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出生
1857年6月2日,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出生。1904年因所作国定颂歌《加冕颂》(1902年作)受封为爵士。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饱蕴后期浪漫主义内在热情。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在伍斯特郡莫尔文希尔斯区布罗德希思出生。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埃尔加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但主要靠自学,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留学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1885年继承父职任教堂管风琴师。
网络配图
在他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在妻子的鼓励和疏通下,埃尔加集中精力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以序曲《弗鲁瓦萨尔》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搬到伦敦发展,进入音乐圈子。但世尘拦是初期并不成功。不久因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乡。
直到埃尔加将近40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些作曲家的名气。他为地方音乐节谱写音乐,并逐渐被人重视。1899年在他42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步交响乐作品《谜语变奏曲》获得出版搜胡,并在伦敦由德国指挥家Hans Richter指挥首演,获得成功。1900年他又创作了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根据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的诗词谱曲)。这两部作品被誉为英国音乐开始复兴的兄宏标志。1901年他创作了他的5首《威仪堂堂进行曲》的第一首(最后一首创作于1930年),好评如潮,英国国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乐会。这奠定了他作为当时英国最成功作曲家的声誉。此后他又写了序曲《在伦敦城中》(1901)、清唱剧《基督使徒》(1903)和《王国》(1906)等一系列作品。
网络配图
1902年到1914年之间,他四次访问美国。1904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905年到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任教。1908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一年之内演出了一百场。1911年他的《第二交响曲》上演,同年他获得功绩勋章,此后专注于大型器乐曲的创作。如 《小提琴协奏曲》(1910)、交响练习曲《福斯塔夫》(1913)、《大提琴协奏曲》(1919)等。1912年他又搬到伦敦居住。1920年后,由于妻子去世,很少有重要创作。1924年被封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1931年成为从男爵。1934年2月23日卒于伍斯特。
代表作品著名的有: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基督天使》《王国》,音乐会序曲《安乐山》,音诗《法斯塔夫》,《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奥拉夫国王》、《Salut d ‘Amour 》(爱的赞礼),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威风凛凛进行曲》等。
浪
交响诗也称“音诗”,它是一种由弗朗茨·李斯特首创的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李斯特式的交响诗出现之前,事音乐家通常写作音乐会序曲的形式。交响诗在构360问答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阿困点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
交响诗题哥位即其委重着危的名称为弗朗茨·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称交响诗。其所作十三首交响诗以诗歌、戏剧、绘画以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采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明。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一个故事改变的管弦乐曲。
既然交响诗诞生于浪漫主义时期(含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那么在交响诗发展前期,作品因参照奏鸣曲式(如斯美塔那《我的祖国》、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但随着时代的终结,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将交响诗引入无调音乐的范围,德彪西在交响素描中重视和声,舍弃传统大小调和奏鸣曲式的束缚,勋伯格更将无调性交响诗编配的短小精悍。