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捣练图》的艺术鉴赏与赏析?

张萱《捣练图》赏析
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著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 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 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 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张萱是注重写实的画家,所画女性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显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捣练图》的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纯客观再现。它的人物造型是略带夸张的,然而又是非常含蓄的。线条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捣练图》线形超逸,形象写实,细密灵动,功力深厚。作者把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铁线描加以含蓄化,变为细劲的游丝铁线描,线形畅达、疏密自然而质地具显,衣下形体准确充实。行笔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准确地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体貌与内心世界。比如缝练的女子:衣纹勾勒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每一条线都是灵动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如最后的一位扯练妇女,作者用极其严谨、准确而概括的线条把女性的身姿、动态勾画得优美、含蓄而安详,“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线描虽是细劲精致的,然而体现出的却是雄健、大度和庄严。
《捣练图》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那细长高昂的眉毛既交代了妇女的地位和身份,又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那高度程式化的脸、鼻造型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这种高明的“意向造型”正是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宫廷劳动妇女生命活力的深刻理解。线从生命中流出,形是高于生活原形的符号化再创造。每一局部无不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捣练图》的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影响十分深远。
服饰在工笔重彩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工笔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画服饰。盛唐时代“胡”气弥漫,外域文化的涌入使唐朝文化异彩纷呈。然而唐文化在大量摄取异族外来文化的同时却未失却中华文化的特质,相反,而是对它进行能动地选择、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同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高度发展的丝织工艺也能够满足时人的现实需要,开放有度的思想观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满活力。
《捣练图》中妇女的装束虽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略有区别,但从束胸长裙、长袖上衣、不同纹饰的披风饰带和高高的发髻可以看出,这些华贵的宫廷妇女极具现实意义的、强烈的、大胆的和坦率的时尚追求。
《捣练图》不是一般的描绘,它是对生活的艺术的再现,是“艺术”之捣练,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人文追求。它像一面镜子,从妇女的表情和动态已经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思想状态,透过作品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辉煌盛世面前的忧患意识和对封建制度、礼教伦常的深刻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张萱《捣练图》正是这样一件构思几近完美、技法高度成熟的希世珍品。它是工笔重彩绘画的典范,留给我们的是无限丰富的经验和值得探究的课题,是无穷的启示和思考。它就像带有无数历史信息的一座迷宫,吸引着众多的后来者去探寻。它又像一颗恒星,至今仍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辉而历久不衰,以它独特的人文价值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膜拜者。《捣练图》可称不朽的盛世经典。我们今天来解读这件经典作品,对于弘扬我们的重彩绘画传统,重振伟大的现实主义雄风,意义深远。

高中美术《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三篇

篇一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就是“像”或者“不像”,所以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吵余旅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夸张。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意象艺术的特别之处。

(二)分析怪异

在学生感受了意象艺术的“怪异”后,展示《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师生共同探讨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从而引出意象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通过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于本课的重点,我将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呐喊》,并且引升凳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象、色彩、线条等方面的描述、分析掌握意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比如主观、夸张、变形等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只要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一些意象艺术的特征来,从而能挖掘毁唤出不同层次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两个理解的切入点。故此我分别展示两组作品,首先通过分析朱耷《鹌鹑图》中的眼睛理解艺术家是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然后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分析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运用比较法的方式寻找差异,进而总结归纳出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

环节三: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辨析意象艺术”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我将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各种艺术风格和世界多元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提高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意象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二、教法设计

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

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是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

教师活动:(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

(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

(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4、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意象艺术的艺术特点。

【难点】

感受意象绘画所表达的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分别是《布罗格利公主像》《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引出马蒂斯的一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带着疑问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意象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怪异)

继续追问:这些作品为什么会产生“怪异”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色彩夸张

(二)分析怪异

1.展示蒙克的《呐喊》,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以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一个受到惊吓的人,给人一种神秘不安的感受。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小组讨论:蒙克是如何描绘这种不安的?试从色彩、形象、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①造型—骷髅般神经质的人物;

②色彩—红色与深蓝、墨绿形成鲜明了对比;

③线条—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

3.教师点名蒙克会描绘不安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有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蒙克的相关资料?

学生自愿分享,教师总结: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后相继经历了父母与姐姐的死亡以及妹妹的精神分裂,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深深的感受到了恐惧与不安。

(三)解释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到底是什么?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环节三:交流探讨,辨析意象艺术

1.讨论问题: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象艺术的怪异源自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举例:《星月夜》表现的是一个被高度夸张变形并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运用的平直、粗短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上面的这些则是运用了一种弯曲的线条,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梵高当时意象的一种特点,体现出了抑制的强烈感情。

2.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学生辩论,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真是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它在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看到或者感受到了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总结回顾意象艺术的特点。

2.课后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的造型。

4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