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和洛克克时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巴洛克: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是洛可可吧:人们通常用来装饰的奇特的漩涡性和贝壳形而得名。流行于18世纪的法国。此风格中布歇的作品搭腔用来描绘王室成员、贵族、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和情趣。
夏尔丹的作品表现下层市民生活。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
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知激衫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
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
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此是最为保守的。
“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色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有时用一个声部(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种独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个流畅的人声声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键琴的伴奏,伴奏的进行较为缓慢,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约1545-1618)在他划时代的作品《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变化极大,在节奏和织体上可以从很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对照。
卡奇尼属于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一个由音乐家、诗人、贵族组成的团体)成员,他在十六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触到将古希腊音乐中表现感情的观点加以再创造的概念,这个团体遵循这个概念采用了“单声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这个词,在铅卖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几乎不用考虑,作为一个观念,它属于巴洛克时期,它意味着乐器声部之间的地位不同。
事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
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
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具体的:
巴洛克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人物
巴洛克1)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A.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B.又一说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的错误的含义。C.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是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对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2)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3)具有以下特点:<1>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2>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5>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6>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主导地位,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4)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A.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筑家,画家。B.《大卫》: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遏止的激情。C.《阿波罗和达芙娜》: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人体轻盈,优美,有一种乘风向上的感觉。D.雕刻顶峰的是:圣德列萨祭坛:描写的是一个宗教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E.肖像雕刻:反映了世俗的情趣。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访问过意大利,是争取罗马大奖——王家绘画雕刻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赴设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修而设立的竞赛奖,失败之后自费去的,足见他对意大利艺术的向往。他在罗马作的《系鞋带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时,为他赢得进入王家绘画雕刻学院成为院士的荣誉,而且以此稿完成的云石像连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传信的维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当作礼物赠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为原型作寓意像的《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非常精彩,他把这位艺术保护人表现得既高贵又亲切,既聪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艺术风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腊古风,为他一生的创作画出句号。他的这一面,在其学生乌东的艺术中得到了发扬。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尔一样出自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门下,也在罗马大奖争夺中败阵。但他安心留在法国而未赴意大利“朝圣”。他终于成为洛可可雕刻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领导了著名的赛夫里陶瓷工厂,又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骑马像》。
法尔科奈的灵气和秀气,无人可及,他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推到了顶点。他凿下的年轻女性,个个都是娇小玲珑,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充分体现法兰西的品格,而且她们不再是吉拉东的宁芙,虽然娇美却尚不许凡人触动,而是以玉温香馨的青春之体在邀人爱怜了。法尔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动,而且人物情态丰富细腻。蓬帕杜夫人的时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厂的瓷器,被用于国家的社交场合,就像今天的英国皇家将它们用于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国宴上。洛可可装饰风格本身就成为这种盛宴场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设计由国王亲派的法尔科奈、布歇等艺术家完成,具体制作的工匠们没有钱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赶时髦、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
这种制造和消费特有循环圈,促成了贵族互相攀比的风气和设计走向极端奢华的两种现象。18世纪堪称是马车的黄金时代,达官贵族都拥有代表自己权势和等级的马车,相互攀比、竞相争艳。具体表现为:选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马车的款式奇异,以曲线居多,纹样多以植物为主,穿插一些优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装饰画,色调常以红、黄为主,再以金色统一整体,以昂贵的造价获得华丽气氛。这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同时,我们也为匠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赞叹不已。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另外,洛可可风格也在17、18世纪的法国音乐作品中发生影响,但远不如在造型艺术上那样显著。法国作曲家F.库普兰所作、深受国王路易十四欣赏的许多室内乐和哈普西科德曲,多玲珑纤巧,装饰华丽,与当时的建筑式样、室内修饰以至于家具构成等各方面在风格上颇有共同之处,这些作品常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在音乐上的早期反映。法国作曲家 L.-C.达坎所作的许多哈普西科德曲也多带着洛可可色彩,特别是命名为《杜鹃》的更为典型。法国作曲家 J.-P.拉莫所作的许多芭蕾舞曲,以和声手法新颖著称,在风格上也属于洛可可一类。
洛可可风格迅速地由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国。在德国,G.F.亨德尔和巴赫等一代人的某些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中一些装饰富丽的复调写法,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某些变化多端的片段甚至在J.海顿和W.A.莫扎特的一些逗人喜爱的轻松小品中,有时也还存在着洛可可的余音。
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留下的 600多首哈普西科德曲都非常精致,装饰富丽,是具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延续至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18世纪后期逐渐消亡。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
谁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现代感
黄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发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陶瓷,并在陶瓷的表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装饰,在是速阶顾落进阳太继而产生了彩陶。彩陶是黄河流域史前艺术的代表,最能反映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辉煌成就。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原始彩陶,也不得不佩服它造型的优美体,装饰纹样的考究,充满着现代气息。
原始彩陶由于时期先后、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个的艺术特色,,但却在装饰方面有着相通相似之处。彩陶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以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最具代表性。彩陶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卷令彩陶灿烂生辉的不仅有它的造360问答型,更是因为它的装饰纹样。。彩陶的装饰纹样大致反可以分为动物纹、线植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其中几何纹是在动物纹和植物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面我按彩陶类型谈一谈现代艺术的特点和形式美法则在原始彩陶装饰中的体现。
首先是仰协载希确下妒带么万端际韶文化彩陶,距今有7000到这无还状因协倒迫苦减5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等地,由于时间、地域的不同,在装饰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两种。半坡彩陶的装饰纹样主要有人面纹、鱼纹和蛙纹,“人面鱼纹盆是半坡彩陶的代表,它的图案形式有写实和抽象两种。写实的有鱼纹、蛙纹等,它从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产活动,说明捕鱼是人们的主要劳动,在劳动生产中原始人发现了美,并出现了一些矛厂例有位简单的符号装饰并运用到彩陶装饰中去;另一河的艺又方面,其中也体现出了人们的某钟思想,有一定的寓意,“彩陶装饰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形象之中寓意和象征阻核着非常丰富的不直接加以言说的内容”①,鱼和蛙都是生殖能力比较强的动物,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把这些纹掌样较多的运用到彩陶装饰中,速孙许础希望自己子孙繁衍不息,家族兴旺,鱼纹和蛙纹的装饰不仅美化了陶器,也包含了人们的美好期望,寓意于纹着与现代艺术中的双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表面意和寓意。这一时期写实纹样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简练、概括。除了写实外,半坡彩陶还有不少抽象的几何纹,给人一很强的视觉冲击。说明人们已经不满足与对客观物象的摹写,开始从更高一点的角度思考问题。省龙父没总武阳任可异甲运用直线条,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概括对象,比如鱼纹,用简单的三角形就刻画出了鱼的头部与躯体,然后对鱼身进行分割,涂以黑白相间的色块何,而不是细致的描画鱼身上的鱼鳞,图形接近几何化,虽然是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夸张和抽象,却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并且生动,富有感染力,装饰性也更强。就现代图案构成来看,“几何形的纹理能够以灵活的变形变化完全适合于各种器物和装饰面的起伏转折,纹样变化自由,视觉效果好”②,由此可见,原始人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经过抽象的几何析方久斗父船便八纹比写实的纹样有更好的适应性,几何形是对实物的抽象,用来装饰陶器表面,给人的印象深刻,视觉冲击力强。这时候原始人已经开始用自己已有的思想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抽象达到装饰的目的,现代艺术的几何化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庙底沟型彩陶是仰韶文化彩陶的另一个分支。受半坡彩陶装饰的影响较深,但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比如对线的运用,已经出现了曲线,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装饰纹样上除了继承半坡彩陶中鸟纹、蛙纹等动物形象外,还有带条纹、圈点纹、勾叶纹、曲线纹等,在纹样的组织上也比较超前,出现了连续纹样,甚至用到了现代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如定点连线、弧线分割的使用,产生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律,并且重视纹样对称与均衡,在装饰纹样的排列上也多用到了重复排列。节奏与韵律、条理与反复等都是现代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早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原始人已开始发现并运用到彩陶装饰中去,难怪著名的图案学家雷圭元先生在分析庙底沟彩陶时高度评价了起运用装饰美的法则只精道:“庙底沟彩陶图案的设计者,也善于把生活中常常感受到的平衡、对称、变化、统一、齐整、重复、运动、韵律等现象用点线面组织成抽象而优美的种种母题,并用反复出现的艺术手法给人带来愉快,就像原始的音乐舞蹈,激荡在人们心中。”③这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想到如此先进的装饰手法,使之作品充满现代气息,与现代装饰艺术中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真是一个奇迹,即使在现在,这种作品也是一件精品。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原始彩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马家窑彩陶主要是装饰纹样中点线面的运用,造型更加完善,并且装饰面积大,甚至布满整个陶身。马家窑文化彩陶又分为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马家窑型彩陶的代表作是“旋纹双耳尖底瓶”,像它一样,马家窑型彩陶较多的使用同心圆和大片网格纹几何抽象纹样以及螺旋纹,常常以一点为中心,在其周围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线条,线条也多为曲线,分为不同的若干组,在线的排列上也注意疏密变化,并留出相应的空白区域,一点带动线,线面结合,在装饰面积上,纹样铺满整个陶身,在装饰时也注意纹理与结构的结合。旋涡纹是主要的纹样,富于动感与韵律,充满活力,给人以旋转飞动的感觉;半山型彩陶的装饰与陶器结构紧密相结合,不同的部位装饰不同,如腹部的装饰主要为旋纹发展而来的涡纹,颈部的装饰为弦纹和锯齿纹,其中锯齿纹在原始陶器装饰中首次出现。在装饰色彩上出现了红黑二色,通常红色线纹和黑色锯齿纹相间使用,装饰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半山彩陶的装饰大多很密,构图复杂,但很注意层次,有了地纹和主纹之分,地纹大多为鱼网纹,然后在上面添加比较醒目的主纹或特别繁密的主题性纹样。半山彩陶注意多种纹样的组合与重复排列,还考虑了纹样的主次安排。最后一个是马厂型,把涡纹发展为旋涡纹,还有了自己独特的纹样如:米字纹、圆圈纹、波折纹、连珠纹等,尽管有这么多的纹样,马厂型的装饰却日益简单,粗率,随意性就业增强了。总而言之,马家窑彩陶重视彩绘装饰,且面积较大,装饰给人以很强的动感与韵律,活力十足。
我认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在点、线、面的组织运用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定点,然后围绕这点进行大面积线的排放,或平行、或交叉,注意线的虚实与疏密变化,线也有弧线、螺旋线等变化;还适当的留出空白,“装饰有度”
在黑白的比例安排上比较均衡。现代的平面构成设计中,点线面的搭配是图案的构成形式,其次还有黑白灰的层次,点是基础,由点可以构成线面,线有粗细虚实的变化,面决定着整体的调式点线面结合形成了丰富的画面层次和不同质地的肌理。马家窑彩陶装饰的点线面运用中也渗透出现代艺术中平面构成的思想。
综观原始彩陶装饰,不能不为祖先的智慧而赞叹,其中渗透着人类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并且与目前的现代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原始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的一些装饰纹样至今仍在沿用。根据几种主要的彩陶类型,可以概括出原始彩陶装饰的特点:抽象化,几何化和表号化。而现代艺术也有几何化、双关、抽象等特点;在图案的组织形式上多为点线面相结合。“几何化”是二者的共通之处,在原始彩陶中就体现出来,自古至今,集合形图案或几何形纹饰都被大量的应用,几何形是对自然界进行写实后再抽象形成的,抽象是目的,几何化是形式。在现代艺术中,为了提高视觉冲击力,大部分的设计都要求简练概括,只有这样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经过抽象的几何化图形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抽象的艺术形态更能反映艺术的本质,也更能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本质”④在现代艺术领域曾经掀起的抽象主义运动,认为抽象的形态不仅简洁明快富有冲击力,而且还有深刻的意蕴,给人以广阔的联想空间,这些现代艺术的理论在几千年前的原始彩陶装饰纹样中找到解释。比如,半坡彩陶中经过抽象、变形的鱼纹、蛙纹等纹样简洁明快的概括出了实物的基本特征,其次还含有人的生殖崇拜的意思。
在从现代装饰美的法则来看,现代艺术中装饰美的法则在当时的彩陶装饰中得到体现。如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装饰艺术的统一性首先表现在装饰形式与器物造型的统一,与被装饰物结构的统一,外观与内在的统一,使装饰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装饰形式的统一上,最主要的是几何形状的统一”⑤几何形是最简单的形,对被装饰物的适应性也很强,根据陶器的形状,庙底沟彩陶装饰上已经出现了二方连续这一现代图案形式,在半山彩陶中出现了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纹。马家窑彩陶装饰中弯曲的线条与点相结合,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现代艺术中的形式美法则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除此之外,原始彩陶装饰中很多纹样与现代装饰设计的表现方法是相对应的,尤其马家窑文化彩陶,点线面的表现技法都已运用,点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方法,线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些都已在原始彩陶装饰中出现过。
原始彩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流露出原始人对于美的追求,创造了一系列的艺术成就,并且在装饰纹样上颇具现代感与现代气息,其装饰原则与几千年后今天的现代艺术有很多的相似、相通之处,原始彩陶装饰的现代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