生;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它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回溯、延伸和发展。但浪漫主义过于强调感情,自我过于扩张,久而久之引起人们的厌烦,因此人们转而渴望准确、理智、现实和客观的诗歌。伴随着革命时期狂热的消失和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为象征主义的出现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象征主义强调内心想象的作用,艺个杨课字王号完上摒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些都美物镇开与浪漫主义相同。不双模用民情只过,象征主义在强调主观意识时雨浪漫主义注重点不同,浪漫主义往往直接宣泄主观情感,而象征主义却着眼于与宇宙精神的契合。在象征主义诗歌中,主客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诗中的一切客体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对主体世界的投射,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就连时空也是主观的。象征主义诗人摒弃了感情的宣泄,把整个宇宙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它虚掉了一切物象的物质意义,而充分发挥和扩大了其契合意义。象征主义的契合论也可以说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担还使即品化。契合论给象征和暗示赖皮了沿坚除笑广阔的天地,象征主义诗人无论写什么说什么都不是直接道出,无论思想、对象或是心态都是暗示出来的,他们反对传统诗歌的直陈和直抒,脚拨那个气浪漫主义直抒情感,强调联想、幻想的作用。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提出了象征主义的纲领,认为诗不是纯心灵的产物,而是与外界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自然与人,人与各种感官之间存在着隐秘、内在、彼此相应的关系。《恶之花》的创作方法上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它们并不是彼此游离的,也不是彼此平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融合的。他在《契合》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种关系。他从神秘主义的宇宙观出发,把这种感应当作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理论围时测妒树扩带基础。根据这种理论,诗人是神秘的自然断地翻译者,必须求救于暗示,深入打事物的内部,表现其各方面的联系。波德莱尔在联觉世界中找假静耐带外苦名干拉到了鲜明而丰富的境很意象,为象征主义赖皮了广阔的艺术天地,所以他被当作是象征主义的先驱者。
象征主义诗歌前期代表人物有魏尔论、兰化星搞观员由苏呢波和马拉美。魏尔论是一个把诗变成音乐的人。他在《诗的艺术病置希继好言》中提出音乐先于一切,提倡“朦胧”和“色晕”。读他的诗,往往弄不清在诗中想说什么,也捉摸不出意义体会不到划什么哲理,但总能感觉到忧伤的旋律和迷人的魅力。他的诗是“如歌的行板”,他每个词都溶入了音乐之流,用文字来谱写乐曲。如他的《这是忧伤哀怨的陶醉》不仅是一首无词曲,而且几乎是一首“无声曲”,诗人采用了“花非花,雾非雾”的神秘手法,把客观的事物一一虚掉,把黄昏的天籁与人的心灵的歌颂巧妙地契合了起来。
兰波可以说是一个诗歌的天才。他只写诗只有三年多一点,但留下了《醉舟》、《元音》、《地狱一季》、《灵光篇》等名诗。在《元音》一诗,他发挥了奇妙的臆想,通过元音字母给声音着色,是颜色带声,声色交错,视觉听觉相感应,极典型地体现了波德莱尔的“感应”和“契合”理论。而《醉舟》则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在诗中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他梦想中真实的世界,表现了兰波强烈而奇幻的风格,诗中贯穿着狂热的寻求,充满鲜艳的色彩和联觉。兰波认为,诗人应该是“洞察者”,强调自己去习惯幻觉,然后用象征的语言去解释这些其一荒诞的意象。他要创造一种“诗的动词,能表达所有的思想”,创造一种语言,能“表达一切香味、声音、色彩”。
如果说魏尔论是把诗看作按摩感情和细微感官的直接体现,兰波把诗当作是不可知世界的一种神奇手段,那么马拉美则用诗去揭示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他追求神圣和神秘的美,为了制造朦胧迷离的境界,他运用意象和文字间的跳跃以及音乐式的结构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他孜孜不倦探索的“纯诗”,就是摒弃客观的叙事、抒情、写景和说理,用音乐盒色彩唤起想象,以达到一种超度灵魂的极乐世界。如其《牧神的午后》描写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神话式的境界,梦与醒,虚与实,现实与幻觉……语言柔韧、舒缓,意义、响度、色彩、幻觉交相纷呈,使诗的美和魅力、感染力以及在人的心灵所唤起的美感享受,超越了一般文字所能企及的范围。
而后期象征主义则以瓦莱里为代表。他也提倡“纯诗”的主张,他继承了马拉美的语言崇拜和诗艺,但没有陷入马拉美的艺术宗教;他摆脱了马拉美为诗而诗的倾向,集中精力探索智力活动,探索思想在下意识和意识之间萌生的过程。他认为诗的灵魂在于智慧而不是情感,而智慧又非语言所能表达,因此它们来自纯粹的直觉。从这种直觉提炼出纯粹的思想,从这种思想产生纯粹的诗歌。由此可见他的诗是非公里的。他的《海滨墓园》是他这些理论的具体运用。这首诗集抒情、写景和哲理沉思为一体,意象神奇,象征性强,极具魅力。诗人结合其少年时的经历和地中海沿岸的墓园风光,通过对自然地不朽和人生的短暂的对比,呼吁人们把握现在而不要空待未来。诗的第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即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总之,象征主义给诗歌带来了空前的表现力和赋予了诗一瞬间的美的享受,对整个世界的诗歌产生了深远而意义巨大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诗歌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