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毕加索那样的抽象派画家呢?

正想写篇相关的文章,搜集资料中。我想请大家先看看一下这三幅图,然后再做讨论:

这是不是一幅典型意义的抽象绘画?高度概括了形体,富有很强的装饰性。但是它不是来自于西方,而是来自于中国。这幅朱雀图画于曾侯乙墓内棺上,是一幅顷脊装饰漆画。朱雀的造型夸张,并作了 相应的艺术处理,使其富有强烈的装饰意味,线条流畅圆润,变形精简得当,韵味十足,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我们再看另一幅朱雀图:

这幅图出土于河南省洛阳邙山南麓卜千秋墓壁画,时间大致为西汉昭帝、宣帝时期,描写墓主人升仙的景象,绘有人物、神 仙、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以及鸟兽。这只朱雀鹰头凤尾,挺胸拍翅,神形毕肖。色 彩以朱红为基调,有主有从,明快和谐,其 用线及敷色手段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第三幅图年代更为久远,它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绘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表腹面。如今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对于画中内容虽然各有解释,但其描绘及造型的手法,已包含了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画中有一柄石斧及口叼着一条鱼的鹳鸟。鱼及石斧均用工整粗重的黑线勾出,鹳鸟用白粉平涂而不用线条钩勒。鸟眼用线条勾成圆圈,中间点上瞳仁。鹳鸟因所叼之鱼的重量,不得不以两足为支灶凯点,身体后倾,其神态描绘得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纯、质朴,构图稳定。

好了,我想说本问题中所涉及的第一层面——中国没有抽象画家,以上三幅糖足够给出否定答案了。

然而,该问题更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中国在近、现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如毕加索那样的抽象画家。这个雀辩渗问题应该从绘画艺术的历史环境来具体分析。毕加索时代,欧洲已经被传统具象艺术、尤其是传统经典的架上绘画统治多年,各类流派都试图打破传统审美方式。这也符合主流思潮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反思,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因此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好、马蒂斯的野兽派也好,杜尚等人的达达主义等流派也好,都暗合了西方社会发展潮流——对传统、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本身的反思与批判。

而相对中国近现代国情来看,我们的艺术环境一直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而在解放之后,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学习借鉴了前苏联具象绘画的模式,以服务工农大众为主要目的。至于85新潮之后到如今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了。正因为艺术的土壤不同,导致我们没有产生出如毕加索一类的近、现代抽象绘画大师。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就此说,中国没有杰出的抽象绘画,那就是一叶障目。

另外,也需注意的是,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也深深受到了非洲原始主义绘画、雕塑作品的影像。而我在前边提及的几幅抽象绘画也来自于我们古代,那个时候中国绘画的语言、程式、法度都还没有形成。也许整个人类在艺术发展初期,总有相似的方面,而成熟之后,则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谁能帮我找到康定斯基(抽象派绘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Kandinsky,Wassily 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360问答家。1866年12总通影体月4日生于莫斯科,1944年12月13日卒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讷伊。早年在莫斯科学法律和政治经济学,1896年移居慕尼黑开始拜师学习绘画,作品参加过1906~己队叶井针宗构首跑较著1907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览。1909年发起建立新美术家协会并任该会话变更收诗局主席,2年后又组织《青骑士》轻权眼异编辑部,而导致新美术家协会的分裂。1917年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员。但因其艺术主张与苏维埃政策相抵触,1921年以接受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邀请为理由离开苏联。1933年定居法国讷伊。作品多采用印象主义技法,又受野兽主义影响,被衡什仍发主善何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主要作品均采用音乐名称士,诸如《乐曲》、《即兴曲》、《调建期陈日满呀杂谁大你构图2号》等。代表作组画《秋》、《冬》均用抽象的线、色、形的动感、力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表述季节的情绪和精神。1921年以后因受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创器脱席其球执星作又由自由的、想象的抽象,转向几何的抽象,代表作如《白色的线》等。在以后的年代,他曾试图把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有机结合起来,在几何形的结构与造型中,配以光和色,既充满幻想、幽默,也具有神止尼立耐小养秘色彩。著有《点、线、面》、《论艺发术的精神》、《关于形式主义》、《论具体艺术》等,哥顾副富船电阐述抽象艺术的理论。
康定斯基在 1910 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作品,此画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第一例,标志着抽象绘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我们看不到可以辨认的具体物象,画家摒弃了绘画中一切描绘性的因素,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 构成第七号这是康定斯基与其他画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用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试验的第一幅作品,不同于以往他所创作的任何作品,成为他创作的新起点。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在于捕捉其内在精神。因此,他一直努力试验摆脱外形的干扰,尝试用水彩和钢笔素描的效果来揭示对象的精神。这幅画就是他试验的结果。在画面中,除了一开适往参盟镇团团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荡的线条以外,我们尔流审引岁限啊留离几乎看不到其他东西。画家还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种如同梦幻般的效果,而笔触又是轻盈和快乐威助方段控了精盐粮并万的,一切都没有规则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却又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
在他的绘画中,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直江种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种与音乐相通的气质。他认为现有的绘画方式无法表达他内心的感受,他需要一种纯绘画,看时应像听音乐一样具流动性。当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光靠绘画本身是不能为大家接受的。新的画风应该有新的欣赏标准。这时候理论与创作就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他曾说过: “ 一张纸上盖满按照某种次序排列的色彩与线条,在不懂的人的眼里,等于是一张白纸。 ” 他酒必须说出这么一幅作品创作的缘由。他开始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如 “ 构图 ” 、 “ 即兴 ” 、 “ 抒情 ” 等,即与音乐相类似。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艺术家的感性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
康定斯基在 1913 年创作的《构成第七号》可以称为是一支音乐狂想曲。这是他作品中画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杰出成就的作品之一,因此用 “ 狂想 ” 来形容也不为过。初看这幅画时,给人的感觉是异常迷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康定斯基构图的技巧,因为画面中有着无数的重叠和变化的布置。并且每一个形体都有着自己的法则,每一个法则又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强大的冲击力,使画面本身充满着律动感,又如同一部伟大的交响乐。在画面中较为突出的是,画面中央出现的黑色的点和线,像旋风一样牵动着整个画面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倾向性。 [编辑本段]康定斯基的理论著作 《艺术中的精神》
《艺术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第一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在这本书里,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是康定斯基的重要理论著作《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释了对绘画元素的认识,他对每一种绘画元素都作了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主面分析。康定斯基自称这本书的分析是“显微镜式的”。
《康定斯基回忆录》
康定斯基,生于俄国,后去慕尼黑学画,创立"青骑士"团体和跃动的纯抽象风格,曾任教于包豪斯学院,有《论艺术中的精神》、《回忆录》及《点、线、面》等著作出版,对发展现代艺术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艺术重要的是精神,内在的音响。客观物象损害了绘画,抽象绘画是"无物象的"表达形式,它比有物象的画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绘画和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可以"听"色彩和看"声音"。

4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